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超我 2020-10-24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本我·自我·超我

——心理学分析下《散文教学教什么》阅读心得

江阴市中等职业学校高新区校区 张蓉

开卷有益,永远是真理。不经意间,翻阅王荣生教授的《散文教学教什么》,竟然如痴如醉起来。其中那些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让我打心底认同。那些精辟的肺腑之言,循循善诱的指导引领,又让我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原来,散文应该如此教,如此学,才不枉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魅力无恙啊!

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而言,“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教什么”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如果起点方向错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南辕北辙。

散文教学应该教什么?要弄清除这个问题必须先明白:什么散文?散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以前我们常挂在嘴边上的:散文是和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王荣生教授指出:“散文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它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也有学者开始批判“形散而神不散”,指出其对散文教学的负面影响。不读书,不知道。一读书,吓一跳。以前我们奉为真理的理论已经发生着改变,墨守成规已经不合时宜。要想弄清楚“语文教学要教什么”,不弄清楚这些最基本的概念,不回到“事情的原点”是不行的。

读着王荣生教授的书,我不断的汲取营养,也在不断的对过去的自己进行反思。教授的“散文教学不能脱离作者”,这让我想到了最近看到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提到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这里的“我”就应该是散文的作者,我们作为阅读者,学习者,不就是在作者的“本我,自我,超我”中去寻得其语言文字之味,领悟语言文字之情么?

  1. 本我——我的时代我做主

    王荣生教授说,“散文阅读和教学,始终都在‘这一篇’散文里”,“‘这一篇’里有独特的故事,有独特的情感,有独特的言说方式。教师解读文本,设计教学都在‘这一篇’里。要以文解文,以文育人,不能脱离了‘这一篇’,走到课文之外,走到作者之外。”

    是的,散文是高度个人化的言说方式,是必然打上作者深深的烙印的语言文字。在散文中,要分清散文的内与外,言说对象的主体和客体。

    作者这个主体,他的本我必然植根于他所处的时代,生活的环境,遇到的情境等。这些“本我”的内涵,是高度个人化、个性化的,甚至戴着某些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我们解读文本时,肯定要先明白了这样一个“本我”的存在,才能真正的站在言说对象的角度来解读文本。而不是“走到了课文之外,作者之外”了。

    在这个过程中,搜集整理资料,筛选信息必然是比较重点的学习任务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审阅资料、积极思考的主动性。可谓在没有学习之前,就营造了与作者紧密的同时代、共命运的热情。为解读作者高度个性化的散文语言文字,打下来“共情”的基础。

    作者的“本我”和学生的“本我”进行参照和对比,增加学生的人生经验的同时,为“自我”的体会奠定基调。

  2. 自我——我心自当向明月

    “在作者眼里的主观的人、事、景、物,在散文中是记叙、描写的客体。作者记叙与描写这些景、物、人、事,并不是要向作者介绍什么,而是为了描述出自己所见所闻而已。”

    触摸散文。触摸出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这就是根植于作者的“自我”。“我”的人生经验,“我”的人生能力,“我”的人生向往……这些,都是作者高度的个人化的存在。解读之,读者必须要能跟作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我看来,前期的“本我”解读做了很好的基础。以文解文,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能力。让学生跳出自己固有的经验和理解,更为客观的真实的解读作者的“自我”,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散文的方法,更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学生固有的经验,在这样的学习中,必然可以完善和成长,从而形成新的更高级的经验。这其实,就是学习和解读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吧?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感,有所提升。

    不用“我觉得”,而用“作者觉得”。更客观,更高级的分析和解读。这就是一种引领式的文本阅读和解读。

    作者的“自我”和学生的“自我”可以更好的进行融合,也是一种高级的学习能力。

    三、超我——我情自有不禁处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一句话:学会与自己和解。散文中,我们的作者不就是在“与自己和解”吗?体现出作者特有的情感体悟和感受能力。解读文本,不能割裂与“这一篇”的情感感受。以文解文,也就是在“自我”的基础上,用本身的个性化的言说对象来解读“超我”。

    我情自有自在出,我悟我感是吾心。散文中描述的人、事、物、景等,都是需要“以文解文”的来解读作者的情感情绪。体会作者独特的“那副心肠”。这才是对语言文字的西溪品读品味。

    曾经的“形散神不散”的理论,把“神”无限扩大,要求主题思想必须明确、集中,抹杀了作者的真实自我和创作个性。老师们的散文教学也是把重点放在无限的挖掘“神”,甚至有牵强附会的解读。任何割裂的以“思想,情感”来包装散文的独特情感体验,是绝对的不行的,也就是走向了曾经的错误“行散而神不散”的方向。

    细品语言文字,以文解文。让学生从作者的“超我”中,习得情感的经验和体验,丰富自己的“超我”。

    郑桂华教授指出,确定一篇散文的教学内容,需要完成四个步骤:第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明了散文的谱系, 即“辨体”;第二步,知晓某位散文作家在整个散文谱系上的位置及其个人风格,即“识人”;第三步,分析“这一篇”散文作为课文的独特价值,确定其教学内容,即“断文”;第四步,教师选择自己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所侧重的教学内容,即“定点”。散文教学按着这四步走,“教什么”的问题应该基本可以得到解决。

    当然,你首先要弄清楚方向——教什么。这就是我们需要读王荣生教授的这本书的原因。先有了方法的目标感,才能在“文有法,教无法”中努力探索研究。否则,一切都在错误的路上跋涉,一无所获。

    所以,在我看来,作者的“本我,自我,超我”的解读,就是对散文解读最好的诠释,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最好的潜移默化的训练和培养。

    愿一切思考和努力都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愿一切阅读和执着都有春风化雨的力量!

  • 阅读(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