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验,实现“算术”向“代数”的跨越 2019-06-29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吴静 所在单位: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执教时间:2019-04-05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基于经验,实现“算术”向“代数”的跨越

——小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吴静

【摘要】从“算术”到“代数”是学生思维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也是数学学习的一个转折点。受抽象思维水平和算术思维的定势制约,小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缓慢,很难形成列方程解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算术思维和代数思维的特点,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找到算术和代数之间的联结点,通过经验加工、改造和重组等方式,逐步培育、生成和固化代数思维。

【关键词】经验 算术 代数 跨越

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1]。一切教学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加以思考,并借由经验推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针对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意识淡漠的问题,教师要积极沟通“算术”和“代数”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原有算术思维经验的改造,帮助学生跨越思维的障碍,从而培育和发展代数思维能力。

一、缘起:从一道习题说起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的单元练习中有这样一题: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54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学生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独立解题,结果有约25%的学生用算术法解题。习题和例题的类型与结构相同,且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没有受算术法的干扰,学生为什么不能主动想到列方程解题?为了能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放学后把用算术法解题的学生叫到办公室面谈。

师:为什么不列方程解题,而要用算术法解题呢?

1:我感觉算术法解题更简单一些。

2:列方程解题步骤太多,算术法解题步骤少。

3:对,列方程解题一定要写等量关系,算术法解题不需要。

3:我还觉得用算术法解答想“关系”比较简单,列方程解应用题想“关系”有点难。

(其他同学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不好说,感觉算术方法是根据已知条件一小步、一小步思考出结果的,但列方程解题要先想清楚所有的关系才行。

师:所以,你们觉得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最大问题吗?

生:对。

师:和算术法相比,你们不觉得列方程解应用题思考关系会比较顺一些吗?

生:有点,但我感觉用算术法解题也还好。

师:如果题目没有要求列方程解,会选择用算术法解。对吗?

生(脱口而出):是。

从学生不选择列方程解决问题理由的陈述中,不难发现,学生仍停留在算术思维的水平上,并没真正形成代数思维能力。而培育学生的代数意识,需要从打破算术代数之间壁垒开始。

二、厘清:算术思维和代数思维的区别

要将学生从此岸的算术引渡到彼岸的代数,教师首先要了解算术思维和代数思维的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区别,很多数学家都有过研究。笔者认为算术思维和代数思维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思维侧重不同。算术思维主要通过已知量的运算得出未知量;代数思维侧重于建立各种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是一种关系思维。

2.未知量地位不同。算术思维中的未知量不能参与列式,直到问题解决,才会露出“真容”;代数思维中的未知数是设定的、具体的,和已知数地位相同,可以直接参与列式。

3.过程的意义不同。算术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含情境的、具有特殊性,每一步都具有特定的含义;代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是去情境的、形式化的,一旦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模型,每一个数量都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4.解题路径不同。代数思维是以中间量为媒介,以结果为目标的直接求解过程;代数思维则采用“迂回战术”,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先通过去情境、引入符号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模型,再脱离实际情境进行抽象的代数运算并得出数学结论,最后再把结果还原到实际情境中去。

三、现状:“代数”思维发展受阻的原因

那么,学生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现状如何?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结合日常教学案例的观察和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问题:

1. 优势体验“被忽略”,思考方式难转变

与算术法解题相比,列方程解题有两个显著优势:一是侧重于顺向思考,更利于理解数量关系,避免了因逆向思考带来的错误;二是数学模型具有一般化的意义。只有在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有深刻的感知和体验后,才能放弃算术思维而选择代数思维,实现思维的转变。从“我感觉用算术法解题也还好”中看出,学生并没有真正认可列方程解题思考关系比较“顺”这一优点。

2. 建模方法“被轻视”,代数敏感度缺乏

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形式,代数思维有其鲜明的特征,也有相应的、完备的解题策略系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当学生具备了这个关键能力,那么就能自觉、快速地构建代数模型。反之,关键能力不稳定或存在缺陷,就会影响代数建模的速度和质量,使算术思维占上风并取代代数思维。以上习题,虽和例题类型、结构相同且在练习中多次强化,但学生依然选用算术法解题、甚至出现问题,可见学生没有形成的数学建模能力。

