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学劳动教育再思考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江阴市高新区实验中学 孙萍 2021-03-19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学劳动教育再思考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题记

摘要:初中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是必要的,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目前中学生的劳动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起来作出改变和调整,从而保证初中生劳动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以存在的问题出发,阐述了几点关于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学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劳动教育;策略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渐被重视起来,文化课作为教学基础,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养也要同步提升,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劳动技术教育势在必行。劳动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意义重大,是他们在人生历程中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一门重要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各种类型的专业技能,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下的劳动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指劳动技术,而是通过劳动教育促进个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和价值观念,从而落实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出个人道德意识。通过运用合理的劳动方式,完成劳动过程,产生良好结果,提高学生的规划协调能力,进一步展示出他们的个人智慧。通过参与劳动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外锻炼时间,提升其身体素质,促进其体能水平。通过劳动中的一系列设计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并在劳动过程中不断提升,形成个人优势。通过掌握劳动技能,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培养其善于动手的习惯,以促进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在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加强开展劳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劳动教育流于形式

中学生的劳动教育流于形式主要是学校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重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部分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劳动课程,就算开设专门课程的也由其他老师兼职担任,没有专业的老师进行教学,劳动课的容易被占用,使得劳动课程形同虚设,其教学效果必然不佳。其二,学校没有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教学内容缺乏,形式单一,对于学生的教学效果也不重视,没有开展专业的研究教研过程。其三,学校缺乏开展劳动实践的场所。学生能够参与的劳动活动仅限于打扫各种规模的卫生活动,学校对于校外实践也没有积极组织,使得学生实践的机会受限[1]

(二)家庭对于劳动教育不重视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都是捧在手心里,舍不得他们做一点家务活动,另一方面,也怕家务活动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所以,家长忽略了对他们的劳动教育。很多初中生对于家务活动完全不知如何下手,连简单的叠被子、洗碗都无法独立完成,造成学生“高智低能”的问题。学生从小缺少劳动意识和做家务活动的机会,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容易养成不能独立生活,希望不劳而获等很多不良习惯,部分家长也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劳动活动,但是对其劳动效果不予置评,同样造成家庭教育不深入的问题,不利于其后期的成长和发展。

(三)学生对于未形成劳动意识

初中生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因为学校和家庭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使得学生自己也忽略了劳动教育对其自身成长的重要作用。社会各界每年都会开展“劳动模范评选”“最美劳动者”“五一劳动小能手”等活动,初中生可以从各个渠道了解到很多劳动教育观念以及劳动事迹,但是也仅限于知道,学生的劳动意识不足,不能将这些正能量的教育力量转化到自身的意识行为之中,他们仍然会认为劳动与己无关,不愿劳动,使得劳动教育对于他们的影响收效甚微。

三、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学劳动教育的开展策略

(一)学校引起重视,加大教育力度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应该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充分认识劳动教育,重视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一方面,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调整劳动教育在开设课程中所占比重,优化劳动课程内容,将劳动课程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进行教学,专业的教师利用劳动教材进行相关内容讲解,遵循符合初中生学习、能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实践的原则,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学校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要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不但能创新和丰富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能增强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动手能力。比如,积极开展主题演讲、劳动技能比拼等校园文化活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开设校园劳动、农作物种植、手工制作等劳动课程,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另外,加强学校劳动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劳动氛围,如在校园报刊、文化角、黑板报、挂饰中增加劳动知识,引入优秀的劳动事迹、名人名言、口号等等,从而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对于劳动的正确认识[2]

(二)家庭同步教育,有效开展日常家庭劳动

家庭教育是开展劳动教育重要的一环。很多学生对于劳动漠然的原因就是因为家庭教育观念不强,学生不重视劳动活动,不尊重劳动工作者,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家庭应该重视教育的实施。初中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劳动能力,对其能力的培养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引导。首先,学生应该通过家庭劳动做到生活自理,能够独立完成一定的家务活动。在课余时间,家长可以要求学生从基础的生活小事做起,比如扫地、擦桌子开始,时间不宜过长,达到引导他们正视劳动过程即可,后期逐渐完成洗碗、洗衣服这些考验自身耐性的活动。其次,家长要采取合理的方式,通过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渗透教育,比如,轮流做家务、家庭比赛将家务活动作为处罚内容、花式家务等形式,使得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做家务中去。最后,家长要做好表率作用,树立一个热爱家庭,热爱劳动的好榜样,帮助学生体验劳动过程的乐趣,感受父母在生活中的付出,体会劳动工作者的不容易,从而感恩父母,尊重劳动工作者,珍惜当下的生活,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与能力[3]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劳动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落实劳动教育理论知识,提高劳动意识,社会各界应该重视初中生的劳动实践,号召初中生能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岗位体验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即将学校的部分职能岗位安排学生进行体验,比如保安、宿管人员、卫生管理员等,每个班级的学生分组进行,岗位轮流替换,使得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各个职业的工作内容,并通过实践来履行岗位职责。将其实践过程纳入到学生的评价体系中,促使学生重视实践过程。社会上可以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初中生积极参与其中,“植树造林”“回收旧衣物”“给动物一个家”“支援公益行”等活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体会到帮助别人的满足于,自食其力的充实及收获别人赞扬的快乐。社会组织的劳动评选活动或表彰大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或者及时观看视频,直观感受优秀的劳动模范通过自身行为所发挥的作用和带来的影响,关注到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从而影响学生的意识和行为,指导他们更好地认识和参与劳动活动。

(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形成完善的劳动评价机制

学生接受了完整的劳动教育理论,在其指导下开展了相关实践活动,那么,应该对其结果作出适时地评价,以肯定学生的行为或者帮助学生及时作出改正。初中教育过程中,学校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需求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体系更关注对各门文化课的评价,忽略对其他方面的总结评价。因此,学校要完善评价体系,以学生的教学内容来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内容,包括文化课以及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项目。评价过程包括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教务人员的评价等,评价必须客观真实,使得学生清楚了解自身的情况,在后期学习和生活中对自己形成合适的定位。评价内容要均衡文化课与其他综合能力素养的比重,对于劳动方面务必作出适当的评价,以一个学期为时间段,对学生的行为作出总结,将劳动内容、次数、过程、态度、结果等作为评价参考,内容尽量以积极鼓励为主,从而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评价,有效提高学校核心素养下的劳动教育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的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联合开展,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教育活动要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通过理论知识灌输和实践活动参与,提高初中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蔡如军,车松玲.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反思与优化[J].中国德育,2019,22:7-10.

[2]黄玲妹.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途径与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12:10-11.

[3]李作林.劳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J].创新人才教育,2019,02:33-3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