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薇名师工作室——徐婷,《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为什么这么难? ——以“千米的认识”一课为例》 2021-07-02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数学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五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计量单位的教学为什么这么难?

——“千米的认识一课为例

【问题凝视】

小学阶段的大计量单位有千米、吨、平方千米和公顷四个,千米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的以及毫米和分米后出现的。在教学千米后,填写单位还是有错,学生对大计量单位的实际数值感知差距很大,在教学千米后发现能够清楚描述单位数值的学生大约有一半,以1千米的认识为例,有学生认为“从学校门口到红绿灯距离是1千米”(实际距离仅200米),有的学生认为“从学校门口出发到鑫城湖公园的距离是1千米”(实际距离达3千米),最大和最小值相差2千米以上,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差距较大。可见学生对大计量单位实际数值的感知是不清晰的,模糊的。

那么怎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千米有多长的表象,是不是师生在教室推想、记住1千米=1000米就是了?

【成因透视】

一是学生自身认识上的原因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善于直观感知,抽象思维比较差,而大计量单位千米是抽象的,需要具体的环境或实物作支撑,来借助想象和推理等途径才能加以体会。学生的数感和体感需要相结合,才能准确建立1千米的实际数值。

二是知识本身的抽象

大计量单位千米,远离学生实际生活,虽然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关千米的信息,但对学生来说是熟视无睹,没有真正建立千米的概念。大计量单位的学习是需要体验的,体验在个人的认识中可以分为基于体感的体验和基于数感的体验(意感)。学生关于计量单位的学习起源于实实在在的体感,但绝不可以一直停留在体感。

三是教学理念的缺位

教材中直观的数据比较多,学生不能亲身体验,造成了千米数感体验的缺失。千米的计量单位观念建立相对困难,难以操作,教师误以为学生在填写单位时不会弄错,能够进行单位进率之间的互化,就算是建立起大计量单位的观念了。其实这是假象。教师不断用练习巩固,来弥补学生对吨的认识的不足。这种重进率,轻感受,忽略感性积累是理性飞跃的基础,教学理念的缺位,教学重心的偏差,对学生量感的发展形成一定的障碍。

 

【出路审视】

            

二上厘米的认识                            二上米的认识

 

 

           

二下认识分米                          二下认识毫米

 

三下 认识千米

 

从教材看整个长度计量单位的编排特点,都是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通过回忆,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概念”进行数学化促使学生自主构建长度概念,掌握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含义。让学生体会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把认识单位概念作为核心内容,统一表述,并通过操作活动建立单位观念,建立空间表象;注重学生积累用标准单位进行估测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千米是一维空间的量单位只有将生活中的经历与数学经验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重新发掘旧知产生的原理,10个100米是1000米的数据累计,让学生创造新的长度单位千米,使事物长短的描述较为合理,并且使学生明细单位之间的联系,建立完整的长度单位图表。


【片段重构】

 

1、借助经验步数量化1千米

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先到操场上看一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板书:看一看)100米的跑道有这么长(出示图片)

师:是的,课前我们一起去操场上走了走100米,还数了数走100米需要多少步,(板书:数一数)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这里啊也拍摄了一位三年级小朋友在操场上走100米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他走了多少步(播放视频)

数据课件演示填到表格里

 

100米

大约走了多少步

 

大约用了多少秒

 

思考:走几次100米是1000米?

明确:10个100米是1000米,根据这个关系推算走10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板书:算一算)

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算一算,完成学习单第一个任务:我会推算

 

100米

1000米

大约走了多少步

 

 

大约用了多少秒

 

 

请学生讲述推算过程

明确:走1千米大约需要15分钟。(让学生谈感受,感觉1000米很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动态演示的运动轨迹,在情境中直观感受10个100米是1000米,数形结合,丰富学生的感知。

2、勾连旧知:建立1千米与1000米的关系

刚才我们一直在推算1000米,这个1000米跟我们今天学得1千米又有什么关系呢?(板书1千米    1000米)

明确:1千米=1000米

师:那么我们可以得到步行1千米大约用了15分钟。

(板书:步行1千米  大约15分钟)

虽然它们都表示1千米,但是用的单位是不一样的,

思考:怎样巧妙地读出它们的区别

请几个学生读,然后齐读(注意读出它们的区别)

思考:1千米等于1000米,那么1千米里面有几个1米?

