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论文:事实、逻辑、情理纠结中突围 ——浅析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 2021-08-13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事实、逻辑、情理纠结中突围

           ——浅析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

江阴中专高新区校区   朱丽华

摘要:20世纪以后,小说成了文学的一个主导性文类,中外皆然,思辨性阅读旨在求真,思辨性地解读小说文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本价值,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要全面深入解读小说,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小说理论知识,质疑精神,弘扬理性思辨色彩,要创设学生深入文本思考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最大限度地接近文本真相,把握文本的思想价值,努力在事实、逻辑与情理之间寻找契合,实现突围。

关键词:小说;文本事实;因果逻辑;人物情理;思辨性阅读

思辨性阅读即理性的、反思性阅读,必须追求阅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不能无限度扩大读者权利,其实质就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要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首先要对文本有清晰的理解,其次要有理性的评价。理解文本,要尽可能贴近文本,移情体验,而评价文本,则要与文本保持距离,保持审视的姿态。小说是用虚构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然后让读者通过这个虚拟的世界去感受别样的人生,这也是小说的价值所在。在小说类文本的理解和评价中,首先教师要充分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文本事实、因果逻辑和人性情理。

充分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把握文体特征是开展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基本前提。目前我们的教学现状是提到小说教学就是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这样一些内容,每一篇小说都从这“四大件”入手,导致教学内容、程序的套路化,主题表述的格式化,人物分析的论证化,什么小说都是批判社会现状,讽刺人性弱点,或者赞美自然和人生等。文本浅层次的结构是显性的,按时间、空间顺序,将外在的、表层的感知连贯,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文本的深层结构是隐性的,在显性感知过程以下的,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以及文体样式的规范性。学生在学习时,比较容易看到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等显性内容,而不容易看到作者意图、主题等隐性内容。因此,要开展小说的思辨性阅读教学就必须重视文体特征的认知探索,重视叙事学理论的学习,才能丰富小说文本的解读途径,获得更全面的体悟。

其次,要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必须要关注文本事实。文本事实也就是小说本身的要素和意义倾向。包括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这样的基本要素,也包括作者寄寓在文本中的基本态度,作者倾向总是渗透在文字当中,没有真正的“零度”创作,把握文本事实是思辨的基础。以《项链》一文为例,这篇小说最早的时候,大家都在批判玛蒂尔德的势利、爱慕虚荣,后来又有舆论颠覆了这种认识,认为她欠下了一笔巨款之后,靠自己的努力,把债务还上了,体现了对契约精神的无限忠诚。那么莫泊桑真正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呢?

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啊!……我可怜的玛蒂尔德,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是的,多年不见面了,这些年来我忍受着许多苦楚, ……而且都是因为你!”

在阅读这篇小说时,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作者是否同情玛蒂尔德?”以上文段的“英雄”二字是许多读者解读玛蒂尔德的关键词,认为她在历尽劫难后,勇敢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值得肯定,的确,作者笔下的玛蒂尔德既虚荣又诚实,既贪图享受又勤劳勇敢,既沉湎幻想又脚踏实地,是一个非常饱满的人物形象。但是回归“英雄”这个词的本意,“英雄”是指有抱负、不畏艰险强暴,为民族或先进阶级的利益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而玛蒂尔德从所为之付出和牺牲的事件本身的意义来看,她十年的辛苦是为了偿还一挂假的项链,这就从根本上消弭了她所遭受的苦难的价值,多年以后,玛蒂尔德对自己人生悲剧归因时仍是“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再结合文末玛蒂尔德再见女友时那句“……而且都是因为你!”,充分揭示玛蒂尔德沉湎于幻想的英雄梦是多么的可笑,饱含了无情的讽刺,从“意义倾向”看,莫泊桑的态度就一目了然了。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尊重作者的创作倾向。文本事实是客观的,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我们去直面文本去挖掘,克服各种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的观念,用精神的眼睛去触碰作者的心灵,窥见作品的异彩。

再次,因果逻辑是思辨性阅读的核心。因果逻辑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以及个体差异性,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因果逻辑都是各不相同的。以《警察与赞美诗》为例,小说的结尾,在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召,决心改头换面的时候,却被警察逮捕了,很多读者以此作为美国社会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证据,而实际上,直到现在,香港、加拿大等地仍然有“游荡罪”的存在,因此这一情节符合当时社会的现实,并不能作为反面证据。而在《项链》一文中玛蒂尔德毅然决然用十年辛劳偿还项链,往往引起人们的大肆赞扬,但这种逆转并不是作者要显示她如何有担当,而是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使然,1884年的法国,以诚信为核心的契约精神是每一个民众立身的最基本道德底线,作者在此处塑造其诚信的形象只是尊重角色真实性的需要。《水浒传》让中国读者热血沸腾,原因在于其斩草除根、血债血还这些情节极大地迎合了我们内心的因果逻辑。因此,在小说文本的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性格逻辑、社会逻辑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逻辑。

思辨性阅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性情理,这也是最复杂的。对于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来说,即使其理性取向十分明显,完全用理性与逻辑去解读也不能胜任,合乎逻辑的未必合乎情理,合乎人性的未必合乎因果,这正是人性与人生复杂性的充分体现,表现在小说中,这种思辨难以企及的不可解释性也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因此,在关乎人性情理的问题上,我们要走向开放与多元,突破封闭、唯一的答案,承认多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