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共情性思维,营造积极班风 ——读《教育中的思维》有感 郝瑜 2024-09-09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德育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七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培养共情性思维,营造积极班风

——读《教育中的思维》有感

暑假读了《教育中的思维》一书,第十二章作者重点讲了关怀性思维教育,关怀性思维教育包括思想性思维,情感性思维,行动性思维,规范性思维,同情性思维。我个人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性思维至关重要。

什么是共情性思维,书中这样阐释: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需求和观点。当学生具备这种思维能力时,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同学相处,减少冲突和矛盾。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经历。通过培养共情性思维,他们可以学会尊重差异,包容他人的不足。

那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共情性思维呢?

1.       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当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展现出理解、包容和关心,学生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例如,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解释,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关爱,从而激发他们也去关心和理解他人。

2.       开展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

活动是培养学生共情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平时的德育实践中,我们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们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需求,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比如:在一年一度的艺术节环保时装秀,进行作品制作活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人负责设计,有人负责材料,有人负责制作,有人负责展示,有人准备解说稿。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需要充分沟通,理解彼此的困难和付出。

还可以利用班会或者夕会实践,进行情景模拟活动。设置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同学之间、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冲突等,让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各种情境下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

3.       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一个充满关爱、尊重和理解的班级氛围,能够促进学生共情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和鼓励那些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比如设立“爱心小天使”奖项,每周评选出在关心同学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还可以组织“守护天使”活动,每个学生随机抽取一个同学的名字,在一周内默默地为这个同学做一件好事,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会给予他人关爱的快乐和被关爱的温暖,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日记的书写。每天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在班级中感受到的温暖瞬间或者自己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理解他人。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提高共情能力。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帮助学生培养出共情性思维,让他们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