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教学,滋养多彩童年——澄江中心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略谈 2019-07-20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执教时间:2019-07-20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情趣教学,滋养多彩童年

——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略谈 时敏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

大家上午好!

当明媚的春光洒满校园,新澄江中心小学的校园迎来了你们这些尊贵的客人,让我代表全校师生欢迎大家的到来。

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于1904年由刘半农、刘天华的父亲刘宝珊和驻外使节夏挺斋等有识之士创办,由“澄中二等小学堂”和翰墨林两等小学堂合并成“澄翰小学”,文革期间曾改名“人民小学”,1985年更名为澄江中心小学至今。学校以朴实的校风、扎实的工作闻名当地,曾获得原省长陈陶遗颁发的“功在树人”的匾额,江苏省教育厅原厅长江恒源为学校题写了“乡邦征文选,棫朴发菁英”。百年校史,桃李天下,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地方党政领导以及卓有成就的名家、大师,如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刘氏三兄弟;第一任江阴县委书记茅学勤;原中宣部部长朱穆之;原北师大副校长顾明远;空气动力学家曹鹤荪;原东海舰队副司令员陈庆季等。

201791日,澄江中心小学移地新建的校区正式启用,开启百年澄江新篇章。新校区占地约45亩,建筑面积约35000平方米(含地下人防工程面积9000平方米)。可容纳848班,总投资3.58亿元。目前有教职员工115人,学生1500人,专任教师85人中有市级以上学科荣誉称号的教师有43人,其中江苏省特级教师1名,无锡市能手以上20人,骨干教师的比例占52% ,在江阴市名列前茅。

近年来,学校以“情趣教育”为发展特色,情趣书法、情趣作文、生活数学等研究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了学校“情趣教学”特色群。出版了研究专著《梧桐树下的数学》《构建充满活力的学习场》《课堂上的桂花雨》《快乐星期八》《会游泳的鸡蛋》等专著或校本教材。《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小学语文教师》《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课程》等均专题报道过我校的情趣特色研究的情况。三次省级重点课题课题《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构建小学情趣课堂的实践研究》《情趣课堂理念下优化小学教学行为的课例研究》均获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十三五课题《儿童创想学习的实践研究》是江苏省精品课题培植对象。德育品牌“校园小名人”获得中央文明办优秀案例二等奖,以“校友大名人”为引领,以“校园小名人”的评选活动为抓手,以“名人中队”建设为内涵发展,探索特色中队与新时期德育教育的结合点,努力开创学校德育的新天地,多次评为省德育先进。

在新的办学阶段,学校梳理百年文脉,提炼出澄心翰文的办学核心理念,以勤朴为校训,以纯质、端行、悦思为育人使命,在新校现代化、高规格的办学条件的支持下,正锐意课程改革,将特色建设融于课改,通过情趣课堂中创想学习活动的开发,带动学校走向高位发展,真正把学校办成一所高品位、高层次、有特色的一流学校。

 

 

 

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办学理念

 

【核心理念】澄心翰文

沉淀了一百年的文化元素——“澄翰”,育化成为学校办学核心理念“澄心翰文”。“澄”从字面理解就是清澈,心灵的澄澈,心灵的纯净,心灵的透亮。所谓“澄心”,就是情感上的纯净,智慧上的纯明,精神上的纯粹;“翰”,本意是羽毛,从羽毛引申出一个意思就飞翔,高飞。“翰文”可以理解成激扬文字,文采飞扬,甚至是一种高亢的理想的文化形态。

【学校品牌】情趣教育

     (教师重情怀,课程重情理,教学重情境,学生重情智)

【育人使命】纯质,端行,悦思

【学校愿景】人和,品美,学丰

【校    训】 勤朴

教师:勤以教书,朴以育人    

学生:勤以学问,朴以做人     

学校:勤以治学,朴以发展

【教育理念】润情为先,激趣为策,益智为魂,创行为上。

【学校宣言】                                    

                      澄翰宣言

        悠悠澄翰,甲辰发祥。融故开新,司铎一方。

        勤朴忠诚,谨其训纲。真性高境,举其风尚。

        润情激趣,研教和畅。益智创行,切磋无量。

        纯质端行,棫朴茁壮。悦思明智,菁英芬芳。

        人和品美,欲蹈欲扬。学丰优长,惟昭惟彰。

        功在树人,积厚流光。澄心翰文,地久天长。

 