3. 算术经验“被丢弃”,思维生长受限制

算术思维和代数思维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代数是算术一般化和形式化的产物。对此缺乏一定的认知,看不到两者之间的关联,就容易把两种思维割裂。特别在小学阶段,算术思维是学生学习一切数学知识的基础,并且有整整四年的经验积累,如果没有算术思维作基础,那么代数思维就成了“空中楼阁”,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也不可能被学生悦纳。

三、探寻:跨越“算术”和“代数”界限的路径

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新经验的意义,有能提高指导后经验进程的能力[2]。代数思维的形成可看作是改造原有算术学习经验的结果。教学时,教师要把握“算术”和“代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实现新旧思维的跨越。

1.把握基点,建立符号表征系统,培育代数思维

引入符号,建立代数符号表征系统,是从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的必备条件。教师要把握好代数符号教学的几个关键点,精心组织教学,帮助学生积累代数学习的经验。

1)数量表达,从“阿拉伯数字”向“字母”抽象,重体验

用字母表示数是从“算术”迈向“代数”的关键一步,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发展代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时,教师要从具体数量入手,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感受变量的思想,产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

如创设“数青蛙”的情境,通过说儿歌“(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中,使学生感受青蛙只数与嘴的张数、眼睛只数、腿的条数的不确定性以及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随后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所有的情况”,迫使学生进行数的抽象,产生用符号表达变量的内需。最后,就交流中出现的文字、字母等符号进行择优,实现数到字母的抽象。

2)式的理解,将“算式”和代数式意义联结,重渗透

代数式(含有字母的式子)是联结字母和方程的纽带,决定着学生代数思维的品质。教师要从代数式的特点以及学生认知规律出发进行式的抽象,帮助学生形成符号化表达的意识。

虽然代数式是算式的一般化表达,但有着本质的区别。通常,算式重在表示的某种运算的过程;而代数式重在表示某个特定的数量,体现的是运算结果。因此,教学代数式要关注好两点:一是算式到代数式的抽象,二是经历“过程”到“对象”蜕变过程。

用算式表示数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意让列综合算式解题。列综合算式时往往需要用某个算式表示特定数量,能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式的对象意义。

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如红花a朵,黄花比红花多3朵,黄花有( )朵。教学时,先用123等具体的数表示红花的朵数,用1+32+33+3等算式表示黄花的朵数,再要求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黄花的朵数。有了一定的算式表示数量的经验积累,代数式的抽象就会更自然、轻松。

理解代数式意义。算式的结果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某个确定的数,而代数式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因此,理解代数式表示某个数量的难度很大。为此,教师要将代数式具有“潜在的”赋值过程外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代数式的意义。

3)句意表征,变“文字符号”为数学符号表达,重转换

代数思维本质上一种数学建模活动。数学符号表征问题能力,对于学生建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前期教学算术应用题时,就要帮助学生养成用数学符号表达题意的能力。如教学“一堆沙,用了150千克后,又运来200千克,现在共有4200千克,原来这堆沙重多少千克?”,引导学生将题意进行符号化表达为“ -150+200=4200”或者“□-150+200=4200”等。

2.寻找契机,重建认知结构,催生代数思维

依据伯斯纳的“概念转变模型”理论推想,一个人要突破原有思维定势,由一种思维状态向另一种思维状态转变,需要对现有思维方式感到不满、并且充分认识到新的思维方式具有可理解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等特点。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教师要遵循认知规律,准确把握“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转变的契机,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

1)运用对比,感受原思维的不足

分析数量关系时,列方程解应用题由于采用的是顺向思考的方式,通常只需顺着题意思思考关系即可,关系得出比较简单;算术法解题时经常要进行逆向思考,经历先顺后逆的关系分析过程,由于思考过程比较复杂,常常导出错误关系。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顺”、“逆”关系思考方式的对比,能帮助学生体会到算术思维的局限性。

为了能使学生有深刻的学习体验,可以跳过一步计算直接进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首先,依次出示一组对比题:小雁塔高43米,大雁塔的高度是小雁塔的2倍少22米,大雁塔高多少米?大雁塔高64米,比小雁塔的2倍少22米,小雁塔高多少米?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随后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提问“为什么第题做得有对又快,第题做得慢而且还出错?”“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明确两题思考数量关系时的难易度不同,即第题只要顺着题意直接翻译关系句,而第题需要基于顺向关系进行反推,进而对算术法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认知。

