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性质 ”相关学习研究笔记 ——读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2024-09-11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4-09-11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语文学科性质 ”相关学习研究笔记

——读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王荣生认为“语文学科性质”这一问题的产生,可以通过其设计的一套“语文课程模型”进行阐释。在这套“语文课程模型”中基本包含“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三个方面的互相影响与互相制约。

“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因素制约,也受既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影响;“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认识”则是对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现状如何”以及“今后应该如何”的认识。但事实上“现状”一直从未真正地让人满意过,所以在认识现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找寻“药方”继续改造“现实”,而这种“药方”就是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组织、教材内容和编排、教学内容和方法乃至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一系列替代方案。

迄今为止,我国的语文教育研究实质上就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和学术背景下,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应该如何”的“理想化”构想,而“现状如何”的相关研究还尚未形成成熟完整的话语体系,基本上还是采用“我认为”的“病根 ”诊断方案,对“是什么”缺乏合理深入的调查,往往缺乏对根本的意识形态上的考究。所以,我们真正面临的问题应该是“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语文学科应该教哪种取向的语文(总取向)?应该培养哪种取向的听、说、读、写能力(分取向)?”。

在王荣生看来,“语文学科性质 ”难题在每个特殊年代都会产生并一直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是脱离了其应该所处的历史背景与时代语境中,伴随这一现象的发生,对于“语文学科性质”难题的相关研究也产生了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按照错误的顺序进行“语文学科性质应该是什么”“唯一性定尊”的“研究”。而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情况可以不予以理会。第二种是为“我主张”的语文课程取向进行辩护的“语文学科性质应该是什么”研究。在各种研究立场、角度都有可能存在不同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对语文课程取向进行争论的情况出现,使得“语文学科性质”问题真正成为一个“哥德巴赫猜想”,长期存在于人们的研讨话题中。第三种情况是对语文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语文课程形态、语文教材形态、语文教学形态进行分层次的、具体的定性描述。总而言之,在对于“语文学科性质”这一话语研讨的实践上,我们很难再产生有个人见解的或者真正符合现实情况需要的理解和话语了。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定调子”或“下结论”中,在围绕话题产生的一些二元概念之间不断反复地做出“非此即彼”式的争论,这样是无益于语文教学实践的落实和发展的,只会有更多的伪证和伪命题在此出现,消耗并占据更多的考据精力和话语视野。

在王荣生看来,语文学科必然存在着能够代表其本质的“性质”,但这一“性质”问题是没有必要纠结下去的,在讨论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侧重于语文学科“最好”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所以在语文学科教育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可以把此问题暂放一段时间,审视自身研究方法与研究理念的合理性,从而更好地对语文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进行正确的认识。

此外,我们要意识到的是,造成“语文学科性质”这一问题不断难以定论的原因,除了研究者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课程取向之外,“语文 ”的存在形式本身就是复杂的。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语文的特点等同于语文课程的特点,要把科学的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对语文、语文学科、语文课程的特点进行区分理解,对概念进行界定,这是研究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其次,我们不能忽视语文学科本身存在的多元综合性,防止误入某种歧途。在我们追问语文学科本体的性质时,要学会尽可能用自己的思考方式进行划界,区分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坚持从整体出发、由具体入手的研究方法,避免在讨论“性质 ”问题时容易出现的各种“我认为”式的偏颇。

王荣生先生在其已经出版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目标、选文、教学、课程等多 方面进行了自己的阐释。就语文学科性质问题来说,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已经被“工具性”“人文性”之类的话语解决了,但仍然不能被历史所遗忘,同时要极其反对各种无意义的、有可能会延误语文教育问题解决时机的横空思辨;否则到头来只会耗费社会资源,掩盖语文教育的本质内涵与需求。虽然这本书对于一些师范类学生和教师来说难度较大,但的确客观深入地运用逻辑论证与历史考究等科学理性的方法阐释了语文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方法,极其值得我们深入地理解和学习。希望无论是语文学科研究者还是“初出茅庐”的师范类学生,抑或是从事语文学科教学的一线教师,都能在关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保持初心、承担责任、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