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教什么》有感 2020-10-24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散文教学教什么》有感

殷勤

王荣生这套书买了很久,是在一次教研组会议上朱丽华老师推荐的,然而真正阅读是在参加江阴教师技能大赛的时候。当时选的课文就是散文,所以我快速浏览了一下这本书,然后在比赛备课中也给了我很大帮助。比赛是十五分钟无生课堂,五分钟设计理念,这本书在五分钟的设计理念环节给我提供了理论支撑。

其中最大的感悟就是散文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言说方式,教学要落根于“这一篇”“这一位”,散文教学就要教出“这一篇”散文的特质。王荣生先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中分析了《安塞腰鼓》的教学过程,其中提到:教学中往往借助于其他资源,比如打腰鼓的影片,师生在不知不觉中使课文中“个人化的言说现象”,那些作者主观化了的人、事、景物向外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回顾自己的教学时,发现这一个问题普遍存在,我们常常凭借课文中的某些语句引发谈论“外在的言说对象”,以至于教学从散文文本、从作者本身走了出去。那今后的教学改如何改进呢?我有两点体会:

一、带领学生关注作者流露心扉的语句

比如教《回忆鲁迅先生》,重点不是鲁迅先生,而是萧红眼中的鲁迅。写鲁迅的纪念性文章很多,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尤其值得称道。这主要并非仅仅因为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而是由于她用女作家特有的明丽、细腻而亲切的笔调,塑造出了一个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活生生的鲁迅形象。结识了走下圣坛的鲁迅,由伟人→凡人→真人。读萧红的这篇怀人至文,人们有一种亲切感,因为她不是用仰视的角度来再现鲁迅形象的,她只是如话家常一般向人们讲述着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和他的风范。所以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文本,细读寻味。唯有通过对萧红描写鲁迅的言语的体味,我们才能把握萧红的独特经验,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意味。

二、带领学生欣赏作者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比如教孙犁的《亡人逸事》,孙犁擅长细节描写,他的细节描写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我们以孙晓玲的《摇曳秋风遗念长》为参照看看《亡人逸事》在细节处理上的独到之处。譬如“雨天结缘”孙晓玲用叙述的口吻向我们交代了父母缘定雨天的来龙去脉,仅着眼于“事”,而非“人”。虽然叙述流程里也出现了不少细节,但这些细节像螺丝钉一样拧进陈述中,这样一来,细节刻画人物、营造氛围的功能就被大大削弱了。而《亡人逸事》中,孙犁摒弃了散文叙述中常用的由“我”向他人讲述事情的套路,转以对话来组织情境,“叫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于是同样的细节就活了起来。在开头“巧遇媒人”的细节里,媒婆的机敏、试探等微妙而丰富的心理呼之欲出,这样的细节描写显然比孙晓玲的叙述更栩栩如生。终于媒人看似不经意的激将惹急了孙犁的岳父:“怎么不愿意。你们就去给说说吧,我也打听打听。”仅此一句,就将孙晓玲一句“姥爷动了心”细节形象化了。再比如同样是塑造一个为儿女掏心掏肺、彻夜操劳的母亲形象。朱自清的《给亡妇》中是这样描写的:“这孩子生了几个月,你的肺病就重起来了。我劝你少亲近他,只监督着老妈子照管就行。你总是忍不住,一会儿提,一会儿抱的。可是你病中为他操的那一份儿心也够瞧的。那一个夏天他病的时候多,你成天儿忙着,汤呀,药呀,冷呀,暖呀,连觉也没有好好儿睡过。那里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瞧着他硬朗点儿你就乐,干枯的笑容在黄蜡般的脸上,我只有暗中叹气而已。”孙犁也写道“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这组对照不难发现,朱自清用叙述的笔法从病中写到痊愈,很完整,是用情感覆盖细节;而孙犁用了“整夜抱”“来回走”两个典型细节凝摄情感,更有画面感和代入感,读者似乎也随着人物的“整夜来回在炕下走”而焦虑不安起来!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孙犁对亡妻的情感显得比其他人更加深沉,更加隽永。 可见,孙犁建议“把故事弄成一个个生动的场面,叫读者像看戏一样去接近故事”,也就是将细节情景化,达到令读者如临其境,情蕴深厚的感人效果。

带领学生关注作者流露心扉的语句,带领学生欣赏作者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力争立足于文本与读者对话,走进课文之内,走进作者的情感认知,是我对“这一篇”“这一位”的思考,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