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第一次课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学反思:著名语文教师王荣生对当前语文散文教学最大问题,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很多一线教师热衷于如何教,而不知教什么。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华师大一附中特级教师——文勇老师一篇《历史幽愤的现代回响——<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时,感受颇深。文老师在教授这样一篇有难度的文章时,不仅展示了他良好的学养,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还展示了超强的归纳能力——把鲁迅先生的文章核心指向归结为“立人”,这就缩短了历史的距离。更为可贵的是他对鲁迅这篇提出了两点独创性的创见:一是这篇文章把“情感和理性的思考交织在一起,这就获得了一种高度”;二是反复诉说,“欲吐还吞,欲吞不得,吞而复吐”。所以我便选择文勇老师的这篇《历史幽愤的现代回响——<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作为磨课的范本。
因为教学对象的不同和教师本人积累的不同,我对文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了适当的调整:文老师通过自己生命化的体验的语言,结合时代背景来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这样就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水到渠成地分析全篇文章,并提炼文章的独到之处。而我则从解题开始,采用速度圈词法和分层朗读法等,通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分析人物形象(思想品质、性格特征)、品味语言内涵(重点语段字词)、把握方法技巧(刻画人物方法)、体会情感意蕴(作者的情感)、总结写作特色等六个基本流程来解读文章,完成一次课的教学。
总结我的教学过程和课后的教学效果,我在两个方面做的较好:一是个人结合研究课题,重复利用朗读法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读懂课文难懂的语段,充分发挥朗读法的教学作用;二是,借鉴文老师提炼的“立人”角度,来引领学生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精神品质。这方面体现了本人教学时能因地制宜、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融合教学的能力,而在导入环节,我是通过回顾鲁迅先生以往作品《药》等,来强化鲁迅先生作为“呐喊者”角色形象。这个导入环节与文老师相比,在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方面,显得作用小一点,感情淡一点。这凸显了个人的积累和语言能力与文老师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今后不断积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备课的深入、持续的积累和常态化练习,来弥补不足。
文勇老师简介:华师大一附中特级教师,先后出版过专著 《存在的神话——听文老师讲语文》《语文教育40年得与失》,其作品在语文教育界影响很大。
一、导入:解题品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我们看题目:为何“记念”而非“纪念”,这明显带有鲁迅那个年代色彩的用词,其实是一个意思。“君”在这里不是表示刘和珍的名字里有“君”,而是表示尊称。
二、新授
(一) 速读概括梳理,细读品味研习
师:一个让鲁迅先生尊敬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请通过“圈三词”方法,在文中找出文章记录了刘和珍几件事,并据此尊称“君”?
石雨涵:①“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
②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
③“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而惨遭屠杀。
师:围绕这几件事,文本中哪些细节或哪些描述刻画了怎样的刘和珍?(关注应重读的词)
周薇:“然而”。这个转折强调“销行甚为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可见她追求进步勇于反抗。(师简介《莽原》 :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胡洁云:“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表现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第一个“微笑”表现刘和珍和蔼善良。(师补许广平《刘和珍生平》)第二个“微笑”因在“偏安于宗帽胡同后”(女师大学生斗争失利时),所以表现刘和珍在斗争受挫时仍乐观坚毅。一处“泣下”是因为她虑及母校前途而黯然,表现她忧思远虑。
闫晓晶: “欣然”,高兴愉快,写她自愿而英勇。(师补《刘和珍生平》)具体的伤情描绘和“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也死掉了”表现她们无辜、自己震惊和对方残忍。
师:大家说的都对,通过以上三件事,表明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师: 这样一位学生,她遭遇了什么?遇难的日期是哪一天?在这个事件中,作者对惨案的遇害者、制造惨案的反动政府和一般民众的情感或态度分别是什么?
唐章超: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同学在遇害者之列。
周子健:惨案发生后,作者刚开始很惊愕,不敢相信,不愿相信,文中不断出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得知事实之后应该心情无比沉痛,对牺牲的爱国青年的怀念、尊敬和悼念。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心情应该无比愤怒,充满对反动政府及其文人的阴谋痛恨,为了还死者、民众以真相,作者渴望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师:你们讲得非常好。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除了表达自己对牺牲的爱国青年的悼念、尊敬,对反动政府暴行的揭露,对走狗文人污蔑的批判外,更重要的是还社会一个真相,唤醒快要遗忘的民众,认清当局者的本质。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全文一共分为七个部分,你用速读法中的“圈三变”速度全文,尽量用简短的话概况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吗?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吗?