2)经验改造,跨越新旧思维的边界

认知平衡理论认为,原有观念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需要通过调整和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情境,以达到新的认知平衡。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可以基于顺、逆思维对比,通过择优使学生产生“选顺排逆”的心理。随后,顺势而为,大胆提出假设“第题能不能和第题一样,利用顺向思考所得的关系‘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解决问题呢?”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并追问“如果可以,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促使学生利用先前的方程学习经验,想到“小雁塔高度未知,可以设小雁塔的高度为x米,列方程解答”。

从顺、逆思维体验到择优,再到对顺向思维的调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经验再造,逐步从算术思维走向代数思维。

3)认知系统化,强化新思维的模式

代数思维除了便于找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等量关系),更重要的是能构建一般化的数学模型,从而极大地拓宽解决问题的范围。教完例题后,教师要通过对原题的二次比较总结解题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小雁塔的高度×2-22 =大雁塔的高度”这一顺向思考的结果具有普适意义:已知小雁塔高度求大雁塔高度,根据关系直接用算术方法解题;已知大雁塔高度求小雁塔高度,根据关系列方程解题。通过这样的对比反思,凸显了利用基本关系(顺向思考得出关系)解题价值,加深了学生对代数思维模式的认知。

3.聚焦核心,着力建模能力训练,固化代数思维

找准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核心,也是学生代数思维意识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找等量关系的基本方法。

1)从“整体”到“局部”,依托基本关系合理建模

代数思维是一种结构的、系统的思维。因此,找等量关系的本质是对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化的思考。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弱且习惯分步解应用题的学生而言,要先整体再局部把握数量关系,比较困难。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从“整体”到“局部”思考方式,从由简单基本关系入手,逐步构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以习题为例,可将题目分两个步骤引导学生把握等量关系。整体架构:出示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54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客车行了285千米,货车行了多少千米?,找出基本关系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局部细化:将两车行驶的路程用时间速度进行替换,改为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54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相遇,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小时,货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用速度 表示路程,将关系完善为

2)由“内隐”到“外显”,借助图表实现可视化思考

对较复杂的应用题而言,如果能借助图表进行从局部到整体的关系训练,使思维过程可视化,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列表整理习题条件和问题如下:


速度/千米

时间/

路程/千米

货车

95

3

客车

3

建表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由速度和时间联想到路程;二是要标出隐蔽条件,如货车和客车行驶时间相等并用“=”表示,货车和客车路程和540千米并用“ ”表示。在此基础上,将表格中的未知数用字母或表达式表示。


速度/千米

时间/

路程/千米

货车

95

3

95x3

客车

x

3

3x

掌握列表整理信息以及对表分析的能力,不仅能使思维可视化以降低抽象等量关系的难度,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为进一步解决复杂问题服务。通常,题目中涉及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研究对象的复杂问题,就要通过列表整理信息并从中找到等量关系。对于有事情发展顺序的题目,则可用“变化图”表示。

3)从“无法”到“有法”,积累常见的关系思考经验

方程描述的是现实世界中与数量有关的两个故事,其中用字母表示未知量;这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在这个共同点上两故事的数量相等[3]。讲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两个故事,两个故事中在某个地方的一个量是相等的。可见,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有“法”可依的。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找关系的过程,不断积累相关经验。

如遇到用方程解答含有2个对象的实际问题时,笔者会按“一辨、二理、三引”的原则引导学生建立关系。一辨,指辨别所求问题是否需逆向思考。通常,求和或差、求积顺向思考,其余需逆向思考。逆向思考的问题,则需要找等量关系;二理,从整体出发思考关系,再逐步细化关系,建立起“关系网”;三引,当遇到关系不好建构时,需要引入画图、列表或写“变化图”等辅助手段,使关系可视化、清晰化。

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有很多,灵活使用能培养学生列方程解题的能力。代数思维的形成需要经验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过程,切忌教条式的、机械训练,尽可能避免断章取义式的看“和、差”等字词进行简单关系的思考。

从“算术”到“代数”是学生思维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也是数学学习的一个转折点。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准算术和代数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顺利跨越算术代数之间的界限。

参开文献:

[1]杜威,我们是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3] 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