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教师是写出来的》有感 2023-09-26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德育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一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作为一名教师,我是一个新手,每每遇到公开课,我便手足无措,表情严肃、语言生硬随意、提问没有针对性等等这些平时我装作看不见的问题便全都浮上台面,给予我重重一击。按照丁昌桂老师《名教师是写出来的》这本书的理解,它叫做我的痛点,也是我的专业成长“最近发展区”,以它为主题的教育写作是最有专业发展价值的选题。

说实话,直面教育之痛需要勇气,尤其当它还是多年不治的顽疾时,屡屡扒开结痂的伤口我会觉得不堪、痛苦,甚至厌烦、自弃。但作为一名教师,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我无法逃避,却也始终无法根治它,由此一直陷在自我怀疑的怪圈中。但丁昌桂老师在《名教师是写出来的》这样阐述:关注痛、研究痛、治疗痛,这就是工作改进。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否定自己,又不断尝试新的实践,才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实现了职业素养和精神追求的不断升华。由此视角,我竟比别人更快地找到痛点,有更多的时间去治疗,反而是一件幸事。

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丁老师看来,教育写作是教师成长的良方,它可以促进有意义的阅读,促进教师研究走向日常化、生活化,提升教师的专业智慧,丰富教师的幸福人生,厚实教育的文化积累。

在教育写作写什么——可写的问题哪里寻一节中,案例《要有好“木匠”的眼光》让我感触颇深。在教师眼中一堆废木、没有一块有用的木头,木匠却说在我的眼里每一块木头都是有用的,平整的木头可以做椅面,较长的木头可以做椅腿,短木可以做横档,连一块小木头,还可以做加固的木钉。一句话,只要你用的得恰当,所有的木头都是有用的。从这个故事,我明白:在自己的专业里,教师应当做个有心人。对于自身的专业发展,教育写作非常重要,是重要支点。叶澜教授所说的写一辈子教案写不出一个名师,写三年反思或许能写出一个名师,其含义就是指只有研究型写作才具备专业成长的功能。而写作的起点和方向是从问题出发。问题可以从平常的教育生活和实践中对教学、德育的细节观察、反思、追问而来,也可以从阅读书刊、杂志等思考辨析、与他人的思想对话而来,从学校内部、校际之间甚至更大的学术交流活动的碰撞启发而来,也可以从生活体验中触类旁通而来。作为教师,我很多时候对问题视而不见,因此成长比较缓慢。之后我要增强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还需不断学习实践,做教育的行家里手。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应该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潜在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丁昌桂老师在教育写作怎样写时这一节中提到了文章的意化,这也正是我的文章中极度欠缺的地方之一。意化的要旨有二:求深与求新。所谓求新,就是发前人之未发,具有独创性;所谓求深,就是见他人之未见。工作以来,由于一些原因,我也写过几篇文章,也获得了一些奖项,但是正是由于赘述前人研究,深度不够而导致奖项低级,内心始终抱有遗憾。也曾请教过有经验的老教师,得到过一些方向,但对到底怎样去阅读,读什么,读了一篇文章之后收获是什么(文章亮点在哪,可借鉴的地方又在哪)等一系列问题依然模糊而困惑。从《名教师是写出来的》丁老师借助冯卫东先生的一篇《“亲情语文”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悖论”问题》让我得到了更具体的建议:首先,学会对事物的审视。用冷静的目光分析,对进入视野的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挖掘其价值和意义。其次,找准观察与思考的角度。再次,要把问题置于一定的背景之下,把背景因素与思维对象联系起来。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优质的教育思想。我在撰写论文时,常常要搜集一些资料,然后根据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感性速成,忽视了论文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教师的阅读应该是专题化的阅读。它是一种以论文选题为方向的针对性阅读,对选题范围内进行知识积累,寻找并应用理论武器对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解释和解读、思考与写作。公开发表论文应该是不少教师的目标,它既符合职称的要求,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去年培训班的几次活动让我受益颇多,比如一位教师的发表论文的10篇论文底稿让我感受到她笔下的每个文字都是推敲出来的,

好论文也需打磨细节;一次苏州大学徐教授站在编辑角度的分享让我知道要去研究报刊的特点投其所好,让我知道去读哪些专业书籍;同龄的小伙伴的努力让我明白努力不应该挂在嘴上,脚踏实地,用心沉淀终有厚积薄发的一日。

丁老师在附录部分放了20位特级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和中小学教师投稿常用教育类核心期刊目录,让我感受到了前辈的用心。教育途中每个人是独行侠,但是前辈的无私引领会让我们吸取经验,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出现过好多位这样的前辈,他们让我这个啥都不懂的毛头孩子感受过温暖和善意,带着我在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路上不断奋进。虽然做得还不够,但慢慢进步也是成长的过程,期待以后我能真正沉淀下来,读更多的书,写更多有价值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