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呵护心灵,用心走近孩子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句在教育界广泛流传的经典名言说明:爱是教育的同行者,爱是教育的生命,爱学生是师德的直接体现,是做好教师的关键!读了李镇西主编的《教育的力量》,体会到教师只有热爱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所有学生的尊敬,才能建立起“尊师爱生”的和谐师生关系。学生也只有在这种平和、融洽的氛围中,视老师为伙伴、为知心朋友,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师也才能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指导,促使其不断健康发展。
一、想学生所想,用“师爱”保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
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时,全班同学都在做补充时,我观察到一名女学生的神态有点不对头,做作业象是偷偷摸摸的,我没做声,和往常一样慢慢地从另一小组那边很自然地转到该生旁边,才知她在做别的作业。为了不伤她的自尊心,我并没戳穿她,我若无其事地走到讲台前,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位学生还是在一股劲地做别作业,这一次我有意从正面袭击走到她面前,她唰地把那作业用数学书盖住。她的脸红了起来,并看我一眼,立即做起了补充。我没说一句话,走到另一组去了。这一情况只有她的同桌和我知道。课后,我找这位同学谈话,她知道错了,而且感激我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戳穿她和批评她,这样无声的教育真起到了很好效果。在以后课堂中,我已经看到了她在学习上劲头比以前足了,学习比以前自觉了。四十分钟的课堂,都能专心致志、踊跃发言,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并且能主动向好同学学习,有问题时常来问老师,所以学习成绩有了明提高。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老师要宽容,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犯了错误,不能大骂痛骂,不要在其他同学面前进行指责;批评要讲究方法,有时无声的批评要比有声的批评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好得多,必要时要给学生“台阶”下,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处罚更强烈。”
对乖巧聪明的学生,我们很容易爱,对于那些有明显缺点,学习上有偏差的学生,我们总是不那么喜欢,虽然这是人之常情,可作为老师,我们的爱却不能厚此薄彼。怎么把这些学生也爱起来呢?我想,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时刻想到他们还是不懂事、不成熟的孩子;多想想他们的优点,欣赏和鼓励他们;多进行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角度去想,我们总能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
二、急学生所急,让“师爱”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我们都知道,每个班级中,总会有一两个比较调皮的学生让人头疼的。其实,只要我们为人师者多留个心眼,找准教育的契机,用“师爱”这把金钥匙,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开启他们的心灵之门的。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人能够在自己寒冷时送上一件棉衣,口渴时递上一杯香茶,饥饿时奉上一席饭菜……这些都是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呵护,也都是关怀备至的体贴。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通常,人们认为学生的困难是学习上的。但是,他们也会有生活上的困难,这同样会危及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发展。现实中,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教师都会责无旁贷地予以解决,而对于生活上的困难,就难免会被忽略。这样的爱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多年的实践经验让我明白:急学生所急,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师爱”照亮学生生活的天空,可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天放学后,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阿良走了进来,向我要面巾纸,我给了他并问他要来干什么,他轻轻地说:“我打球不小心摔伤了。”我一看,他伤得不轻,便带他到卫生室给他清洗伤口,并消了毒,上了药,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并叮嘱他锻炼身体也要注意安全等,临走时,他感激地望了我一眼,很认真地对我说:“谢谢老师。”我知道,这是他的肺腑之言,要一位“捣蛋王”主动从心里说出这几个字确实不容易,同时,我更明白:从此,在他的心目中,“老师”这一称呼会有更完美的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他将会比以前更加听从老师的教导。教师的关爱,能让学生获得足够成长能量的温暖的阳光,照亮心灵的每一个角落,在人生的道路上奏出欢乐的颂歌。
我们不一定可以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只要真诚地捧出一颗“爱心”,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形成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努力成为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用爱呵护学生的心灵,用心陪伴学生的成长,就完全能够展现师德风采,成为合格、出色的“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