《基于儿童权利的小学生主动学习活动设计研究》案例学习材料——数学
具身认知下,指向思维表达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
项目化学习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做项目”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培育跨学科的多方面能力。
在项目化学习阶段,三年级学生在“年、月、日”这一单元要解决的问题如下。认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特点”建立时间概念;在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围绕这个目标我将设计一串子项目,以“画时间”为核心任务,引领学生在做项目的同时去探究这一单元的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将活动与理智思维连接起来,用高阶学习驱动低阶学习。
之所以在本单元进行的项目式学习中以“画时间”为主要项目,是因为儿童对数学世界的认知有以下表征形式:
一是动作表征。如通过掰手指来数数。
二是实物表征。如数小棒、数珠子等来数数。
以上两种形式都是直观动作思维,这种思维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通常以直观的、具体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三岁前的幼童在活动中思考,思维发展一般都离不开触摸、摆弄物体的运动,他们的思维就属于直观动作思维。
三是图形表征。思维活动可以离开实体,用图形代替食物用来反映外部世界的关系。
四是符号表征。即用某一抽象的数学符号来反映数学关系。如10÷5=2可以表示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到2个。
五是语义表征。即用概念、判断等思维形式来反映数学关系。如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已经开始向图形表征形式发展,也就是具体形象思维成为小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这就为“画时间”教学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基础。
小学阶段儿童认知水平的最大特点是:思维离不开具体直观的支持,因此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需要充分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从而来帮助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跨越。画图思考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间接的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有视觉参与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在一定程度将学生的思维外显,让我们能看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并能进行准确有效的引导,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项目名称 |
把时间“画出来” |
项目时长 |
3课时 |
||
学科 |
数学 |
设计者 |
包永芬 |
年级 |
三年级 |
项目简述 |
1、把年月日的来历、原由以画报的形式展示出来 2、把抽象的一天的时间以时间尺的形式直观呈现,以此来研究两种计时法。 |
||||
教材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 |
||||
项目目标 |
1、认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特点”建立时间概念; 2、在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
||||
核心知识 |
年、月、日概念 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计算经过的时间 |
||||
驱动性问题 |
1、一年、一个月、一天是怎么来的? 2、为什么有的年份是365天,有的年份是366天?多的一天是怎么来的? 3、一天有24个小时,你能在钟面上画一画,每一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4、你能把一天的时间“画下来”吗? 5、你能设计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吗? 6、你能画出本单元概念的思维导图吗? |
||||
项目过程
|
一、入项活动: 观察天体运动的视频,引出年月日。 |
||||
二、活动过程设计: 项目一:《年月日》的教学 1、教师准备:一段视频——天体运动的相关视频,介绍地球自转,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周的具体时间,介绍一天、一月、一年的来历。对于每一年比365天多的5小时48分46秒是怎么规定处理的,以此规定平年和闰年。 活动过程: 2、学生查阅资料,找一找一年、一个月、一天是怎么来的? 3、交流讨论:为什么有的年份是365天,有的年份是366天?多的一天是怎么来的? (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画成画报,介绍一天、一月、一年的具体时间。) 4、你能根据今天的日期,画出这个月的月历吗?年历呢? 5、学生根据今天的日期和星期制作日历和年历。并且把2022年的年历制作成台历。 项目二:《24时计时法》教学 1、一天有24个小时,你能在钟面上画一画,每一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学生的具身操作让学生在生理体验和心理状态建立强烈的联系,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在每个时间点的具体作为,是以更柔和、更多元的方式呈现学生已有的对计时法的一些认知,寻找24时计时法与学生实际经历的重合点,让学生既能积极的去发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又能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化的加工,从而实现数学认知的具体化。) (核心任务)2、教师把钟面放大在教室地面,创设一个情境。学生化身为时针,在钟面上跑一大格也就是一个小时,并且把跑的路程画在黑板上,(化曲为直,化抽象为直观),并且把之前每一个时刻对应的图从钟面上移到时间尺上。学生在时间尺上完成标时刻。
其次,学生讨论交流各自标的时刻,有的标了两次1——12,有的标了1——24,在讨论中展开学习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以画交流”引发冲突,直击本质——(同一时刻,8:00为例,有的学生画的是在睡觉,有的学生画的是在上课,究其原因是他们画的不是同一时刻,一个是晚上8:00,一个是上午8:00,这就引出普通计时法的必要性。 (时间是一种建立在刻度上变化的量,通过“画时间尺”引领学生沟通钟面与直尺的相同之处,创造出一把时间尺,通过交流标时刻在尺上直观呈现出两种计时法,横向纵向观察对比两种计时法的区别与联系就显得一目了然。将学生的生活认知自然过渡到数学抽象,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简洁的线索和丰富得内涵。) 3、回归情境,实际应用 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画出部分时间尺,用以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第一节数学课是上午8:20开始,一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第三节课5分钟眼保健操,11:00用餐,中午休息,下午1:00开始上课,这些信息排出今天一天的时间安排表。 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己根据要完成的项目设计绘画方案、查阅资料、合作交流……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这就是具身体验下的主动学习。
项目三:画出本单元概念的思维导图。
|
|||||
二、公开成果: 展示学生关于年月日来历的画报 展示学生制作的日历、年历 展示学生制作的时间尺 展示学习关于这一单元概念的思维导图 |
|||||
四、评价: |
|||||
所需资源 |
画纸,彩笔,电脑(用于查阅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