一、物态文化:一幅诗情画意的水墨江南

 

走进学校气势磅礴的底楼大厅布置的是学校重量级的文化元素。历史、校友名人墙、校歌等。随后看到的校园物态文化主要体现在“四、三、二、一”。

“四”指四个园:“澄”“韵”“翰”“趣”。

“三”指三层垂直绿化:分别为:四季月季、凌霄花、木槿。

“二”指两个综合实践基地:一个是甜蜜果园、一个是开心农场。

“一”指一条美丽大道:春闻樱花香、夏收梧桐子、秋赏银杏黄、冬看香樟绿

 

四个园子

学校在教学楼之间的空地上建有四个独具韵味的庭院,四个园子结合学校特色元素,充满文化寓意,是孩子们学习、休息的优美场所。

 “澄”园:以流动的水和平静的水相结合的水元素为表现特征,寓意“澄江润泽校园”。

“韵”园:塑有“二胡”雕像,配上跳跃音符造型,即取音乐之韵,又暗蕴本校是“民乐之父”刘天华母校之意,音韵悠扬。

“翰”园:以学校书法教育特色为表现载体,根据书法中经典的“永”字八法,将笔画进行分解,融入建筑结构,蕴含书香墨韵。

“趣”园:以堆坡、草地、游戏设施为主要布景,创造一个孩子可以开心嬉戏的快乐天地。我们的校园生活有情有趣,有滋有味。

“四个园子”由两条走廊串联起来,中轴长廊主要展示学校悠久的历史,分别展示学校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东边长廊主要体现学校的特色文化,分别展示科技、美术、阅读、国学等内容。校园文化区的打造既体现了学校书香翰苑的丰厚底蕴,又突出了情趣校园的学校特色,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两条走廊将四座楼房连成整体。它们分别是:

澄远楼       (宁静致远)

澄真楼       (返璞归真)

澄敏楼       (敏而好学)

澄悅楼        创客梦想空间 (心怀梦想,近悦远来)

 

三层绿化

    校园除了在地面、围墙边、角落里建有花坛、草坪,还在教学楼的第二层、第三层阳台、墙壁上建有空中花坛,栽植月季、凌霄花、珊瑚藤、木槿等景观植物。通过校园垂直绿化,形成了乔、灌、藤、花、草复层结构,并根据植物的性状,以丰富的植物种类形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和冬景苍翠的四季景观。

错落有致的校园建筑加上具有人文韵味的三层垂直绿化,达到了环境与艺术的融合,为校园生活增添一份自然的活力,不仅可以为师生提供学习、交流、休闲的场所,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孩子们在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激昂和生活的丰富多彩。

 

两处基地

    “甜蜜果园”选种了适宜本地生长的十多种果树,有常见的桃树、梨树,也有不常见的枇杷树、木瓜树、柿子树。春华秋实,春天树木苍翠、花儿绽放,秋天硕果累累、瓜果飘香。果园成了校园美丽的一景,成了孩子们爱去的地方。

    学校还在校园内开辟了开心农场劳动基地。开心农场建成后,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种植起了青菜、丝瓜、蚕豆、番薯等农作物。只要一有空,孩子们就会在“自留地”里拔草、浇水、除虫、写观察日记。每到开心农场收获里的时候,农场里到处洋溢着欢乐的笑声,开心农场成了孩子们的开心乐园。

有了劳动基地,“生态育人”不再是一句空话。孩子们在果园里劳动,在农场里耕耘,在劳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增长蔬菜瓜果的栽培知识,还懂得付出,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劳动带来了收获的快乐,劳动教育、情感教育、成长教育无不渗透其中。两处基地也成了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一条大道

