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的动力,源自何处
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钱军伟
一、内容摘要
摘录1:
先讨论儿童教育焦虑。有人将教育焦虑概括为三种。一是学习焦虑。希望立竿见影式教育带来“速成式”学习,结果是学习负担过多、学业负担过重与身心健康发展间造成矛盾和冲突。二是规划焦虑。纠结于孩子成长要不要规划设计,能不能跳出规划设计,现实性与可能性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三是比拼焦虑。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总比自家孩子读的书、上的培训班多,参加的比赛、获得的名次高,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在比赛之间造成矛盾、冲突。
摘录2:
面对以上焦虑,渐渐地形成两种不同的教育观点和主张。一种主张是,为了完整儿童发展,要进一步解放儿童,真正解放儿童,让儿童快乐起来,自由起来,自然成长;让儿童站到课程、教学和管理的正中央,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从儿童出发,注重兴趣,培养爱好,发展特长。另一种主张则相反,教育不能让孩子快乐,有学者甚至说,凭什么让孩子快乐?当下的孩子过于快乐了;儿童站立中央,教师站到哪里去?兴趣、爱好、特长能真正解决儿童发展的问题吗?显然,这是另一种焦虑,是观念的焦虑。焦虑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观点、主张之间冲突是很大的。
二、读后感悟
成尚荣先生在书中谈及的儿童教育焦虑问题及形成的教育主张,让我印象深刻。面对焦虑的解决之道,我比较倾向于第一种主张:为了完整儿童发展,要进一步解放儿童,真正解放儿童,让儿童快乐起来,自由起来,自然成长;让儿童站到课程、教学和管理的正中央,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从儿童出发,注重兴趣,培养爱好,发展特长。
下面就以金童中心小学梅琳老师执教的《太阳》为例,继续像成尚荣先生一样追问追问:儿童学习的动力,从何而来?并从追问中找寻自适性的学与教的方式。
一、学习需要哪些动力?
第一,认知动力。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中提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在他看来,经验是学生内心深处最为鲜活的东西,如果学习不跟学生的经验接轨,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不可能产生。
第二,情感动力。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把重知少趣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第三,意志动力。作为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不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所学知识的意义,给予意志上的鼓励和支持,增添学习的信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学习动力从哪里汲取?
(一)目标精准:为动力课堂定向
精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行动的向导。《太阳》一课目标有二:1.阅读目标: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2.能力目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鸵鸟)介绍清楚。
梳理这两个目标,首先发现它们之间是有内在关联的,体现了由读到写,读写融和的教学理念;其次,学习目标与语文要素是贴合的,彰显了统编教材的教学要义;再次,学习目标与学情是契合的,确保了教学的起始性和针对性。
读写融和、紧扣要素、尊重学情,指明了教学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唤醒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奠定了基础。
(二)活动充分:为动力课堂定调
从学习的视角思考,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指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学习方式:听讲、阅读、声音/图片,示范/演示,基本都是传统教学方式中最常用的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小组讨论、实际演练/做中学、马上应用/教别人,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从教材的角度审视,语文统编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以单元设计切入,在板块化、整体化、系统化的学习中实现从“要素”到“能力”的活动转化。
不难发现,不管是学习视角还是教材角度,都提到了“活动”二字。可见,学生的活动是有学理依据的;充分的活动确实有助于学生认知动力、情感动力和意志动力的激发。
《太阳》一课印象颇深的是两个活动,一个“小中见大”,另一个“大中有小”。
1.抢答活动:“有趣”。
初读完毕,老师设计了一个抢答活动,目的有三:一是通过抢答检测学生对太阳相关知识的了解;二是在抢答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热”起来;三是在回答正确的体验中增强学习的信心。
推敲小小的抢答活动,我们可以触摸教师对课堂打开方式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学习动力(认知、情感、意志)的把控与调节。可谓“小中见大”“见微知著”。
2.夺星活动:“有味”。
了解完基本的说明方法,老师预设了一个夺星活动(也即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鸵鸟的身高、体重和速度),一方面是学以致用,正好与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格兰特•威金斯倡导的理解“六侧面”之“应用”相耦合,威金斯认为,理解一般经历: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其中,应用是由知到能的桥梁,不使用就会失去;另一方面语文学习的本义就是读读、说说、写写……所以应引领学生在新的、不同的、真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或者方法,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不仅是好玩的,更是有用的。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环节,老师根据本班学生情况,为学生学习设置了一连串的支架,一小步一小步,“走”得比较慢:活动前,运用表格总结了说明内容与说明方法;活动中,还是借助表格给予学生思维的路径;活动后,再跳出表格将说的内容写下来。
图表具有形象、简约、概览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通过图表,使抽象知识具体化、繁杂知识清晰化、零碎知识系统化。说明性文体的学习可以适当、适时、适度选用。
揣摩这个花时比较多、参与面相对比较广的活动,我们可以推断教师对语文学习“本味”的执着与追寻,以及对学习动力内涵的探寻与解读。可谓“大中有小”“举重若轻”。
(三)训练扎实:为动力课堂定法
正如叶圣陶先生倡导,语文课是需要训练的。在品读环节,老师主要运用以下方法引领学生把握说明内容,了解说明方法,品味说明的语言特点。
1.比较阅读。
比较是思维的重要方式,比较法是比较好的学习方法。阅读过程中,老师把课文中介绍太阳距离远的数字“一亿五千万千米”改成“很远很远”,等等,指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列数字的表达效果。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这样的比较分析是富有教学意义的。
2.关注语言。
除引领学生关注说明方法外,老师还提醒他们要关注一些诸如“约、差不多”的副词,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体认常识性说明文语言的平实与严谨。当然,透过这些“模糊中的精确”,也体现了说明文包含的科学精神与研究态度。这一学习环节,可看出老师已摒弃情节内容分析,继而转向语言表现形式。所谓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因为知识性问题不用多加纠缠,同学们一读便知,实在不懂的也可通过查阅百科全书等方法自行解决。
3.点拨及时。
在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自主介绍太阳温度高这个特点时,有学生说:“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而开水只有一百摄氏度,太阳的温度相当于开水的五十倍”,老师马上纠正应该是“五十多”倍。轻点漫评间,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了《太阳》一课语言表达的准确与严谨。
训练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与自己的学习、生活休戚相关、一脉相承,从而由内而外地激荡起学习的动力。
三、学习动力还可走向何方?
课堂教学的魅力,来自教学现场永远处于生成变化中,也来自每一次教学的“不完美”。为打造充满学习动力的课堂,建议添点油加点醋。如下:
1.增加点“选择性”。
成尚荣先生说,儿童最大的特性是“可能性”与“选择性”。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让课堂更开放些,多为孩子们打开几扇窗。比如,夺星活动,教师不要一手操办,自己搜寻图片、搜集资料,可不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查找资料、梳理内容,试着介绍自己身边或熟悉或感兴趣的某样事物。
2.增加点“设计性”。
虽说课堂的美来自其不确定性。但我们要知道所有的不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的预设是紧密相关的;所有热气腾腾、元气淋漓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与教师的设计默默关联的。所以,课堂教学,要注重“设计性”。比如,《太阳》课堂中的小组学习,可不可以明确一下分工,分配一些任务。让团队学习、协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3.增加点“拓展性”。
为迁移而学。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从一篇到一类,从一人到一本……这样,就有可能促进学习的课内外结合,构建一个学习体系,逐步达到学习的最优化效果。
总之,富有学习动力的课堂,从学习主体上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从学习行为上看,是以“活动”为中心的;从学习机制上看,是以“交互”为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