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千万别管孩子》 2023-09-27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心理 资源类别:理论引领 资源年级:八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读后感 《千万别管孩子》

《千万别管孩子》读后感

袁纪芳   

拿起宇飞同志所著的《千万别管孩子》看着好像有点漫不经心的别管,但是里面的学问却让人不禁感慨,作为老师的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精彩,每一个小小的对话,每一处细微的引导,无不让人触动、启发   

 本书由案例和专家点评两部分组成,以自主教育所需的基本素质为主线,用故事的形式来描述陈宇华的父母在其幼年时期对她的引导,以及这些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

读完此书之后,我对家庭因素更加深有感触。因为一个人从生到死,除了遗传基因以外,留下深刻烙印的是家庭影响——身世处境、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心理氛围、教育理念等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终身挥之不去的。   

 就从父母这一方来说,如何正确做好自己并对孩子怎样施加爱,却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很少无师自通的,需要学习。自从当了老师以来,我亲眼目睹了很多悲剧的家庭:没有父母爱的孩子是不幸的,得到父母溺爱的孩子是更其不幸的。然而在千千万万为了孩子呕心沥血的父母们期望孩子成龙成凤的年代,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母亲,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成人成才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该如何进行我们的教育呢   

 当前教育各有分说,中外家庭教育的书籍也如雨后春笋,社会上教育孩子的观点、流派方法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而本书则是针对中国孩子成长的弱势和中国家庭教育中所出现的弊端,抓住一条主线:自主教育,一个事业有成的普通人的心路历程,以及运用活生生的典型实力展现开来,这中间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其实相对公平的说,从世界范围看来,中国是最重视家庭教育的,中国父母对孩子可谓“爱之深、望之切”,我们也能看到中国孩子是最刻苦勤奋的,期中最大的毛病正是“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因为我们中国很多的是孩子之父,所以以后只要“人”之父。多么深刻!现在的中小学生家长总会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而唯一就差替孩子去学习去思维者,不在少数,且现在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哪里还会有孩子的自主学习等等呢?因此自主教育乎成了当今家庭教育的当务之急,因为只有自主教育才培养的是“人”,各种各样的人:大写的人,站立起来的人,主宰自己命运的人。

 全书十章,大致涵盖了自主教育的各个重要方面。

  有那么一段令我印象深刻,“我的孩子挺聪明的,就是好动,如果稍微花点心思,成绩肯定没问题。”“其实啊,她都会,就是不好好写,回来一说,考试又砸了。”“那小子考个80,90,没有问题,就是上不了100.老师也说聪明,就是不用功。”言外之意,就是自己的孩子是非常优秀的,聪明的,缺少的只是他的用心与否。这种想法的危险在于误导孩子自对学习的观念,认为足够聪明就可以了,失败在于用工与否,而用功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可它的后果:第一、过多不切实际的褒奖很容易让孩子沾沾自喜,不能够正确的对待学习;第二,为孩子学业上失败提供了不切实际的借口。所以我认为作为父母我们要摒弃自己不当的想法,以切实际的做法来对待孩子。

   就比如说,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学习兴趣时,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学习是一项巨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并不是靠一时的热情就能完成的。当学习遇到困难,当成绩停滞不前的时候,怎么办?这就要善于总结、善于调整,这也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些都要靠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对于孩子的提问,应该给予鼓励并耐心的作答。对学习习惯的养成父母要时时关注并做相应的调整与细细的培养。作为教育者的我发现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的兴趣也需要慢慢斟酌一番。

人的发展可谓是千差万别,没有任何方法可供借鉴,其内在的规律需要我们自己深究,所以这是一个很需要智力的工作,为什么很多人都放弃探索了呢?是因为它确实需要花很多很多的功夫,却得不到很显赫的成绩,付出和得到很不成比例。因此,拥有一颗平常心和探索心,是一个成功教育者的前提作为教师我也得深究一番

  •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