绿水萦绕着白墙,红花洒落于灰瓦。漫步在校园大道,可以尽情品味江南水乡的清秀,江南古镇的恬静,江南人文的灵韵……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四季皆画。春闻樱花香,夏收梧桐子,秋赏银杏黄,冬看香樟绿。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始终坚持师生积极参与,努力实践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充实。2017年三月,学校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系列活动。例如,经过全校师生、家长、校友共同参与,学校评出最具学校文化特色,最能体现师生崭新风貌的的校花(荷花)、校树(梧桐树)、校鸟(百灵鸟)。一位老校友在推荐信中深情地写道:“我认为校树当选梧桐树。为什么呢?古有‘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说法,梧桐树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很多孩子特别喜欢百灵鸟,认为学校传承民乐特色,百灵鸟羽翼朴素、声音婉转,就像孩子在音乐的天空自由飞翔。孩子们还把自己喜爱的候选内容制成一张张精美的卡片,写上优美的文字,配上图片,在校园里展出。而荷花因为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坚贞和高洁、成为了大家的最爱。

 

二、行为文化:一首美妙和谐的育人“心曲”

 

 

在学校的大门口矗立着一块刻有“澄心瀚文”的花岗岩巨石,纹理清晰,线条优美,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江南水墨画。它预示着澄江中心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办学底蕴;也是一所蓬勃发展的学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勇立潮头的课改勇气。

勤于教学,朴于育人

校园文化就如氤氲的空气,它无声却无时不在地浸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和谐、温馨的氛围,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使每个老师朝着学校的愿景不断前行。

1.创新培养模式,加速专业发展

1)构建“主题式研修”方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三大要素。我校对三大要素进行整合,提出了“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培训思路,化零为整,实现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基本操作流程为:问题驱动—主题统领—专题解决—课堂落实。基本策略有:培训导航、课例推进、竞赛推动、骨干带动。我们从课程、科研和教学三个方面着手搜集热点和难点问题,甄选出“经典诗词诵读教学”、“课程建设”、“优化教学行为”、“数学实验”、“习作教学”和“创想学习活动开发”等主题进行校本研修。

2015年,我们开展了“关注课堂,聚焦重点”的专题研讨活动,通过开课、评课的方式逐渐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把教育理论学习的种子在教学实践研究的土壤中扎根生长。2016年,开展了以变革教学行为为核心的“学本课堂”的课堂研讨活动,与教研室、基教科联合教研,通过学校教师上研究课、研训员评课的方式,改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本学期,以“创想学习”为核心的“三力课堂”主题教学研讨,组织教师通过上课、参赛以及教研活动,形成对三力课堂的校本化理解。20172018年我校三次承办江苏省科研、课堂教学现场会,学校老师与省内外名师对话,共同探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对策。

2)完善分层培养机制

根据教师分层培养目标,遵循阶段性、课堂主导、教师自主以及共同进步和整体提升的培养原则,通过新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和名师“三大工程”的培养,整体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开展“青蓝结对”活动,为每一位新教师精选了两个带教师傅,签订了结对协议,开展带教活动,促新教师成长;施实行“结伴成长”计划,将每一位骨干教师与同年级、同学段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通过教学研讨、集体备课、论文交流等共同研修的方式进行引领和指导,促骨干教师发展;组建“学科协作”小组,定期开展沙龙、辩论和教学研究、共同辅导新教师等活动,共同研修、相互启智,力求突破职业发展高原瓶颈,促名师能力提升。

3)加强备课组建设。各备课组组织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平台,利用平台内同步教材资源、名师课堂、教师发展、精品试题、科普探究、即时测评、疑问解答等在线资源展开备课、教学活动。继续统一集体备课时间,推行“五环节、四研究、三统一”集体备课制度(“五环节”即人员分组、任务分工、提前备课、集中完善、个性化应用,实行有效分工主讲,自由发表见解,整个备课流程实现个人研究与集体研讨相融合,全面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四研究”即同组教师共同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习题,鼓励教师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提高集体备课的科学性;“三统一”即同组教师统一进度,统一检测,统一质量分析,共同研讨解决教学和教研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各备课组每学期把相关学科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本册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微课堂课例等,上传到学校教学资源库(每个备课组每月至少两件),完善富有本校特色、学科个性和实用价值的资源库。

