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班级心理教育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2021-07-30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加强班级心理教育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内容摘要: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基层组织。班级心理教育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同学,通过多种手段在班级内开展的心理教育。通过良好的班级环境的创设,学科教学的渗透,针对性进行心理辅导,开展丰富的心理活动,可以有的放矢地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关键词:班级 学生 心理 教育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基层组织。班级心理教育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同学,通过多种手段在班级内开展的心理教育。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这时候身体的变化非常快,而心理往往不能和生理同步,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以及心理问题。通过良好的班级环境的创设,学科教学的渗透,针对性进行心理辅导,开展丰富的心理活动,可以有的放矢地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1.开展心理辅导,预防心理障碍

心理辅导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班主任只有通过心理辅导才能加强班级管理和建设,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消除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缓解压力,预防心理疾病,形成学生成功的体验和自我有效感,使全体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首先,班主任要抓好班级学生的团体辅导。心理学研究表明:团体对一个人发展成长有重要影响。在帮助那些有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困扰的人时,团体辅导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其次,班主任要抓好班级学生的个别辅导。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环境,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班主任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时刻捕捉到学生的一举一动,体察出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排解心理困扰,抚慰学生心灵,使学生尽早认识自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更好地解决那些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同学的心理障碍,也可以以周记形式交流。学生在周记里记真事,写真人,抒真情,吐真言,会涉及一些难以启齿的话题,如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困难和早恋等问题。班主任应了解学生这种心理,让周记成为学生倾吐心声和师生互动的载体。再次,班主任要抓好班级学生的朋辈辅导。朋辈辅导是指同学之间或年龄相仿的朋友之间进行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等心理帮助。朋辈心理互助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互助、自助的意识和能力,将会在他们未来的事业和生活中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最后,班主任要抓好家庭心理辅导。在对学生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作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讲座。班主任利用家长会及其他同家长交流的机会,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家长们及时了解科学育人的方法,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班主任心理辅导的作用,有的放矢地预防学生心理障碍,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加强学科渗透,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仅依靠班级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是心理辅导老师,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教学效果。

首先,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科及教材特点,积极深入地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心理教育资源,,确立任教学科的心理教育目标,对学生自觉地、有意地实施影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语文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科学课文中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都可以作为学科心理教育目标。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头脑清醒,把握局势的变化,有意识地影响每一个教育对象。例如,当某学生举手发言、提出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培养学生求凝思维的兴趣与习惯;当某学生不能完整回答提问或答非所问时,教师应给予体贴和温暖,给予点拨等。再次,在课堂教学评价时要重视学生自身的感受体验和态度,学生评价要以全面地、发展地、激励地眼光评价学生,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多表扬、少批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心理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心理学的原理渗透心理教育,有意识地创造课堂上的那种健康愉快的心理氛围,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亲身体验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欢乐,使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使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3.注重环境熏陶,提高心理素质

班级环境是一门重要的隐性课程,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华生在阐述环境作用时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孩子,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医生、教师,或是乞丐、小偷等。这说明班级环境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加强班级环境建设,可以营造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方面要营造好班级物质环境。班级黑板报要开辟心理一角栏目,刊登心理健康的知识、漫画、笑话等,教育学生自我保健;黑板报周围有时贴上学生的剪纸,剪纸上写的多为励志、祝福、理想、感恩等内容,让学生学会自我勉励,学会赞美他人,懂得感恩,有时贴上一些学生自己拍摄的集体活动照片,并配上感受和说明,让学生时常保持感动,体会到生活在集体中的快乐和幸福,学会共同分享。两侧墙壁和教室四角可以布置心理格言和名言警句,让学生不断从中吸取营养,受到感染。班级教室内要有学生园地,学生可以在园地中相互讨论,切磋学习技能,交流思想感情,融洽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要营造好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在心理教育中有别人不可替代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班主任是学生的导师,更是学生的朋友,学生容易对班主任的有形与无形的影响极易产生共鸣——兴奋——内化的效应。因此班主任要做高明的自我心理调节者、开发者、优化者,不断对学生人格的发展起着认同、示范、感召、共鸣和渗透作用。科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成绩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和关爱学生,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发现学生价值,发挥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同时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以集体的力量去影响人,以舆论的导向去改造人,充分发挥班集体特有的感召力、强盛的凝聚力和天然的防御力这些心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动机。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只有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才能促使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开展心理活动,开发学生潜能

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学生的活动,特别是合作的活动对于品德心理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心理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集体中共同活动与交往,在集体目标、心理情绪相互认同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心氛围。

一方面要适时地开展学生心理教育活动课,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例如在开展《缓解紧张》这一活动时,学生通过心理教育活动课逐步学会用深呼吸、自我鼓励等方法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可以通过自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心理品质,克服依赖心理;通过志向训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克服隋性心理;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闭锁心理;通过合作训练,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理品质,克服脆弱的心理。另一方面班主任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每一次集体活动中,如班队活动、公益劳动、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等,充分发挥活动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心理发展需要,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比如,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名人故居、风景名胜等地参观,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到敬老院为老人送礼品,送温暖,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和责任感;组织学生参加耐挫夏令营训练,锻炼学生勇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能力;通过布置心理健康教育作业,为父母唱一首歌,洗一次脚,让学生懂得感恩。

心理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源泉,班级心理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律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有效适应环境,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能。

当然,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心理教育时,不仅要注意转变传统的学生观,改变以说教、训导、约束、惩戒等方法来处理学生消极行为的工作模式,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把握学生行为的实质,并以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和发展,也要注意活动的体验性,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才能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还要注意内容的适切性,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开展,比如,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的已经进入了青春初期,性生理初步成熟,但性心理尚未成熟,它们之间的矛盾以及冲突应成为阶段学生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只有这样,班级心理教育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阮莉雯.积极归因,收获成长——学生发展指导之如何进行考后归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06)

2.若杉.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3.傅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张明.成为合格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施建农.学生心理咨询.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