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作业管理促高品质学科建设 2022-04-12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谢海英 所在单位: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1-11-09 执教地点: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执教内容:高质量作业管理 参加对象:江阴市各校领导及部分数学老师

以高质量作业管理促高品质学科建设

——城中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双减”工作的实践汇报

学科建设指的是学校依照特定的学科方向为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所开展的一系列基础工作,它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包括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发展层次),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和学科管理等六个要素。高品质学科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实现高品质发展的基石。“双减”政策之下,我们认为可以高质量作业管理敦促高品质学科建设。

一、专业审视,着力把准作业内涵

(一)高质量作业的内涵特点

作业,《辞海》解释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教育大辞典》把作业分为课堂作业课外作业两大类作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我们看来,作业应该是学生在课堂内外完成的一种自主性、探究性、有意义的智力或技能活动。

而高质量的作业须强调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应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针对性:有明确的作业目标。针对学习内容、加深理解、提高技能、纠正错误,促进教学目标的高质量达成的作业。

2. 选择性:显分层设计的理念。根据学生个性、能力差异选择不同层次的有针对性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最大限度发展。

3. 有效性:促有效的诊断评价。能呈现可视的思维过程,促进理解,助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诊断,对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实现作业的有效价值。

(二)高质量作业的价值效用

从受教育者角度,高质量的作业帮助而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从教育者角度,可以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从学校角度,可以促进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学科评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敦促高品质学科建设和发展。

(三)与高品质学科建设的关系

1.高质量作业管理是高品质学科建设的名片。

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怎样?课堂教学情况如何?家长们基本无法观察监测,但通过孩子的作业能够反映教师专业水平,折射学校学科建设情况,体现学校教育的价值观。所以,作业是高品质学科建设的名片,又是我们学校教育价值观和专业素养的一个折射点。

2. 高质量作业管理是高品质学科建设的直接体现。

学科建设包含多个要素,高质量作业管理直接体现了我校数学学科方向:指向学生理解力进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管理更是指向学科管理要素的。

3.高质量作业管理是高品质学科建设双减工作的应有举措。

“双减”政策下,各校致力于坚决扭转社会上称之为的“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对于我校而言,其实早已不存在这些问题。但我们还是响应号召,自查自纠,完善作业管理制度,把作业管理当做学科建设的重要事件来做,夯实关键环节,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二、系统保障,合力推进管理设计

(一)建立作业备案监控机制。

为严格执行有关作业规范的精神,对各年级作业情况进行整体监控,制定《课后作业备案、监测和问责制度》。如任课教师布置作业,需同本年级学科组教师统一协商,统一内容,经年级组长审批后统一布置,严格控制每天的作业总量和作业总时间。

(二)完善校本作业资源库建设。

 发动各备课组积极参与校本作业设计与实施工作,完善校本作业资源库建设。各备课组统筹安排、形成适合各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内容的、富有阶段性和综合性特点的作业资源。我们数学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做好《习题指南》的研究和改编工作。

当前《习题指南》有一些命题已略显陈旧落后,我们正在原有基础上改编更新,要求理清课时核心知识点,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加能够体现学生洞察能力、应用能力、转换能力、变通能力等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和指向理解力进阶的命题。

(三)加强作业评估研究与指导。

为了解作业设计质量与实施的效果,我们设计《课后服务作业记录表》,由值日老师于课后服务结束前5分钟统计各学科完成人数,了解未完成学生情况和原因,教务处一周一次进行情况分析,这是对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过程、时长与效果的监测,通过家校记载本,我们对学生在校外完成作业过程、时长与效果的监测,通过比较展开相关性研究;同样,我们也对同学科不同班级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开展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作业设计的课题研究、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研讨等,引导教师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实效。

三、理顺思路,致力规范操作要素

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主体在老师,学校要成为有力的推手,不仅要给方向,提要求,在“管”上下功夫,也要善服务、高支持,在“理”上做文章,理顺思路助力规范操作要素:定标、定量、定层、定法、定人、定制、定路。

(一)定标——体现针对性

作业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它不同于课堂教学目标。作业目标的设定要求基于课程标准、与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一致,结合易错题的分析、指向学生数学理解力的提升。所以在集体备课中大家的讨论主题始终围绕“目标”,由“目标”指导所有的教学工作,发挥“目标”对作业的导向作用。同时透过“目标”审视学生的易错题,商讨解决易错题的教学策略。

(二)定量——体现规范性

结合《五项管理》规定,明确要控制作业总量。一、二年级不留书面课外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1小时以内。其他学科作业当堂完成,不布置回家作业。

(三)定层——体现选择性

1.以一致性思维选择、改编、创编作业内容。也就是以上级教研部门统一下发的练习册(补充习题、课课练)为蓝本,进行筛选组合、改编或者创编。

2.评估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对作业类型、难度、数量进行至少两个层次的区分,如基础题与拓展题、巩固题与挑战题、书面作业与实践操作作业,供学生选择。

