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9日,南京市小学数学贲友林名师工作室承接了“2021年江苏省乡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千人计划”小学数学培训班的研修活动。活动通过“腾讯会议”的方式,研修主题:学为中心,让学更美好。江阴市毛新薇名师工作室的老师相约齐聚云端、共学共研。
本次活动为期一天,分上、下午两场。上午的活动由王倩主持。上午展示的3节课《玩转七巧板》《认识小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分属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紧接着是沙龙研讨,探讨的话题是: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课。下午活动由魏俊晨主持,安排了一节课和两个讲座。
工作室主持人贲友林老师带来的是他的家常课,六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独立思考教材中的例题,想到了7种不同的解法,接着从这7种解法中总结出了画图、转化、方程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道简单的题目,经过学生的不断思考和挖掘,丰盈且有思维含量。贲特的课堂,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倾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自信大方地表达,或补充,或修正,或肯定,或质疑,这样的课堂,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成长。在贲友林老师的课上,我们更多的看到学生强大的学习力,感受到了学习的力量。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张岚老师执教《认识小数》一课。张老师对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了调整和重组。课上,带着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让抽象的小数变得更加具体。学生在用长方形、长条格、线段图表示1元,再分一分、画一画表示“1角”的过程中,理解十进制。张老师的课把现实世界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以此开展研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大抵就是好玩的数学课。《玩转七巧板》以游戏的形式贯穿了整节课,三个游戏环节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这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王倩老师在研读教材基础上的再创造。“我中有你”的游戏环节探索七巧板中各巧板之间的大小关系。“疯狂速拼”则在活动中进一步运用各巧板之间的大小关系拼摆图形。“火眼金睛”这个环节更具挑战性,脱离了具体的巧板,根据已有线索进行空间想象,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在环环相扣的游戏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和进阶。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课?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提秀雷老师和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的高玉洁老师谈了自己的想法。提老师首先抛出了几个核心问题:“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么样?针对这几个问题,提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深刻想法和思考。提老师还依托《玩转七巧板》一课,重点阐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空间图形”如何培养的问题,通过研究,给了我们三点启示:一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教材为设计的起点,开发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精妙学材。二是提取、发展儿童的直观经验。循着儿童的认知,进一步积累经验并进行数学化的加工。三是幼小衔接让儿童的学习好玩且不失数学味,在玩中潜移默化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高玉洁老师主要借助《认识小数》,阐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数感”及其培养的问题。高老师分享了三点:如何认识小数?什么是数感?怎样培养数感?结合课堂,高老师总结了培养数感的方法:数感是可以读出来的;在画图中体味数感;通过推理培养数感;在实际运用中强化数感。
“双减”政策出台后,大家更加重视学生的作业以及习题设计,如何设计适切学生发展的习题?南京玄武区外国语附属小学魏俊晨副校长对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见解。他在《学为中心理念下的习题设计》讲座中,分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习题设计要目标适切,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培育”;习题设计要“水平多层”,从“一刀切式”转向“张扬个性”;习题设计要题型丰富,从“机械训练”转向“体验多元”,每一个板块都用了丰富详实的案例进行阐述说明,让人受益匪浅。总之,学为中心理念下的习题设计,要尊重儿童,以人为本,连接生活,丰富体验。
特级教师贲友林多年深耕课堂,对课堂有着执着的追求和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教师的成长在课堂,教师的成就在课堂,课堂是孕育思想和智慧的大地。他从听课记录说起,听课记录不是简单地一“记”了事,更是为了在观察中研究问题,发现问题。他描述了课堂该有的样子:课堂是要看见“人”的。离开了人,课堂也就没有了生命,课堂的样子,也就是人上课学习的样子。贲老师还强调,教师不仅要做引导者,更要做倾听者,倾听学生不同的想法,倾听所有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要审视课堂,以积极的态度,在批判中建设,敞开胸怀向未来。贲特的讲座,大家听得意犹未尽,虽已到了预设结束时间,但是老师们迫不及待地想和贲特交流。来自淮安、海安、宿迁等多地的老师们积极主动提问,贲特有问必答,现场回答老师们的困惑。浓厚的交流氛围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学为中心的课堂,个个向学,人人为师。
一天的研修活动,我们感悟到:教育是一个生长的过程,播种是美的,发芽是美的,慢慢抽枝是美的,长叶是美的,开花与不开花都是美的,结果与不结果都是美的,。这些都是多样化的生命生长的过程。学为中心,让学更美好,我们继续携手前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