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本
——读《散文教学教什么》有感
段迎春
提及散文教学,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便是“形散神
不散”。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便是这样教我的,现如今,我成了语文老师后,也是这样教我的学生的。自从假期读了王荣生教授主编的《散文教学教什么》后,刷新了我对散文的认识,让我重新思考散文教学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初翻王教授的这本书,感觉云里雾里,有很多地方都不是太
理解,甚至到现在,还是有很多的疑惑。想着,抽空还得要再细读一番。现就自己初浅的一些想法简单说一说。
首先,要厘清的一点是:散文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文体?按照王教授的观点:散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它只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称的一个文类。其实,王教授也并未给我们就什么是散文下定义,但是,我可以领悟到的是,散文是比较个人化的,私人化的情感和思想。每一篇散文都是浸染了作者心灵体验的个性表达,传达出的是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再教学散文的时候,就要教出“这一篇”“这一位”的个性。反观自己的散文教学,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甚至还是按照“形散神不散”的观点在教学,似乎就没有深入研究过文本,也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一篇”和“那一篇”的问题,几乎所有的散文篇目大抵都是一个教法,不仅是散文这一类,其他文类的篇目大多也是一个教法,现在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其实同是散文类,但细分的话,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变成两个我,当时的我有一种感受,现在的我对当时的我的感受还有一种再感受。只是这两种感受往往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而在教学的时候,就要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回忆性散文有这样的一个写作特点。这样写便于作者通过不同的叙述视角,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作者的情感更丰富更丰厚。而抒情散文就是一个叙述视角,要么借景抒情,要么托物言志,要么即事抒怀,它往往只用一种叙述视角去写,作者的抒情渠道比较单一,但也可以很丰富深刻。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表达作者主观情感,自我个性鲜明,两种叙述视角,追求自我统一性。
其次,王教授在书中还提到散文教学中应该避免的两个“走出”错误,避免丢弃语文经验,抽空人生经验。即在寻找个性化的言说对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可向外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切忌从散文的“独特的情感认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这与我理解的“以本为本”应该是一样的吧。教学应该首要思考的是教什么,然后才是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应该“以本为本”。比如,曾经看到徐杰老师的一篇现场评课,深受启发。说的是《回忆我的母亲》的现场评课,怎样设计这堂课呢?徐老师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写了什么(回忆生活片段);二是为什么写(抒发对母亲的深情:怀念、感激、赞颂……);三是怎么写(叙议结合),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它的生命与灵魂是在“情感”,我觉得这也是“以本为本”的很好的体现。
再次,我们在散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文体思维。阅读,就是一种文体思维。语文教师散文教学的设计,决不能停留在解读课文内容的层面,决不能像一般通俗的教学那样,运用背景介绍、字词认读、文意概说、文句解析、畅谈感受的肤浅流程组织教学,而要立足于文学欣赏训练,通过朗读、品析与想象,让学生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引导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要非常注意通过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让学生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语言、手法;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教学之路漫漫,我将继续学习、探索,以期提升自己的教学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