朱伟腾:我觉得第一段主要写这篇文章的缘由,第二段主要讲写作的必要,第三段主要叙述关于刘和珍的记忆,第四段主要叙述这样听说噩耗的经过。
许雪茹:我觉得第五段是描述遇害的过程,第六段和第七段主要总结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师:两位同学概况的基本是对的。文章从写作缘由开始写起,然后叙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基础上再深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意义。记叙、议论、抒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可见作者的重心在议论抒情,情感以悲(爱国青年)愤(杀人政府)为主。
师:下面我们来阅读课文第一、二节:请同学们讨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从一、二部分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徐凤云:纪念死去的青年
林炎姿: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嘲讽、痛恨)
王振达: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
师:同学们概况的非常好,这个问题和前面“作者对惨案的遇害者、制造惨案的反动政府和一般民众的情感或态度”其实是一个问题。
师:在课文的第一、二部分,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三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中的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也"针对什么而言?"正"又怎么理解?
黄冬瑶: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出现在程君“正告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忆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往事之后。对这样一位热情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读编之情的人,当当然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记念。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感情的基调显而易见是悲痛。“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殷丹丹: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这样的世上”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于使人“暂得偷生”的世界。为了促醒“庸人”,使不知“何时是一个尽头”的世界早日到它的“尽头”,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流言”的必要。所以这里的必要是针对反动政府及反动文人而言。
吕嘉豪: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之后出现。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因此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要总结教训、意义,“更奋然而前行”。“正”是恰到时候的意思。这次的必要是针对“庸人”而言的。
师: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
沈杨:“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像作者和刘和珍这样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是像刘和珍这样的爱国青年。
师:刘和珍这样的爱国青年,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他们以勇往直前、投身革命、为人民流血牺牲为最大的幸福。所以作者又称他们是伟大的“幸福者”。这是对烈士热情的讴歌。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三、四、五部分,这三部分主要写了作者和刘和珍的交往始末,请从文中概况一下刘和珍经历的一些事?
王丽萍:一二部分写了:三、四、五主要写了刘和珍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中弹牺牲。从这些可以看出她性格特征:温和、思想进步
师:加上一、二部分,写她爱看先生的杂志,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 《莽原》 等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师:怎样理解这句话“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卢诗瑶:默无声息的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
李婷:两个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就在沉默中走向革命,走向解放。这是作者对反动横幅发出最有力的警告。
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六节,说说鲁迅先生对于进步青年徒手请愿的行为的态度态度,你对于这种行为又有何看法呢?
张芳影:鲁迅应该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这段话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但“徒手情愿是不在其中的。因此,作者不主张徒手请愿,而希望人们从这次惨案中吸取教训,采用更有效的斗争方式。
师:思考的非常到位,看来课文读的很仔细。怎样理解第七节“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胡洁云:这里的“苟活者”应该指那些支持革命,但还没有投身革命的人。而“真的猛士”是指那些勇毅者。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
张亦涵:这句是说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依稀微茫,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师:这就是这次惨案事件的意义,分析得很好!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歌颂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抨击反对军阀屠杀人民的凶残卑劣和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吸取教训,奋起斗争。
师:本文既要回顾事件的经过,又要表达对制造惨案反动表达态度,表达对刘和珍等牺牲的爱国青年的悼念情感,本文在表达方式上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
唐章超:以记述为主,还有抒情。
陈浩宇:应该以抒情为主,兼有议论。
师:第一、二部分层次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第三、四、五层次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第六、七部分以抒情为主,兼有议论。所以是叙、议、抒三者结合,事情理融合。这样才能还事件以真相,理性分析,表达作者以悼念为主、兼有悲愤、哀伤等复杂的情感。好,讲到这里,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也就结束了。
三、布置作业
师:课后大家完成课后习题一、二、三,下课!
注:疫情期间,一次课是两课时,本次课其实是两课时的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