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恐惧与对话共同体
-----自我成长的勇气
夏港实验小学 徐燕
昨天,参加了名师工作室的小组磨课活动,小章老师执教的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方帽子店》,下课以后,蔡老师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很佩服你,有勇气选择这课!言下之意,这课比较难上!议课时,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上被推翻重建,理由是:想要的太多 ,却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参与磨课的我不由得想起前两天我上的习作课,也是被蔡老师这样批的,搞那么多花样干嘛?蔡老师一边指导小章改课,一边问你懂吗?小章一脸羞赧,说回去慢慢琢磨。晚上,朋友圈里看到小章的心声:虽然问题百出,但是我竟然不讨厌磨课,感觉痛并快乐着!不由心生佩服:直面阵痛,感受快乐!这是什么?——勇气,一种自我成长的勇气。
勇气往往是和恐惧相对的。恐惧,看似是一个比较悲观消沉的词,但是帕克帕默尔以一章节的内容来陈述恐惧的文化,那是因为恐惧的确存在,而走向确是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醒。帕克帕默尔在书中说:我虽有30年的教学经历,但恐惧还是与我形影不离。当我走进某间教室,感到像是纵身跳入激流时,我心生恐惧;当我提出某个问题,可学生却像岩石般沉默时,就好像我强求他们背叛朋友,我心生恐惧;当我觉得教学局面就要失控时,问了一个云山雾罩的问题,闹了一场莫名其妙的乱子上了一堂,因自己稀里糊涂而使学生稀里糊涂的课,我心生恐惧。只要是磕磕绊绊地上完课,我在好长的时间里,仍会心有余悸,担心自己不仅是一个不好的教师,还是一个不好的人。帕克帕默尔的经历我想应该每个教师都经历过,但是他这样的内省未必人人都有,有的人或许会责怪学生的不爱学习、不爱动脑,有的人会想这课难上了,我也搞不明白,就这样凑活吧等等,久而久之,你会恐惧课堂、恐惧学生、恐惧教学甚至恐惧自己,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教学能力。但在帕默尔的恐惧里,恰恰起到的是积极作用,害怕教学很糟糕,这样的恐惧或许不是一种表示教学失败的征兆,而是一个表明旨在提高教学技艺的证据。这种恐惧促使我们开拓思路,充实自我,扩展生活,提升教育的功效,超越这种恐惧,才能缩进优质教学的距离,才能清醒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诚如书中所说:“任何精神上的伟大都源自恐惧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诚然,超越恐惧是一种心内的生长,但是要想真正实现优质的教学,教师还必须要找到心外的生长,我觉得这种生长也能够唤醒和驱动自我的成长,那就是共同体。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共同体的定义,或许局限于教师学习共同体,可是,读到第五章节时,发现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是教学于共同体的首要。因为教学就是开创一个实践求真共同体的空间。在这个共同体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共同学习者。这不由让我想到了素质教育的首倡者之一顾明远先生,他的思想教育的精髓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价值观,来照亮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进一步确立教育观、人才观、质量关。其次,同事之间的切磋与琢磨是学习于共同体,闭门造车、固步自封是不利于教师的自身成长的,同事之间的对话交流,团队之间的互相指点引领,都能产生共同学习的效应。就像在小章老师的磨课过程中,我们既是问题的共同发现者、也是问题的共同探讨者、更是问题的共同解决者,在这个共同体里,我们不拘泥于对或错,好与坏,目的只有一个:上好这堂课!比如,我那次上的一堂糟糕的习作课能够抛砖引玉,给其他三位后面执教的老师做出即使的教学调整,最终形成了一份较理想的教学设计,我想着,用这样的教学设计再进行一次尝试,这样的教学也向优质进了一步,也达成了一种教学能力的生长。
当然,现实之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这种理想的境遇未必人人、时时能得,一个办公室,一个学科组,一个学校乃至整个教师队伍,但是,重要的是要构成自我的内心景观,理智的,情感的,精神的,这正是教学的勇气。不由得,想起了一首诗《既然》:
既然
前,不见岸
后,也远离了岸
既然
脚下踏着波澜
又注定终身恋着波澜
既然
能托起安眠的礁石
已沉入海底
既然
与彼岸尚远
隔一海苍天
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
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吧!
谨以此,唤醒我教学的勇气,既然选择,便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