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永芬 《基于儿童权利的小学生主动学习活动设计研究》——具身认知下,指向思维表达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 2022-04-11
网站类目:在研项目

《基于儿童权利的小学生主动学习活动设计研究》案例学习材料——数学

具身认知下,指向思维表达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

 

项目化学习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做项目”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培育跨学科的多方面能力。
   在项目化学习阶段,年级学生“年、月、日”这一单元要解决的问题如下。认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特点”建立时间概念;在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围绕这个目标我将设计一串子项目,以“画时间”为核心任务,引领学生在做项目的同时去探究这一单元的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将活动与理智思维连接起来,用高阶学习驱动低阶学习

之所以在本单元进行的项目式学习中以时间”为主要项目,是因为儿童对数学世界的认知有以下表征形式

一是动作表征如通过掰手指来数数

是实物表征如数小棒、数珠子等来数数。

以上两种形式都是直观动作思维这种思维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通常以直观的具体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三岁前的幼童在活动中思考思维发展一般都离不开触摸摆弄物体的运动他们的思维就属于直观动作思维

三是图形表征思维活动可以离开实体用图形代替食物用来反映外部世界的关系

四是符号表征。即用某一抽象的数学符号来反映数学关系。如10÷5=2可以表示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到2个。

五是语义表征。即用概念判断等思维形式来反映数学关系。如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已经开始向图形表征形式发展,也就是具体形象思维成为小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这就为“画时间”教学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基础

小学阶段儿童认知水平的最大特点是思维离不开具体直观的支持因此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需要充分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从而来帮助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跨越画图思考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间接的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视觉参与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在一定程度将学生的思维外显,让我们能看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并能进行准确有效的引导,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项目名称

把时间“画出来”

项目时长

3课时

学科

数学

设计者 

包永芬

年级

三年级

项目简述

1、把年月日的来历、原由以画报的形式展示出来

2把抽象的一天的时间以时间尺的形式直观呈现,以此来研究两种计时法。

教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

项目目标

1、认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特点”建立时间概念;

2、在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核心知识

年、月、日概念   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计算经过的时间

驱动性问题

1、一年、一个月、一天是怎么来的?

2、为什么有的年份是365天,有的年份是366天?多的一天是怎么来的?

3、一天有24个小时,你能在钟面上画一画,每一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4、你能把一天的时间“画下来”吗?

5、你能设计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吗?

6、你能画出本单元概念的思维导图吗?

项目过程

 

一、入项活动:

观察天体运动的视频,引出年月日。

二、活动过程设计:

项目一:《年月日》的教学

1、教师准备:一段视频——天体运动的相关视频,介绍地球自转,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周的具体时间,介绍一天、一月、一年的来历。对于每一年比365天多的5小时48分46秒是怎么规定处理的,以此规定平年和闰年。

活动过程:

2、学生查阅资料,找一找一年、一个月、一天是怎么来的?

3、交流讨论:为什么有的年份是365天,有的年份是366天?多的一天是怎么来的?

(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画成画报,介绍一天、一月、一年的具体时间。)

4、你能根据今天的日期,画出这个月的月历吗?年历呢?

5、学生根据今天的日期和星期制作日历和年历。并且把2022年的年历制作成台历。

项目二:《24时计时法》教学

1、一天有24个小时,你能在钟面上画一画,每一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学生的具身操作让学生在生理体验和心理状态建立强烈的联系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在每个时间点的具体作为,是以更柔和、更多元的方式呈现学生已有的对计时法的一些认知,寻找24时计时法与学生实际经历的重合点学生既能积极的去发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又能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化的加工,从而实现数学认知的具体化。

(核心任务)2、教师把钟面放大在教室地面,创设一个情境。学生化身为时针,在钟面上跑一大格也就是一个小时,并且把跑的路程画在黑板上,(化曲为直,化抽象为直观),并且把之前每一个时刻对应的图从钟面上移到时间尺上。学生在时间尺上完成标时刻。

 

 

 

其次,学生讨论交流各自标的时刻,有的标了两次1——12,有的标了1——24,在讨论中展开学习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以画交流”引发冲突,直击本质——(同一时刻,8:00为例,有的学生画的是在睡觉,有的学生画的是在上课,究其原因是他们画的不是同一时刻,一个是晚上8:00,一个是上午8:00,这就引出普通计时法的必要性。

(时间是一种建立在刻度上变化的量,通过“画时间尺”引领学生沟通钟面与直尺的相同之处,创造出一把时间尺,通过交流标时刻在尺上直观呈现出两种计时法,横向纵向观察对比两种计时法的区别与联系就显得一目了然。将学生的生活认知自然过渡到数学抽象,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简洁的线索和丰富得内涵。)

3、回归情境,实际应用

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画出部分时间尺,用以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第一节数学课是上午8:20开始,一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第三节课5分钟眼保健操,11:00用餐,中午休息,下午1:00开始上课,这些信息排出今天一天的时间安排表。

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己根据要完成的项目设计绘画方案、查阅资料、合作交流……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这就是具身体验下的主动学习。

 

项目三:画出本单元概念的思维导图。

 

二、公开成果:

展示学生关于年月日来历的画报

展示学生制作的日历、年历

展示学生制作的时间尺

展示学习关于这一单元概念的思维导图

四、评价:

所需资源

画纸,彩笔,电脑(用于查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