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荐及简评《让学生在 “做数学” 中学习数学》
2025-03-07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推荐理由: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未来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做数学” 理念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来学习数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本文将探讨如何让学生在 “做数学” 中学习数学,通过创设情境、实践操作、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做数学” 理念的提出,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 “做” 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做数学” 的内涵与意义
2.1 “做数学” 的内涵
“做数学”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探究等活动,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 “做” 中思考、在 “做” 中学习,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
2.2 “做数学” 的意义
2.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 “做数学”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2.2.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 “做数学” 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去观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学会如何学习,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2.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做数学”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让学生在 “做数学” 中学习数学的策略
3.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 “做数学”
3.1.1 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可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和应用价值。例如,在教学 “认识人民币” 时,教师可以模拟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进行商品买卖活动。通过实际的购物操作,学生不仅能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和换算,还能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1.2 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可以创设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例如,在教学 “三角形的内角和” 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测量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内角和,然后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都相等?为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通过剪拼、折拼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
3.2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 “做数学”
3.2.1 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 “做数学” 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例如,在教学 “圆锥的体积” 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各一个,然后用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倒入圆柱容器中,观察需要倒几次才能将圆柱容器装满。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2.2 手工制作
手工制作可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卡纸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通过制作模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如面、棱、顶点的数量和关系等。
3.3 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共同 “做数学”
3.3.1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是 “做数学” 的有效组织形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 “数学广角 —— 鸡兔同笼” 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如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拓宽解题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2 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 “20 以内的加减法” 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 “扑克牌游戏”。将扑克牌中的数字牌打乱,让学生两人一组,每人抽取一张牌,用牌上的数字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谁先算出结果谁就赢。通过游戏,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计算能力。
3.4 运用多媒体,辅助学生 “做数学”
3.4.1 动态演示
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图形的位置和方向变化。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3.4.2 虚拟实验
对于一些难以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的实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虚拟实验。例如,在教学 “圆的面积推导” 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将圆分割成若干个小扇形,然后拼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通过虚拟实验,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圆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四、案例分析
4.1 案例背景
本次案例选取了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多边形的面积”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该单元主要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直接讲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不够深入,应用能力也不强。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尝试采用 “做数学” 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主探究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2 教学过程
4.2.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校园绿化的图片,图片中有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和一个三角形的草坪。教师提问:“要想知道花坛和草坪的面积,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可以用面积公式计算,有的学生说不知道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顺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探究多边形的面积公式。
4.2.2 实践操作,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一把剪刀和一把直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学生们开始动手操作,有的小组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然后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小组通过平移的方法,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教师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学生们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教师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 = ah。
4.2.3 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
在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教师同样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片。教师提问:“如何利用这两个三角形纸片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们经过讨论和尝试,发现可以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让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学生们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教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 = 1/2ah。
4.2.4 自主探究,探究梯形面积公式
在探究梯形面积公式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尝试。学生们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将梯形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分析和比较,学生们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S = (a + b) h÷2。
4.3 教学效果
通过 “做数学” 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在实践操作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不仅掌握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对公式的理解更加深入,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课后的练习和测试中,学生们能够熟练地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五、结论
让学生在 “做数学” 中学习数学,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实践操作、合作学习和运用多媒体等策略,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 “做数学” 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 “做数学” 的机会,让学生在 “做” 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在 “做” 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在 “做” 中提高数学素养。
一、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做数学” 理念的提出,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 “做” 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做数学” 的内涵与意义
2.1 “做数学” 的内涵
“做数学”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探究等活动,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 “做” 中思考、在 “做” 中学习,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
2.2 “做数学” 的意义
2.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 “做数学”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2.2.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 “做数学” 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去观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学会如何学习,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2.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做数学”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让学生在 “做数学” 中学习数学的策略
3.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 “做数学”
3.1.1 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可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和应用价值。例如,在教学 “认识人民币” 时,教师可以模拟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进行商品买卖活动。通过实际的购物操作,学生不仅能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和换算,还能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1.2 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可以创设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例如,在教学 “三角形的内角和” 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测量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内角和,然后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都相等?为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通过剪拼、折拼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
3.2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 “做数学”
3.2.1 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 “做数学” 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例如,在教学 “圆锥的体积” 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各一个,然后用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倒入圆柱容器中,观察需要倒几次才能将圆柱容器装满。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2.2 手工制作
手工制作可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卡纸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通过制作模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如面、棱、顶点的数量和关系等。
3.3 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共同 “做数学”
3.3.1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是 “做数学” 的有效组织形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 “数学广角 —— 鸡兔同笼” 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如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拓宽解题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2 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 “20 以内的加减法” 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 “扑克牌游戏”。将扑克牌中的数字牌打乱,让学生两人一组,每人抽取一张牌,用牌上的数字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谁先算出结果谁就赢。通过游戏,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计算能力。
3.4 运用多媒体,辅助学生 “做数学”
3.4.1 动态演示
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图形的位置和方向变化。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3.4.2 虚拟实验
对于一些难以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的实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虚拟实验。例如,在教学 “圆的面积推导” 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将圆分割成若干个小扇形,然后拼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通过虚拟实验,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圆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四、案例分析
4.1 案例背景
本次案例选取了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多边形的面积”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该单元主要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直接讲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不够深入,应用能力也不强。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尝试采用 “做数学” 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主探究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2 教学过程
4.2.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校园绿化的图片,图片中有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和一个三角形的草坪。教师提问:“要想知道花坛和草坪的面积,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可以用面积公式计算,有的学生说不知道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顺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探究多边形的面积公式。
4.2.2 实践操作,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一把剪刀和一把直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学生们开始动手操作,有的小组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然后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小组通过平移的方法,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教师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学生们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教师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 = ah。
4.2.3 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
在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教师同样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片。教师提问:“如何利用这两个三角形纸片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们经过讨论和尝试,发现可以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让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学生们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教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 = 1/2ah。
4.2.4 自主探究,探究梯形面积公式
在探究梯形面积公式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尝试。学生们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将梯形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分析和比较,学生们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S = (a + b) h÷2。
4.3 教学效果
通过 “做数学” 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在实践操作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不仅掌握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对公式的理解更加深入,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课后的练习和测试中,学生们能够熟练地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五、结论
让学生在 “做数学” 中学习数学,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实践操作、合作学习和运用多媒体等策略,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 “做数学” 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 “做数学” 的机会,让学生在 “做” 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在 “做” 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在 “做” 中提高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