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材(内容)解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是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主要讲述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文章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颂扬了毛主席的慈父情深及伟人胸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悟能力,并且乐于表达和交流,但要完全透过文字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感情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本课我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析重点词语体会作者情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一方面,四年级时学生已经学过略读课文《黄继光》,对本课的教学背景抗美援朝的历史有所了解,这对本课人物的品析以及字句的品读有一定帮助。
这些学情准备,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设计思想:
课堂从细节入手,和学生一起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通过设计多层次的言语实践活动,走入人物内心;通过情境朗读,表达人物内心。另一方面,课堂把握时机,精准补充抗美援朝、毛主席与毛岸英等党史知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正确读写“拟定、锻炼”等词语,并理解相关词语的多重含义。
2.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体会他常人的慈父之情与超乎常人的伟人胸怀。
3.了解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深入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过程设计:
板块一:观看视频,了解背景。
通过抗美援朝的相关视频与人物资料补充,学生对文章的背景有了初步了解。
板块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学生从词块教学中,对毛泽东和毛岸英的关系有所了解,初步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浓浓的父子亲情,也借由词块教学对文章脉络进行了初步梳理。
板块三:品读细节,体会“悲痛”。
学生走进毛主席的内心,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去体察他刚刚得知噩耗时悲痛欲绝的心理。
板块四:角色体验,感受“抉择”。
让学生们抓住关键词,分角色扮演毛主席“父亲和主席”两种角色,练习说话:“作为父亲,他会想些什么;作为主席,他又会想些什么?”
板块五:再读诗句,升华理解。
引导学生再次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而的含义,从诗句本身的意思,到以毛岸英来进行解读,再以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们进行解读,乃至升华到所有为中华民族牺牲英雄们的解读。让学生在有层次,有梯度的解读中,不断升华着对“忠骨”的认识,也梳理了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板块一:观看视频,了解背景
1.观看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资料。
2.交流:你从视频中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总结:这些抗美援朝的英雄,是我们的骄傲;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值得我们铭记。
板块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走近伟人,揭题激趣。
(1)了解伟人:同学们,认识他么?了解他么?(示图:毛主席)
预设: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他带领中国人实现了真正的独立,让中国人站了起来;中国革命的领袖,新中国的创立者;毛泽东是一位诗人,还是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这位伟人的故事,去感受他细腻柔软却又胸怀天下的情感世界。示题:10《青山处处埋忠骨》。
(3)引出文末诗句:题目和最后一段的诗句呼应,“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齐读诗句。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要点:忠骨:忠臣的尸骨。马革裹尸:军人战死于沙场。将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任务一: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呢?
3.学习第一组词:锻炼 奔赴 安葬 (毛岸英)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全班齐读。
(2)着重理解“锻炼”的意思。学生交流三重含义。
①偏旁解义:一个金字旁,一个火字旁,真金不怕火炼。
②本义:锻造或冶炼;
③一指锻炼身体;二指通过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工作实践,使觉悟、工作能力等提高。
(3)出示句子,加深理解。
出示:毛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的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泽东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①补充介绍毛岸英“锻炼”的经历,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毛岸英5岁被捕入狱,8岁丧母,带着年幼的弟弟流落街头,捡过废品,卖过报纸,23岁好不容易和父亲团聚,毛主席又马上把他送到农村锻炼,28岁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
预设:毛岸英吃了很多苦;毛岸英与毛主席父子两人聚少离多……
②“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这样一个最心爱的儿子,为什么毛主席要一次次送出去吃苦锻炼?
预设:希望儿子能够成为栋梁,成为人才,为国家效力。
小结: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长远。毛主席对儿子给予厚望,期待他能够成为祖国的栋梁,为国效力!这就是锻炼的意义!
(4)将三个词语连起来简单介绍一下毛岸英的经历。
预设:毛主席希望岸英锻炼成才,送毛岸英奔赴朝鲜战场。岸英不幸光荣牺牲,最后安葬在了朝鲜。
4.学习第二组字词:眷恋 踌躇 黯然 (毛泽东的心情)
(1)这组词语都和毛主席的心情有关。你能理解三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么?
预设:眷恋——怀恋,留恋。
踌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样子。
黯然——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
(2)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全班齐读。
5.概括课文,初步感知:那么课文的两个部分究竟讲了什么呢?概括地说一说。
预设:第一部分:毛主席收到爱子牺牲的电报后,内心无比悲痛。
第二部分:毛主席做出艰难的抉择,忍痛决定将爱子遗体葬于朝鲜。
板块三:品读细节,体会“悲痛”
1. 让我们一起回到1951年1月2日,消息传来的那一天……
出示:中南海,毛主席的卧室。写字台上,放着那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
2.生读句子,说说:这份电报,带给毛主席什么消息?
预设:毛岸英牺牲了。
3. 聚焦人物表现,体会人物内心。
学习任务二:
(1)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一部分,毛主席有怎样的表现?请用“ ”画出。
(2)这些表现,让你感受到毛主席怎样的内心世界?
4.学生交流,相机指导,走进内心: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预设:(1)抓住“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等细节描写,了解毛主席长时间持续抽烟的动作,感受到他对痛苦的压抑,想摆脱内心的痛苦。
(2)相机补充资料,深入感悟:毛岸英是毛泽东的长子,牺牲时年仅28岁。而毛主席当时已年近六旬。毛主席老年丧子,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预设:肝肠寸断 痛彻心扉 心如刀绞 悲痛欲绝
(3)改换句式,体会感情。如果请你改写这段话,你会怎么写?