【设计意图】:通过千米和米的数量关系,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觉1千米很长。

3、搭建桥梁:时间感知1千米

其实这么长的1千米在我们的校园里就有,你们知道在哪里吗?

让学生联想校园里的1千米(学生对操场都比较熟悉,让学生联系操场的长度来感知1千米)

师:操场一圈200米,5圈就1千米。

师:如果一圈长度是250米的操场,几圈是1千米?

一圈是400米的操场呢?(4圈,2圈半)

师:三图对比,同样是1千米,为什么圈数越来越少啦?你发现了什么?

生:(因为操场跑道一圈的长度越来越长了。)

师:刚刚我们了解到我们学校的操场要5圈才是1千米,接下来让我们跟着视频中的同学一起来跑个1圈感受一下,好吗?(播放视频)

要求:全体起立跟着跑,眼睛看着视频或者点子动图,身体动起来,嘴巴不发出声音,不跺脚。

一圈跑完了,谈谈你们的感觉。(有点累,但是可以坚持……)

追问:如果继续跑完1千米,你觉得怎么样?(弯腰,喘气,应该挺累的了……)

师:那我们让这位同学把剩下的继续跑完。

跑完后问:现在呢?(非常累,因为他一屁股坐在地上,面红耳赤,喘不过气的样子,很难受……)

总结:跑完1千米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累的,可见1千米是——很长的(生说)

师:大家注意到了他用时多少?(大约6分钟)对,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跑1千米大约需要6分钟(板书:跑步1千米 大约6分钟)

下次上体育课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挑战一下自己,尝试跑完这1千米,看看是不是大约用了6分钟,感受一下1千米的长度,好吗?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千米”,感受千米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后,推算三种不同跑道1千米的长度,并通过跑1千米让学生又一次的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

4、多样感知:体验1千米的长短

(利用家长手机走1千米的地图(起点——终点)、走完1千米的身体感觉)

刚刚我们利用操场体验了步行1千米要——(生说15分钟),跑步1千米要——(生说6分钟),那么接下来请你来说说你走的1千米是从哪里到哪里,(事先布置体验走1千米的路程)走完感觉怎么样?你们觉得比跑步和步行怎么样?(时间短)

1:从学校到电影院路口大约是1千米(出示地图路线截屏)

2:从新南到须毛庄大约1千米(出示地图路线截屏)

3:从璜塘中学到圣马酒店大约1千米(出示地图路线截屏)......

启发:我们发现虽然起始地点不同,但是它们的路程都是1千米。

【设计意图】:换一种形式进一步让学生感知1千米,建立1千米的表象

5新旧整合形成长度单位体系

师:今天学习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我们一起来整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你能用身体上的尺分别来表示一下它们的长度吗?(伸出拳头,变成小鸟,小鸟嘴巴尖尖1毫米,嘴巴张开1厘米,嘴巴张大1分米,张开翅膀1米)

追问:1千米能用身体上的尺表示吗?(不能)那让我们张开翅膀去飞一飞,飞到操场上,1千米有多长?生:5圈。接着飞,飞到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生:……。(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千米的尺)再往远处飞,飞到鑫城湖公园看一看,路程大约3千米,飞出江阴飞到港珠澳大桥,全长约55千米,怎么样?(很长)继续飞,飞到长城,长城全长约6300千米。还可以飞出中国飞向世界,去看看更多的地方。

【设计意图】将已学的长度单位整理排序,并整理关系,帮助学生构建新的长度单位认知系统。通过身体尺的小歌谣,既巩固了旧知,又拓展了新知,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千米的课外知识,拓宽视野。

对于感悟,学生这一头不是非得给他们实物才能感悟,联系大计量单位千米的教学,不一定要给学生实物,不一定要切身的体感,咱们学生有想象,有数感,足以让我们学生感知到。

 

 

 

 

 

 

  • 阅读(160)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