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到“帮助孩子成长”的原点 ——读朱永新《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 2022-01-14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让教育回到“帮助孩子成长”的原点

——读朱永新《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

石陈云

暑假里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一书,让我对朱永新教授有了独特的认识。透过他的文字,我看到的不是他各种教授头衔的显赫,也不是教育官员的权威,而是他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深刻洞悉,对孩子的真实了解。

在这本书中,他认为:重视孩子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要提升国民素质,为国家强大奠定人才基础,谋求创新和发展,就必须做好教育工作。好的教育,最重要、最应该引起重视的就是教育工作者要看见孩子。他深情地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和孩子建立命运共同体。要看见孩子,让孩子站在舞台的中央。不仅在课堂上,在家庭里,在社会上,在孩子成长一切的生命场域中,都要能做到。

在这本书中,他别出心裁地呈现了与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中外教育大家超时代的隔空对话,展现了教育理念的时代思索和碰撞,演绎了关于教育真滴的精彩话题,也给我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美好的人生应该从童年开始,把童年和童心还给孩子,这是教育的基本。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帮助他们获得多样化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原点。

可是很遗憾,过于功利化的教育,让现在的孩子过早的结束了他们的童年。即便如此,在很多孩子眼里,他短暂的人生只有幼儿阶段才算是最幸福最快乐的童年。上了小学,这种快乐和幸福便会被功利化的教育侵占剥夺,丧失了属于他们年龄应有的幸福和快乐。孩子们每天被成绩、被分数、被形式上的各种特色教育,追得急急如丧家之犬,惶惶如漏网之鱼,哀哀如过街之鼠。校园里,他们束缚于课堂的应考知识点,束缚于“课间圈养”,窘迫于老师评价的唯一;家庭里,他们困顿于繁重的记忆型作业、各种成绩提高班,恼怒于家长“别人家的孩子”……这样无趣的学习,让他们充满挫败感,即便是成绩优秀的孩子也是学得疲惫而麻木,成为卢梭所言的“老态龙钟”的儿童。如此,这些孩子便进入成长的死循环:他们已经没有了童年,他们失去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与触动,失去了尝试成功的勇气与感恩的情怀。难道,这就是我们要培养的“人”吗?

那如何回归到教育的原点,如何帮助孩子成长、找回他们的求学幸福?朱永新教授提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一再提倡的——要解放孩子的手,解放孩子的大脑,解放孩子的时间和空间。朱永新教授也说,我们要解放孩子,让他们不再为分数而活着,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把属于他们的童年和童心还给他们,让孩子重新成为孩子。

是的,别让分数成为孩子们童年中评定他们价值的唯一,别让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会考试却学不到其他任何东西。应该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体验——在种种学习体验中,找寻自己的价值感或者归属感:可以是语言文字中体验到了母语的美感,感受到了某种情感;也可以是在数理化的探索中,发现依靠学习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产生“哦,原来是这样”的顿悟。在各种活动中,我们发现他们,他们发现自己、发展自己……

所谓教育的原点,应该尊重并顺应孩子的本性,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引导他们充满兴趣地发现自己,开掘自己,了解自己;发现社会与自然,了解社会与自然……在这种发现、了解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要让孩子们感受到,他们生而为人是有价值的;在这种发现开掘、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我们的教育也应协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并引导其为之努力。这才是学习的幸福和满足吧?

但是,这种教育过程说起来简单,真正施行却远远比“应试教育”宏大而艰难,所以教育部、我们的教育学者专家施行了一轮又一轮课程改革,适时提出了核心素养,积极推进“五育并举”,落实“五项管理”“双减”政策……当然,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彻底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正因为如此,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

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让教育回到教育最本真的原点,让孩子们成为学习幸福的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朱永新教授对教育的呼唤和呐喊,也喊出了孩子们的心声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