整整一天,毛主席 也没有 ,只是 ;整整一天,毛主席 也没有 ,只是 ……
(4)想想说话,体会内心。“岸英!岸英!”喃喃四个字,却蕴含着千言万语,万千思绪。
你仿佛听到毛主席在倾诉什么呢?
也许,毛主席是在回忆:“岸英!岸英!你 ”
也许,毛主席是在遗憾:“岸英!岸英!你 ”
也许,毛主席是在期待:“岸英!岸英!你 ”
也许,毛主席是 :“岸英!岸英!你 ”
预设:内疚——因为两人聚少离多,毛岸英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
思念——短暂的相处中,岸英是那么好。
欣慰——岸英是为了朝鲜人民而牺牲的,他的牺牲是值得的。
自责、不舍……
(5)抓住矛盾,深入体会:常人可能会放声痛苦,为什么毛主席却只是喃喃自语?
要点:毛主席极力克制自己,看似没有情感的爆发,实则充满哀思。千言万语只汇成了儿子的名字在嘴边呢喃。这是一种压抑在心底的痛,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痛彻心扉的痛。
5.创设情境,配乐引读,表达内心。
(1)是的,一位父亲失去了他最心爱的儿子,怎能不心如刀绞,肝肠寸断呢!他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整整一天——没吃一口饭;
整整一天——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2)此时此刻,这位年近60的老父亲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能够平平安安地回来,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噩耗传来,他实在难以置信——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3)想到岸英从小受尽苦难,想到父子两人总是聚少离多,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父亲是多么希望岸英能够重回他的身边,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
(4)可是,毛主席想到岸英为了朝鲜,是了为中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既骄傲,又心痛,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岸英!岸英!”
6.补充资料情境,换位思考:你觉得毛主席会怎么说?
在毛岸英的日记里,他总是不断地问自己“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
去朝鲜前,毛岸英曾问过父亲这个问题,毛主席说:“等你回来,爸爸给你个答复。”可是,岸英一去无还。后来有人也问过主席:“岸英做您的儿子合格吗?” 毛泽东说: 。
预设:岸英是为朝鲜牺牲的,为中国人民牺牲的,他的牺牲是光荣的,是死得其所的,他是一位英雄!
出示:“毛泽东说: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7.读到这里,你对毛主席有了怎样的认识?——内心细腻柔软的慈父。
板块四:角色体验,感受“抉择”
1.解读两份电报:
秘书走了进来,带来了两封电报:
*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朝鲜方面向主席表示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此时此刻,毛主席面临哪两种选择?——运回国内还是安葬朝鲜。
2.同桌共学,分演角色,体验“抉择”。
学习任务单三:
(1)哪些表现让你感受到毛主席抉择的艰难呢? 请用“ ”画出来。
(2)抓住关键词,同桌二人分别扮演“父亲和主席”两种角色,练习说话:“作为父亲,他会想些什么;作为主席,他又会想些什么?”
(3)根据上面两个问题,同桌合作完成表格。
艰难的抉择 |
||
角色 |
作为父亲 |
作为主席 |
外在表现 |
|
|
内心想法 |
|
|
3.学生交流,指导深入体会。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预设:
(1)由“强忍痛苦”“眷恋”“踌躇”“黯然”“泪水打湿”等细节描写,想象“踌躇”中“两种角色”的矛盾心理,感受毛主席抉择中的艰难与痛苦。
(2)这样的抉择经历了整整一夜,这是个怎样的一夜?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无声痛苦……
4.师生合作,角色朗读“抉择”。
教师 |
学生 |
作为一个父亲,毛主席希望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吗?他会说—— |
岸英奔赴朝鲜时,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 |
可是,父子俩还没有好好告别啊,能见上最后一面也好呀!—— |
那就运回国内吧! |
可是,不行。作为一名主席,他—— |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 |
那就安葬在朝鲜吧!行么? |
不行! |
是的,作为一位慈爱的父亲,他的心中有着深深的悲痛,有着无限的眷恋,他抑制不住地想—— |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
这是一位父亲最后的祈求—— |
|
然而作为一名国家主席,他又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 |
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
这是一份掷地有声的抉择—— |
|
于是,他下定了决心。可作为父亲,他又下意识地踌躇了—— |
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
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眷恋 |
|
但是作为一名国家的领袖,他还是下定了决心—— |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
于是,他的决定是——将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
板块五:再读诗句,升华理解
1.再度理解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忠骨”指谁?
预设:毛岸英;千千万万抗美援朝的人民志愿军;所有为国家、为人民牺牲的烈士。
(2)现在你对这句话有了怎样更深的理解呢?
预设:革命者既然把一切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他乡又有何妨。
(3)在这艰难的抉择中,你又认识了一位怎样的毛泽东?
预设:胸襟博大的伟人
2.总结:今天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我们深入地走进毛主席的内心,感受到了毛主席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慈父之心,又有着宽广无私的伟人情怀,这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读一读这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课后延伸,深度理解。
其实,历史上还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们,有清末甲午海战,壮烈牺牲的邓世昌;有为了新中国,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也有近些年守卫国家领空,与美军玉石俱焚的海空卫士——王伟……
学习任务单四:
请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再次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
||||
英雄儿女 |
邓世昌 |
董存瑞 |
王伟 |
…… |
人物故事 |
|
|
|
|
对诗句的理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