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课程标准,走向智慧课堂 2022-04-11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解读课程标准,走向智慧课堂

金婷婷

课程改革、教育改革正使课堂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学生的智慧生长而教。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我们的数学课堂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智慧开发,赖于平等交流

学生的智慧,很多时候来自顿悟,顿悟转瞬而逝。如何抓住顿悟,彰显智慧?无疑,民主的课堂是前提,只有给学生思考、说话的空间,学生的智慧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更多的顿悟,才能点燃学生的智慧,让数学思想得到滋长。

二、智慧发展,源于内在需求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会不遗余力地追求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教学目标落实有效,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需求……而智慧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要细致地分析学情,解读儿童的内在需求,不断改进教学设计,真正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以二年级《除法竖式》为例

对于“除法竖式”,教科书上的意图是把它定位为“规定性”的内容,似乎不存在什么学生的内在需求。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这样认为。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了表内乘、除法的口算后,马上接着学习乘法竖式和除法竖式。由于乘法竖式和以前所学的加减法竖式很相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很容易理解并掌握。但学习了除法竖式后问题来了,总有学生出现除法竖式写成如:

9  、      64    之类的错误。

÷ 3 ÷  8

3           8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屡屡出现相同的错误?这是因为把“除法竖式”作为规定性的内容来教,除法竖式书写的特殊性就显得十分牵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除法竖式”,并没有产生内在需求,感受到除法竖式书写特殊性的根源。

追根溯源,除法的含义是表示“平均分”。而平均分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到最后无法再满足平均分的要求,出现剩余。除法竖式与加、减、乘法竖式明显不同,就是为了能很好地同时表达上述两种平均分的情况。所以,教学时我改变了教学流程:先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然后在“有余除法”和“无余除法”对比的基础上学习除法竖式。

师:9÷2=□……□,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生:



师:你们觉得这样写行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觉得不行,这个余数“1”是怎么得到的没表示出来,而且“1”也没有对齐个位。

:余数“1”是用9减去2×4的积“8”(分掉了8个)得到的,我觉得应该把这个“8”也写出来。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写?

:(引导得出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 4

2 )9

8  ……分掉了8个

1 ……余下1个

师:8÷2=□ 又该怎样列竖式呢?

(学生尝试写,指名板演  ) 4

2 )8

8  ……分掉了8个

0 ……没有剩余


通过尝试,在把握儿童内在需求的基础上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除法竖式的特殊性,比起我们强加给学生的结果要理想得多,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了数学的思考方法,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了一种灵动,一份智慧。

三、智慧深化,来自巧妙评价

智慧的评价有时隐含了挑战的无穷力量。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或很精彩时,教师毫不吝啬地送上恰如其分的表扬,既是对学生的肯定,更能激起学生数学思考的兴趣和自信;当学生的回答不全面不深刻时,教师作出富有挑战性的评价,从而激起学生思考的斗志。智慧的教师,能让评价成为展现学生智慧的载体,散发出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

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多思多想,让课堂成为智慧课堂,让学生成为有智慧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