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100种可能,其实就是人生的100种可能
——读李镇西《教育的100种可能》有感
有人说,教育类书籍,无非就是“爱”的宣扬,李镇西的自然也是这样。
一读之下,我才发现自己觉得这套书可能与李老师的其他书“大致相似”的想法实在是有些以管窥豹见识浅薄了。我深深地被李老师书中所讲的学生们的成长故事所震撼,在阅读过程中时常被感动得流下泪来。
李老师在《教育的100种可能》中选择了他曾经教过的36位学生作为讲述对象,如实记录了他们上学时和工作后的成长故事,真实展现了教育到底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又会对他们毕业之后的工作和生活起到怎样的引领作用。
36位学生,36种人生,36种人生所代表的的又绝不仅仅只是36种教育的可能,可是100种,乃至无数种。用杨东平老师在序中的话说就是“真正重要的教育评价,是在学生离开学校10年、20年之后出现的,那是去除了学校教育的标签之后,来自社会的真实评价”。
杨东平老师说,教育是否成功,除了上学时候的“分数评价”、毕业之后的“成才、成功的评价”之外,其实还应该有第三个维度的标准,那就是“‘圆满’或幸福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讲,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无疑是十分成功的。
邹冰,曾经是李老师班上最调皮的学生,几乎具备了所有“差生”具备的缺点:违犯纪律、跟人打架、上课捣乱、不交作业、成绩较差、拒绝批评、顶撞老师,用李老师的话说,“不只一位女教师被他气哭”。
可就是这样一位学生,李老师也没有放弃他,而是用满腔的爱来引导他。有一次邹冰离家出走,李老师跟邹冰的父母在寒风凛冽的深夜一直找到凌晨也没有找到他。那一夜,李老师通宵未眠。但是第二天当邹冰来到学校的时候,李老师并没有批评他或者处分他,反而还故意和他开玩笑来缓解他的紧张情绪。
这是怎样宽容的一种爱啊。我想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一定做不到像李老师这样。首先我不会跟邹冰的父母一起去寻找,因为邹冰离家出走不是我的错,而是邹冰母亲的错,是她在校园里打了邹冰一巴掌邹冰才会出走的;其次,如果这件事连累我跟着一夜无眠的话,第二天我肯定会心里有气,那就一定会严厉地批评邹冰。
我十分敬佩李老师博大的爱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智慧。
邹冰就这样在李老师的关爱下逐渐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虽然多有波折和反复,毕竟还是越来越好了。毕业后,邹冰没有考上大学,当兵去了,当兵期间邹冰还特意去看过李老师
李老师再见到邹冰的时候是在机场,当时邹冰已经成为机场的一名调度人员。据他自己说,他当兵回来之后通过函授拿到了电子科大本科文凭,先在电信工作,后到国航当了一名工作人员。
邹冰说:“李老师发现了我很多优点,他没有放弃我,找到了一种适合我的教育方式,让我学会了做人。”
是的,如果用世俗的标准来看,邹冰可能算不得功成名就,可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呢?如果邹冰不是遇上了李老师,如果李老师像有些老师那样嫌弃邹冰打压邹冰,邹冰极有可能被学校以各种名义“挤”出校园,那后来的邹冰将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就很难想象了。
其他的还有许多。比如国航空姐、乘务长王艳青,在工作中常常会反思自己的言行,从中查找出自己的不足,积极改进;在面对危难乘客的时候,把乘客的安危放在第一位,不顾将会承担责任风险的可能,做出让一名断腿乘客登机的决定,并且一路亲自守护。
比如刘春华,上技校学了驾驶专业,毕业后几经辗转,最后进入成都市公交集团星辰巴士公司,成为一名公交车驾驶员。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公交车驾驶员,刘春华却很能想得开,他心态极好,待人宽容,从来不会跟乘客吵架,更不会吼乘客,深受乘客的喜爱和信赖。据他自己讲,有一次有位女乘客坐过了头,他要女乘客下车转乘,说是不用再买票了,谁知道那位女乘客竟然不下车,非要等着坐他下一趟车返回,说是他的车开得好。
还有在深圳罗湖海关工作的李崇洪,还有近年来在美国从事有关研学活动的彭艳阳,还有成绩不好中途退学去踢足球后来到日本留学现在在国内当足球教练的张凌……
这些学生无论到哪里求学,无论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心里都时刻牢记李老师对他们的教诲,把“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踏实工作,善良做人。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了那个“最好的自己”。
正如李镇西老师在《自序》中所说的——
“所以,教育真正要做的,与其说是尽量‘塑造’学生,不如说是尽量不要妨碍学生自由发展。依从个性,给他自由,学生的成长会超出教育者的想象。”
读完之后,我感慨万分。我后悔自己没有早点阅读这套书,同时又庆幸自己幸好加入了新网师,幸好选修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写作”,幸好“教育写作”把这套书列为拓展阅读书目,我才没有错过阅读它的机会。实在是一件幸事。
我把书推荐给组里的小年轻们读,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了解教育的真谛,给更多的孩子更健康的成长空间。
教育者多一点宽容,学生的人生就会多一份可能。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精英,但是他们都可以成为“合格的中学生和合格的公民”。
注:引号中为李镇西老师在《恕我直言》一书中的用语,原文为“看着一个又一个连家长都嫌弃的‘双差生’成为合格的中学生和合格的公民,我有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教育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第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