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 2021-01-25
网站类目:课堂实录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沈颖 所在单位: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执教时间:2021-01-25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

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徐霞客校区 沈颖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及缘由,大家还记得吗?

——记得。悼念烈士,揭露敌人,唤醒生者,激励猛士。

非常棒,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刘和珍他们的遇难过程,体会作者的感情。文章哪几部分写遇难经过的?

——第三和第四部分。

两部分都是写他们遇难经过的吗?区别是什么呢?

——一个概述,一个详写。

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写他们遇难经过呢?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的阅读文章的第三四部分。

——我觉得花大量笔墨写被害经过,更多的是对反动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暴行和污蔑的一种有力反驳。

——我觉得是为了表达对当时政府行为的不满和对烈士遇难的痛惜,表达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

两位同学回答的都非常好,如果用简单的话来概括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达:揭露敌人,表达悲愤。

——完全可以

那么大家能不能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揭露敌人,表达悲愤的呢?

——我觉得第四部分的第二小节对事实的一个详细描述就是对敌人罪行的揭露。

可以更具体一点吗?能不能找到一些关键的信息或者具体的细节来表现段政府的罪行。

——作者说罗网,注释说罗网就是诱杀。这说明这是政府的故意行为,可见他们才是暴徒。

文章中有哪些内容能够证明这是事件是罗网吗?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死掉了。如果是阻止请愿,阻止就好,但是刘和珍已经受伤了,对方却还要用棍子打死她,非要置他于死地,可见,这是一个恶意而且故意的行为。

非常细致,注意到了这一不合常理的地方,可见士兵得到的命令不是阻止请愿,有可能就是一个字。

——杀。

还有吗?

——刘和珍中弹,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执政府卫队的卑鄙。

非常棒,都注意到这种细枝末节了。还有吗?

(学生暂时性沉默)

——他们身上都不止中一弹,多的都有四弹。这说明段祺瑞执政府的残暴,完全就是用枪扫射才会中这么多子弹。

很好,注意到其中还有一句话很特别: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为什么要强调其一是手枪呢?

学生想了一会没有答案,继续提示一般士兵用什么枪?

——士兵用的是长枪,手枪应该是军官用的。

特意强调军官用的手枪,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是普通守卫,不会有军官在。用军官,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

大家阅读的非常细致,作者对遇害经过的详细、客观的记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使军阀政府的滔天罪行和流言家的无耻谰言不攻自破。

面对这样的惨案,面对不幸发生后政府的污蔑,作者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两分钟后找同学回答。

——“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武功.......抹杀了这里说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可见这次事件的惨烈,表现了作者的愤怒,而且伟绩武功应该是反语,作者用反语来讽刺政府。

——非常棒,注意到作者借助修辞表现内容。这里面大家知道屠戮妇婴的伟绩惩创学生的武功是指什么事情吗?

学生说的答案没有靠边的,只能明示:这里的屠戮妇婴的伟绩惩创学生的武功都是指三一八事件,在作者眼里,刘和珍他们就是孩子,所以称为妇婴,前后两句讲的是同一件事情,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修辞......

——互文。

非常棒,大家反应很快。这两部分还有哪里借助修辞表达情感和态度了吗?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是反问,说明我无话可说。我之所以无话可说,是因为惨象和留言,表达了作者的愤慨。

非常好,不仅说出了修辞,而且进行了细致的解释。还有吗?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一句用了对比。

这个对比有什么用呢?而且大家注意这一句的关联词了吗?

——“不在......就在

这是一个什么关系的关联词?

(说什么的都有,对于复句的关系学生不是很懂,只能继续启发)

我吃完饭不是在教室,就是在操场。这说明你如果要找我,到哪找?

——这两个地方挨个找。

可以去别的地方找吗?

——可以,但是找不到。

——去别的地方找,就是笨。

那这说明什么?

——只有两个选择,只能选择其一。

很好,不在......就在......”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那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当然是选择爆发啦。

——明白了,老师,是不是表面看是选择关系,实际上因为没有人愿意选择灭亡,所以最终的选择就是爆发。这是不是在警告当局者。

你理解的非常到位,那这个选择关系,从民众的角度可以怎么理解呢?

——民众当然是爆发了。

——对,就是革命。

——没错,如果不想灭亡,就要革命。

没错,这是作者对革命的期待和呼唤。

注意到这句话的前面一句了吗?有没有什么修辞?

——是反复。

——这句话应该是跟后一句紧密相连的,就是唤醒人们要起来反抗。

反复起到什么作用?