2. 加强师德建设,塑造师表风范。

教师的师德修养,是教师职业的核心,是教书育人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我校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首位,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我们以庆祝教师节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我的教育故事”主题教育活动和第三届“感谢有你”澄江年度人物的评选活动,树立师德典型,引导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乐于奉献、为人师表;学校制定并由教代会通过《澄江中心教育教学事故认定办法》,组织教师学习,规范教师行为,强化教师岗位责任意识;与教师签订了“安全责任书”;组织正、副班主任撰写德育案例和论文;每学期,开展“真情所求”调查活动,向学生和家长了解教师师德、师能情况。通过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和师德实践,引领教师以德立人、以德施教、以德立学,不断提高自身境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师德,实现知行合一。

3.搭建多元平台,提升专业能力

1)打造“澄翰大讲堂”,搭建校本研修平台

学校专门开辟了“澄翰大讲堂”,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校本研修活动。每学期2次读书交流,促教师深度阅读,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提升精神气质;组织教师进行上课、三字(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演讲和命题等基本功展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安排新进教师上亮相课、展示课以及班队活动展示,加快新教师成长速度;举行“写作”、“阅读”、“数学实验”、“计算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主题式教学比赛和观摩,营造互学、互动的研究氛围;组织外出教师进行辐射培训,通过上移植课、讲座和反思等形式展示学习体会,提高外出培训的实效;开展“创想学习活动的开发研究”、“中国经典诗词教学”、“游戏教学”、“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等主题沙龙研讨活动,通过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工作与学习经验,加深教师对主题内涵的理解,形成个性化实施策略;挖掘校本优质资源,邀请教有所长的教师交流工作经验;组织40周岁以下教师进行个人成果的现场展示,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2)依托“共同体”活动,搭建联合教研平台

举措一:依托名校,开展多元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跟岗培训——每学期选派骨干教师到上海、南京的名校挂职培训,时间为半个月到一个月。主题培训——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能力提升的需求,每学期组织赴南京、杭州、安徽等名校,进行主题式培训。

举措二:依托“共同体”建设,开展联合教研活动。我们以江阴市教师队伍“共同体”建设为契机,与与晨光、环南、华西、新桥、顾山、月城、峭岐等9所学校组建了江阴市教师队伍共同体学校,开展短期的校际联合教研活动。经过3年共同的研究和探索,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真诚对话、资源共享,以活动展示为载体进行校际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加快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举行“幼小衔接”活动,开展学段间的联合教研活动,通过教师交流、学生互动等方式,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举措三:贯彻教育局教师轮岗政策,开展对口学校联合教研活动。我校与月城中心、环南路小学、璜塘中心小学是对口交流学校。近年来,我们选派了费剑、黄祥芳、张娜、戴燕娟、张丽华、顾晓敏等10多位教师到两所学校进行教学交流,不同学校的碰撞,倒逼老师们不断成长。

3)借力名师工作室和学科基地平台,搭建高效教研平台

我校有以时敏、吴静为领头雁的无锡市数学学科名师工作室,每年联合教师发展中心的小学数学教研员和工作室成员,开展多次研讨活动;我校是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基地学校,由研训室领导,我校承办了近几年新招录教师的岗位培训工作和跟岗实习活动,主办了“几何与图形领域中数学实验的实践研究”“数学游戏课的研究”等数学研讨活动、承担了多次小学语文、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各科的课堂教学比赛活动。通过上研讨课、专题讲座、教师参赛等活动,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学科教学素养。

 

勤于学问,朴于做人

     优秀的学校文化总是会让全校师生有一种责任感、荣誉感,驱使他们努力教和学。学校依托“走近校园名人系列”这个品牌,相信榜样的力量,引领成长,高位发展,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卓有有效的德育创新之路。

1. 营造氛围:以“校友大名人”为精神引领

对于被教育者而言,环境是无声的教师。因此,我们充分挖掘校友名人资源,在软硬环境上做文章,让学生时时看得见“名人”,听得到“名人”,触摸得到“名人”。

措施一:校园环境布置时,展示名人风采。丰富校史室资料,对所有新生进行校史教育;布置校友名人长廊,通过展示校园名人照片、名言,对学生进行一种浸润式的、无声的教育。

措施二:利用晨会时间,讲名人故事。我们将晨会课与名人教育相结合,利用晨会课时间,讲名人故事,学名人精神。

措施三:借助少先队阵地,追名人足迹。广播、电视、电子阅览室和校外实践基地是少先队的主阵地。我们和孩子一起追“星”,了解名人成长的历程,学习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

