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一代领路人
——读新课标有感
薛春梅
看完史宁中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后,紧接着我又去看了关于小学数学的课程变化对教学的启示,史教授从四方面给我们分析了关于这样大背景下的课程变化对我们老师在教学上有哪些启示,分别是以下四点: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趋势、关注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趋势这一点里的两小点。首先,关于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趋势,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一样,都包括了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为了更好地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课程上的一些变化。特别有感触的是两大领域的变化:图形与几何领域,这部分强调几何直观,增加尺规作图内容;统计与概率领域,这部分强调统计量,把百分数作为统计量。
一、增加尺规作图内容
“尺规作图”,在中学习以为常,但在小学是个很新鲜的词语。这一内容主要是在三四年级为学生增加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孩子们提前感知圆规的作用。举个例子:三四年级要求孩子们给定一条线段,再作出等长线段。三四年级的孩子知道可以用直尺进行测量,并根据线段特点再画出一条长度一样的线段。实际上,这样做是有一定的科学误差的。所以这里提到要让孩子们提前认识圆规,知道原来还可以用圆规来作图,更加精准。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为高年级认识圆奠定一定的基础,为理解“圆的半径就是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并且半径都是相等的”这一知识点作了铺垫。
另外,史教授还提出在三四年级中最让我们老师头疼的就是周长和面积的教学,很多孩子容易混淆。那么根据这一点,也可以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环节:把三角形的三条边依次落在一条直线上,感受周长。这样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周长是指长度,是一周边线的长度,那三条边组成的线段会深刻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这样他们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就不容易那么混淆了。
二、把百分数作为统计量
史教授提出把百分数移到统计中去,回顾把平均数移到统计,不再是单纯的数学意义上的加法和除法。他指出数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百分数很多,我们经常会把这个东西含量是多少,这个人数占了总体的多少,这些我们都是用百分数去表示的。而且百分数是统一单位的、倍数关系的表达。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表达,比如:饮料中果汁的含量、税率、利息、折扣等等这些都是贴近生活的,所以说将百分数作为统计量,加入我们的统计与概率这一块内容中是很有必要的。
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必然的,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需要数学,生活中常见的并且实用的,那么教材也应该对此进行改善修订。
看完史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以及对教学的启示后,我发现现在的教学越发在让教师明确一个道理: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知识的本质和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这以后必然是趋势。而我们老师也不能死教书,教死书,应该灵活地进行变动,让孩子们的脑子活起来,提高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