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科学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初探 2021-07-30
网站类目:在研项目

学科教学中科学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初探


内容摘要:教学目标指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与标准。它不仅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和管理控制作用,而且对课堂教学具有评价功能。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到知识和技能的生成,更要考虑到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成长,做到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适应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年龄和心育特点,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 目标 适应 教学

教学目标指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与标准。是1934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首先提出的。教学目标不仅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和管理控制作用,而且对课堂教学具有评价功能。按照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到知识和技能的生成,更要考虑到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成长,做到在教学目标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科学地在教学目标中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呢?

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适应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课堂教学的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适应教学内容,是教学科学性的具体体现,是在课堂上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适应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科学地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例如,小学语文()可以把自信心的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小学数学()可以把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坚忍不拔的精神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符合教材的内在规定性。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是份内的、自然的,而不是脱离教材强加上去的,任何牵强的、贴标签式的目标设定都是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的。再次,要充分认识各学科之间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科按照不同的要求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如英语学科应直接结合相关题材进行渗透,数学学科应注重教学过程的渲染,体育学科应通过活动以获得丰富的心理体验。
2.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适应学生年龄

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约10~12岁,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属于青春初期,青春期也有人称之为“断乳期”、“危险期”、“反抗期”、“躁动期”和“人生峡谷期”等,这一时期是个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心理也会产生系列变化。在教学中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首先要认识清楚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到手中有招。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主要表现为独立性增强,自我意识增强,情感丰富但不稳定。其次,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针对性地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比如,()。再次,教师在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前应充分考虑各个年级的学生,力求有侧重点地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比如,小学四年级应把自信心培养、小学五年级正确自我意识培养、小学六年级应把学习心理作为侧重点。

3.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适应教学任务

完成教学任务是有效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合理地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方面要求教师上课既要完成知识、智力、品质、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的教学任务,又要完成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的教学任务,两者不能偏废。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首先必须完成的是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内在规定性目标,这是学科教学的“第1级目标”,或称为“主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只是“第2级目标”,或称为“副目标”、“辅目标”。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应以学科本身的教学任务为主线,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线,后者服从于前者,为前者“锦上添花”,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比如,()作为第1级目标,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作为第2级目标。

4.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适应心育特点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就要遵循心理教育的特点,从人格建构、自我意识、创造力、生命价值等方面,根据整体性、主体性、综合性、发展性、差异性等基本原则来确定教育目标。

 首先,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确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暗示的、濡染的,而不是外显的、径直的、刻意的。其次,教师应循序渐进,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步性,其目标设定不宜过于呆板,急于求成,过于“线性化”。例如,小学生学生意志力的训练,就要分层确定,小学四年级结合相关教材内容主要认识克服困难和培养意志力的重要性,小学五年级结合相关教材内容主要开展耐挫训练,小学六年级结合相关教材内容主要开展恒心和毅力的培养。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再次,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的班级和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状况,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区别对待,比如,教学内容相同的一节课,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甲班可设定为“团结互助”,乙班可设定为“关心集体、顾全大局”,丙班可设定为“学会竞争”,各有侧重地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教学中科学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才能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愉悦的学习情绪,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当然,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应注意调查研究,搜集好第一手资料,比如,(),这样设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才有针对性;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打破学生在教学上的保守和被动状态,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参与者探究者;应注意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不能将设计和实施分裂开来,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班华主编《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王安琪《如何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中学语文教学, 2007 08  ;

3.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4.周明南《打开心灵之门》,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版;

5.东渐明《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教育学术), , 2010 06

6.孙兴宏; 杨生冬《学会设计教学目标》,宁夏教育科研, 2007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