措施三:依托班队课,传名人精神。当学生对“校友大名人”有了一定了解以后,我们利用班队课,开展了切实有效的活动。

2.充实内涵:以“名人中队建设”为品牌载体

校友名人是我们学校不竭的宝贵资源,“走近校园名人”又是我校的传统活动。我们把名人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糅合在一起,由点到面、有选择地开展了“名人中队”、“特色中队”等创建活动。

1)名人中队建设——与名人牵手

江阴在很多年前就开展了“英雄中队”的创建活动。受此启发,我们在校内有选择地开展了“名人中队”的建设活动,成立了以朱穆之、陈庆季、汪南豪、顾明远、邢秀华等知名校友为线索的“新闻中队”、“海之蓝中队”、“橄榄绿中队”、“飞天中队”、“书香中队”、“墨香中队”等名人中队,以点带面,寻求学校德育活动的新突破。

他们通过书信、电话、视频等方式,和校友进行多方面的互动交流;有条件的,还可以和校友面对面交谈。同时,这些中队通过“寻觅——思考——实践——再思考”的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促思考,以活动促成长。

2)特色中队建设——与名人同行

名人中队的建设让队员们有了明显的变化,但由于这些知名校友身在全国各地,能与孩子见面交流的机会毕竟不多,因此,我们又把目光投向了身边的校友。利用这些校友,相机成立了“爱心、心香”等特色中队。

这些特色中队的建立,又让校友名人的精神真正地在孩子们身上传承下去,让孩子们通过与名人同行,感受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品质、精神,并能够内化为动力,激励自己,勇敢向前。

3)校园小名人评选——向名人学习

“名人中队”和“特色中队”建设只是个体,而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此类活动,要让全体学生都得到教育,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们又顺势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 “校园小名人”的评选。这项争创活动,作为每学期班级常规工作及活动重点开展,一年为一个评比周期。通过“宣传→发动→争创→评比→奖励”的活动过程,让每一个学生自我设立目标、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进步。

为了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孩子们奋勇争先,让他们感觉做一个校园名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这些小名人的事迹又被制作成了精美的宣传画,张贴在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通过他们,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不断努力向上,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3.多渠道推进:以“牵手名人系列活动”为主要抓手

一个学校,因为有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才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一个学校的德育,也因为有了活动的支撑,才会充盈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我们从以下几个渠道推进“名人中队”建设:

1)开拓学生课外活动空间。以新闻中队为例,这些小记者走进华西村,参观临港新城的远景能源公司,来到汶川地震灾区,与百家讲坛的郦波教授面对面,还走进金鸡百花奖现场,来到南京和老干部共话七一、走进郑金良长江三鲜养殖基地……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多感官的参与,多方位的获得;也让学生有了全新的发现、体验和思考。

2)搭建老师成长的舞台。我们借助名人中队开展系列活动,努力为班主任搭建平台,每年都派“名人中队”辅导员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展示“牵手名人”系列活动成果。

3)创设沟家长通的平台。以“名人中队”活动为桥梁,进行家校沟通,让家校之间的沟通更接近,更深入。

4)架设同行共长的桥梁。通过辩课活动,营造相互学习、共同研究的氛围。

5)开发后继活动资源,我们借鉴“集体备课”形式,采用“同课同构”的模式,组织各“中队”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研究,意在促进班主任学习共同体的集体进步。

“勤朴”校训对每一位澄江人凝聚了做人、处事、为学的行为法则。师生秉承“勤朴”校训,教师勤于教学,朴于育人;学生勤于学问,朴于做人。三年来,学校被评为江阴市教师队伍共同体建设优秀学校,无锡市无锡市德育先进学校,无锡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评为江苏省书香校园建设示范点,被设立为江苏少先队文化建设基地学校,我校少先队被授予“江苏省优秀少先队集体”称号。

 

三、课程文化:一首气势蓬勃的生命诗篇

 