——强调,跟后面一句连着,强调要反抗,要革命。

大家读一读这一句,体会一下呢。

学生自读沉默呵,沉默呵!

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不是沉默啊,沉默啊,为什么用呢?好像一般都会用这个语气词?

对啊,为什么呢,这两个语气词有什么不一样呢,在这里,能不能换成呢?

——我刚刚又读了两遍,我觉得有种呵呵的感觉。

——对,没错,有一种讽刺的意味在里面。

很好,老师读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大家又发现一个点:语气词不一样,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

我们继续刚才的内容,文中还有借助修辞的地方吗?

——“惨象......流言......”这一句有点像对偶。

有点像还是确定是

——是的,就是对偶。

这一句对偶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抒情。

怎么抒情的,除了修辞之外,有没有值得关注的表达?

——“已使......尤使,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句子。

很好,刚刚我们关注到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选择又找到了一个递进关系的句式那么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说明流言更可恶。表达作者的愤慨之情。

回答的非常准确。看来,除了修辞以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句式表达情感。除了刚刚找到的两句,还能再找到吗?

——“但段政府......但接着......”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句子。

很好,联系上文看看内容,,这个转折有什么作用?

——前面说刘和珍他们遭到虐杀,但是死后还被污蔑为暴徒,很明显是颠倒黑白,抹杀事实。

没错,大家看这两句这么短,是不是可以放在一段上,为什么要分为两段呢?

——连成一段,感情似乎没有强烈了。好像都是用短句表达强烈的感情。我看到现在公众号文章中很多强调的地方就是很短的一句为一段。

你很细心,能够从日常细节联系到课文理解。没错,独立成段更醒目,能够更加有力的抨击军阀政府和走狗文人的污蔑诽谤。

文章还有这样的短句吗?

——有啊,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这一句我读的时候就觉得奇怪,为什么几个字就顿一下。

为什么呢,现在明白了吗?

——差不多吧,也是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

什么样强烈的感情呢?这一短句跟刚才的还不一样,刚才是整句就很短,这一句,甚至一字一顿。

——好像在人情绪比较低沉或者说重要的事情时,会一字一顿说。

那这里是因为哪一种?

——应该是情绪比较低沉。

——对刘和珍的死表示痛心。欣然前往的去参加活动,谁知道居然会一去不复返,作者觉得痛心,所以通过一字一顿表达沉重痛心的心情。

分析的非常好。这里借助标点符号,把句子分割成短句,表达低沉浓重的情感。

大家已经找了很多了,现在再扫视一遍,看看好有没有遗漏的地方。

——第四部分第一段的后两句我向来......然而.....况且.......更何至于.......”,这边我觉得也能表达作者的愤怒的情感。

又是一组关联词,很好。对于这一组需要注意的词语有补充的吗?

——“还不料”“也不信

很好,这里面还有一个词大家注意了吗?不惮,什么意思?

——不怕

拿你们能用自己的话将作者表达的意思说一下嘛?

——我平时已经把中国人想得很坏了,没有想到比我想的更坏。

很好表达的很准确,就这个意思。但是就这么表达,跟作者现在的表达有什么区别呢?

——作者的表达好像转折转折再转折的感觉。

很好,你已经感受到作者这组关联词的用意了,只是还不能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对吧。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哈哈......

我们不仅要意会,还要学会言传。大家有没有发现作者的这组词语互相搭配,互相映衬,像波浪一样起伏,形成波澜。

——对,波澜。看着是浪底,其实是为了掀起更高的浪,表达更强的感情。

你这个更形象,你说说表达什么样更强的感情。

——就是我已经把你们想得很坏了,谁知道你们坏的超出我的想象,而且居然对始终微笑的和蔼的一个人下手,太无耻太凶残了。

概括的很形象,很到位。

大家对三四部分解读的非常到位。一起回顾一下,通过今天的解读,我们发现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达情感和态度。

——修辞、语气词、关联词、标点符号

大家概括的很好,我们可以通过修辞、不同的语气词,关联词的使用,标点符号,还有句式,短句是不是更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愤怒的感情啊。

重要的是学到用到,希望大家以后再写作文的时候,能够运用到这些方法来表达情感。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课后记得复习巩固,并且预习接下来的两部分内容。下课。

 

【教学反思】

以往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基本以讲授、提问为主,这一次模仿名家上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教师为主导。而且学生的能量超出了原本的设想,过程中有好几次让我感到意外的地方,甚至给了我新的启发。

  • 阅读(186)
上一篇: 纪念刘和珍君 | 下一篇: 故都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