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课程样本
——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国家课程标准】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1)进一步认识分数:探索小数、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2)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3)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4)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 数的运算
(1)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式与方程
(1)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
2.测量
(1)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3.图形与位置
(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1.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2)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四)综合应用
1.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学期课程纲要】
1. 知识技能方面。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会解一些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答相
关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意义、性质以及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数概念的进一步扩展,丰富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认识及其求法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自然数的特征和相互关系的理解。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能够阐明圆的特征,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洞察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所隐藏的信息,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应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和特点,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能对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进行简单的解释。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等式和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
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培养符号意识。
(2)在认识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公因数和公倍数等活动过程
中,增强数感,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学会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4)在认识圆的特征、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
和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不同平面图形的相互关联,发展空间观念。
(5)在收集和整理数据,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问题解决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应用所学的方程、分数、计算公式、统计等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2)在基于数据作出判断和简单预测,以及应用转化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关联,增强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3)在分析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推导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探索最大公因数和最小
公倍数的求法,归纳分数基本性质等活动中,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思考,进一步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4) 在探索计算方法、检查计算结果、发现数学规律,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条理地表达思考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学会在表达前整理、在倾听后总结,进一步增强主动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方面。
(1)能够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学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增强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 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 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相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逐步养成乐于动手、勤于思考的习惯以及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品质。
【单元目标】下面以第六单元《圆》为例
第六单元
一、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1.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
2.探索圆的特征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二、单元总目标
知识技能:在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等活动中,能洞察圆的有关特征,能阐明圆心、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关联和价值;能能运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洞察用工具画圆的原理和共性;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空间观念,感受数学文化,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态度: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
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课时安排
本单元安排10课时
1、 圆的认识……………………………………………………………………2课时
2、 圆的周长 ………………………………………………………………2课时
3、 圆的面积……………………………………………………………………3课时
4、 组合图形的面积……………………………………………………………1课时
5、 整理与练习…………………………………………………………………2课时
课题 圆的认识 总第( )课时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第85-86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3题。
|
|
二、教学目标 1.能阐明圆心、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关联和价值。 2.能运用圆规画圆,洞察用工具画圆的原理和共性。 3.能解释生活中和圆属性相关的日常现象。 |
|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阐明圆的特征,并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难点:理解圆的本质特征并用圆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和圆属性相关的日常现象。
|
|
四、教学准备 PPT |
|
教 学 活 动 方 案 |
|
教学过程设计 |
环节目标 |
一、源于生活,唤醒经验 1.引入:同学们,圆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 2.唤醒:关于圆,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一)经历直尺创造圆的过程,感受圆的形成 1.设问:大家早就有用圆规画圆的经历,如果不用圆规,只借助直尺怎么在纸上画一个圆呢? 2.尝试:提供练习纸一张,在纸上用直尺创作一个圆。 1.交流汇报:浸润本质(1)呈现描点成圆的作品 (2)呈现画线段成圆的作品 (3)对比分析抓共性 2.总结回顾概括圆的特征 (5)小结:一中“指一个中心,“同长”指圆上每一个点到中心的距离相等。 (6)移情:简洁的几个字把圆的特征总结得那么到位,这一结论比欧洲早了100多年! 2.操作:学生在纸上用圆规画一个圆体会“一中同长”。 预设1:圆的半径在哪儿呢?自己画一画,只有一条吗? 预设3: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6. 巩固:在自己的圆内画一条直径,量一量它的长度,互相说一说你画的圆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是多少。(略)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知 1.填表(直半关系) 2.判断: (1)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 ) (3)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4厘米。( ) (4)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2厘米的圆大。 ( ) (5)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3.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轮廓或者某个面是圆形的? 设问:估一估我这个黑板上的圆的半径有多长,联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 (1)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安装在什么位置? (2)感受正方形车轮的运行情况。 5.你能用几种方法量出1元硬币的直径?
|
通过再现生活中的圆,唤醒经验,激发孩子们学习探究新知的兴趣。
经历直尺创造圆的过程,感受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圆的本质特征。
回顾历史,增强自豪感的同时,体会“一中同长”的含义,从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印象更深。
应用圆的特征,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深化认知。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数学,应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