学校文化建设还表现在课程上。课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载体,表达着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学校要让每一位教师认识到课程和教学是文化的载体,努力去探讨国家课程标准的文化蕴涵,同时结合学校的具体条件,创设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中重视教材中的文化内涵,不仅传授知识,而且重视价值观、思想情感的熏陶。

1.儿童立场:构建学校课程个性体系

2016年,学校充分挖掘师生以及社会资源,整合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内容,制定了学校课程总体方案,建构了立体式情趣课程体系。从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五个内容切入,设置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个类型的学校课程。

基础型课程除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外,还增加了经典诵读课程、礼仪课程、节日课程、创新思维课程、情趣书法课程以及情趣作文课程。

拓展型课程是为学生的优势特长和兴趣爱好开设的选择性课程,包括绘画、舞蹈、足球、书法、编织、魔方、手工、摄影、形体训练等等课程内容。

探究型课程特是指俱乐部活动课程,包括乒乓、轮滑、围棋、机器人、民乐俱乐部课程。

学校还整合家长教育资源,推行爸爸妈妈进课堂活动,生存系列专题课程。精心设计了国防教育课,消防安全课,心理健康课,科学拓展课等,给学生打开了一扇学习之门,看到了更精彩的世界。

2. 基于实践:深入开展校本课程研究

1)积极编撰校本课程教材

校本课程教材的编撰是校本课程开设的关键环节,是决定一门校本课程最终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非常重视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由教科室主要负责,组织教师进行教材的编写。3年来,我校陆续编写了《情趣书法》、《快乐数学》和《情趣作文》等校本教材,其中《情趣书法》和《快乐数学》完成印刷、正式使用。还将陆续编写《趣味美术教材》、《德育教材》等。

2)逐步完善校本课程内容

随着课程建设的逐步推进,学校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逐步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着力打造校本特色课程,主要开发德育课程和综合性课程。

德育课程分成学校特色课程和班级特色课程两个部分。“名人中队”课程以传承“名人中队”文化为宗旨,包括新闻中队、海之蓝中队、书香中队、飞天中队、墨香中队、科技中队、爱心中队、心香中队等八个特色中队课程。班级特色课程是在各班特色活动基础上提炼而形成的、体现班级文化的课程,可以是成长课程、行规课程、健康课程等等。

学校综合性课程是指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体验式课程。开设了“传统节日”主题式课程。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推进课程建设:第一步,制定课程活动方案。教导处先制定了课程实施总体方案,明确每个学期以“一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了解传统节日、说节日故事、节日创意绘画、开展传统特色活动、传统手工制作等形式的系列活动。再由各班制定课程活动方案,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第二步,开展“传统节日”活动。第三步,活动成果展示,总结活动经验。本学期,学校利用“端午节”进行了特色课程实践与探索,开展了了解端午、开展端午特色活动(赛龙舟、包粽子、编、包香袋等),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效果喜人。

3.个性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有效保障,更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质量检验。我校本质导向性、系统性、基础性、发展性的原则,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生身心成长的一般性目标,逐步完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提出了“过程和结果”并重、“兴趣培养和能力发展”并进的评价要求,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基础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展示性评价。

1)基于教师发展,构建校本评价体系。每学年我们根据情趣教育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各学科编制有学校特色的情趣课堂教学评价表。通过评价,能够客观地认定教师的教学效果,还能促使老师有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实施情趣教学。另外,结合江阴市教育局提出的“学本课堂”以及“三力课堂”要求,我们不断修正和完善评价标准,使评价更科学、合理,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2)着眼学生发展,重视展示性评价。展示性评价指向学生的创意表达,着眼学生思维、能力、习惯、品德的形成,更能体现出校本课程设置和开发的理念。为此,我们坚持分学科分项目考查制度,对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情趣运动会、节日、学科活动等活动为契机,通过现场表演、竞赛等形式进行评价;以校本课程展示周为平台,通过做展板、制美篇、现场展示等形式进行评价,注重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时的表现,通过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导向。

 

今天迎来安徽省蚌埠市校长考察团的领导,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一定会以此为契机虚心请教,深入思考,将学习所得融入到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去,更新教育理念,丰满教学实践,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贡献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