校本作业《习题指南》,给每一个练习题都标注了星号。“★”是基础练习,要求人人都会;“★★”是提升练习,是当前知识的提升应用,略有难度,要求80%的学生能过关;“★★★”是拓展练习或综合练习,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应用或综合应用,难度系数最高,要求60%的学生能掌握。在布置家庭作业时,“★★★”的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量力而行,也就是可做可不做。

(四)定法——突出有效性

教师设计作业的能力是落实“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养的基础性作业”的关键。首先,我们每学期初都会给每个备课组提供相关书籍、参考资料、热点试卷等资源,助推教师关注当下命题理念、努力探索研究作业的设计。其次在每次集备活动,备课组都会就一周作业高频错误交流补标动作,这有助于教师设计作业不仅基于学习目标、也要关注学情。从而实现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也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定人——体现均衡性

一般我们以年级为单位,由备课组长统筹安排,人人参与作业的设计,再由备课组进行二次修改研讨,促进作业质量与教师设计能力“双提升”,体现均衡性。

(六)定制——体现

1.签字印刷制

学校进行作业管理的关键抓手在于把控作业的品质关。一般,对于需要重新整合的练习或者需要拓展补充的补偿性作业,备课组长应考虑单元、课时的目标,进而明确作业的目的,将作业设计任务分配到个人,推进作业设计。然后执行《城中实验小学印发练习纸审批制度》,由备课组长把控作业品质,审核签字后,最后再由学科责任人签字同意才能印刷。

2.布置批改制

我们严格执行减负规定,严格把关各年级作业时间、内容,对学生的作业书写和教师批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3.家校沟通制

每位学生都有一本家作记载本,记录每天在校活动的时间,以及家庭作业内容,由家长监督三~六年级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只能在1小时以内。

4.定期展示制(优秀作业)

每个学期我们会定期检查学生作业设计与实施情况,了解教师批改情况,进行积极的方法指导和有效的质量监控。对出现的优秀作业(学生书写、作业设计、教师批改三方面),积极指导学生相互学习,引导教师科学设计作业、督促教师认真批改作业,以作业带动学科教学改革。(优秀作业照片)

(七)定路——体现研究性

“双减”加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变革。当然,课改的核心在课堂,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基于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着眼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学习,注重生成,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更重视备课和教研活动,更注重自身专业水平和对学科理解的提升。

当前我们有项目的引领:“指向理解力进阶的三层六维问题教学样态研究”——这是我们立项的省课题名称,这是它的基本内涵,其根本目的就是希望大家以“数学理解”为主题,以“理解力进阶”为目标,以“问题设计“为纽带,像专家一样思考,不断地反思并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提升课程意识和能力。这是课题的逻辑架构图,主要是用问题来驱动学习的生发和深化。

目前我们主要做着三件事:

1.目标的叙写

我们参照威金斯提供的UBD设计模板,尝试将理解性学习目标设计为三类:第一是学生将知道的内容,也就是应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第二是学生会理解的内容,也就是需要持久性理解的概念;第三是学生能做到的内容,也就是所能解决的挑战性任务。以此,更好地帮助教师自觉树立为数学理解而设计的理念。

今天我交流的是对“课时目标”的思考与实践,课时目标仅仅是数学目标体系中的一部分。课时应该有课程视野,它上接单元目标、学期目标、课程标准,下连环节目标、习题目标等等。数学理解,应在每一层级的目标中都被充分关注。

2.评价内容的前置

我们做的第二件事是评价内容的前置。

课程之父泰勒曾提出:在教学活动之前,教育者首先要循序思考四个问题: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选择怎样的教育经验,如何组合和评价。这是当下较为热门的“逆向设计”三阶段。我们把“目标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首要出发,围绕学习目标把评价内容前置。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将评价内容前置不仅有利于整合“目标-评价-教学活动”,也更有利于通过实时评价来动态关照目标指向与教学现实之间的“落差”,从而及时调整学习活动来抹平两者之间的“落差”,更好地实现与达成学习目标。

3.学习活动的展开

随着课改的深入,以学定教、关注学情等观念已成为数学教学界的共识。我们试图从学情入手,围绕学习目标,根据评估性表现证据设计学习活动,在评价学习表现时,考虑理解的六个维度,展开高效的学习活动,构建理解性的数学课堂,凸显理解在数学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提升理解力。

学习活动的展开目前还缺乏一点实践探索的经验,还需要不断的努力。

当前,不管是我们学校的项目组,还是学科组,大家都做着同一件事:都在为数学理解而设计,都在为学生的理解力进阶而探索。“双减”政策后的作业管理工作更加督促着我们迈开实践研究的步子,敦促我们数学学科建设走向高品质发展!

  • 阅读(7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