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作教学教什么》有感 2020-10-24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读《写作教学教什么》有感

暑假读了王荣生教授的《写作教学教什么》一书,本书分“主题学习工作坊”和“课例研究工作坊”两部分,主题学习部分引用了六篇关于写作教学的专家报告,在阅读时,看到了一些写作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有趣现象,这里摘录两条:

1.有些学生读了不少书,随笔写了不少,也写得不错,但考场上作文成绩却很一般。

2.新高三和新高一的同学们同写一张高考卷的作文,实际分差连1分都不到,两年语文学下来,高三学生和高一学生的写作水平几乎一样。

这两个现象,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也遇到了,而且很普遍,尤其是第二个现象,在过去三年的综高班改卷工作中,我主要批改作文,对此深有体会。

在我的单招语文教学中,作文一直是被忽视的,除了考场作文,平时教学中几乎不会安排写作训练,之前我是觉得可能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学生的写作水平才没有进步,但是在书中读到之后,才发觉这似乎是一个顽固的现象了,因此对这本书的兴趣就更大了。

针对上述两个现象,在引用书中观点并结合自身思考的基础上,做出如下分析:

现象一

“书读得多,随笔写得好,考场作文却一般”,这个现象引发的问题其实就是写作的目的是什么?随笔、日志是一种自发的写作,侧重于抒发自己;考场作文很关键的一个任务是换回分数,当然,并不代表考场作文就不能抒发自己,但无论抒发什么,都一定要在意阅卷老师的阅读感受。随笔、日志等属于“为抒发而写作”,这类写作评价的重点是他抒发了什么?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是什么?用什么方式进行的抒发?如果对生活的感受和反思没有价值,没有独特性,就不能称之为好的作品。比如有些学生写作,采用隐喻的方式,隐喻是一种高级的文字表达和审美趣味,比如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就是一种隐喻;还有鲁迅的杂文,比如《药》,对当时社会进行影射。在自我抒发的写作中,好的隐喻是具备文学修养的一种表达,但是放在考场作文中,就不一定合适了。有一次高三的模考,有一个平时作文写得很不错,考场作文得过高分的学生,他的字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但是他写了一个寓言故事,文笔自然还是不错的,可是我乍看没有看明白,再看还是有些糊涂,直接就给了个低分,事后该生拿着卷子来找我,在他的解释之下,我才看明白了他的“隐喻”。但是,王栋生老师曾谈到江苏卷老师阅卷平均用时37秒,在考场作文的批改中,阅卷老师一般是不会翻来覆去耗时良久去批阅一篇作文的,所以这种“自我抒发”的写作就不适合考场作文。

那么,考场作文适合采用哪种写作方式呢?在给学生进行考前写作指导的时候,常常会跟学生强调,如果对自己的谋篇布局能力没有十足的把握,就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在前150字内亮明观点。因为考场作文,是要充分考虑阅卷老师的阅读感受的,写作时心中要有阅卷老师,写出来的东西要让读者愿意看并能快速看懂。

但是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其实我们更偏重“为抒发而写作”,而忽略了“为交流而写作”,这里关于考场作文的观点,可能会被理解为是一种功利的做法,但其实要讲的,是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跟他们强调写作时的“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才是其中真正的价值。

现象二

“高三学生和高一学生写作水平几乎一样”,这个现象长期存在,从而引出“写作可不可以交”这个问题,随着教学研究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写作是可以教的”这一共识,其中的关注点在“教什么”给学生?是不是教学生去积累,是不是去唤醒和激发学生?如果是这样,那么积累什么?怎样唤醒?那么,有没有对学生进行一些写作思维训练或者表达技巧训练?有没有帮助学生建构一个语言模型?这里举两例进行说明。

1.郑桂华教授说他自己初二就读《三国演义》,高中读《红楼梦》,初二读完《三国演义》后,他父亲问他《三国演义》怎么样啊?他说不怎样,然后他父亲给他背了一段罗贯中对隆重景色的描写,还讲了他曾经跟同事比赛背《红楼梦》中诗词匾额的事情。郑老师说他听完后脸红的厉害,因为他读三国只知道打打杀杀,他不喜欢;他喜欢《红楼梦》,但是他喜欢的是黛玉妹妹怎么又哭了,宝哥哥哄了她没有。郑老师说这样的阅读是“获得资讯”的阅读,对构建语言模型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读书,是让学生像郑老师的父亲那样去读,而不是简单的为了获得资讯去读。

2.我们的写作课,一般是四阶段指导模式,即“教师写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讲评——交流展示”,有些甚至缩减为两段式,即“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这种模式,是让学生多写多练,自然生长,而在学生写作的“进行时”中,缺少必要的讨论和具体的帮助。比如我们要求学生描写要具体生动,学生确实知道自己要写的具体生动,可是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具体生动呢?我们并没有讲,或者授课者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写才能具体生动,那么这样的课是写作指导课吗?但是如果我们跟学生说,生动至少可以表现为将一个瞬间拉长,学生可能就知道如何做了。比如写语文成绩出来后,“老师进来了”这个动作,直接写就几个字,生动写呢?至少可以分成“进来前——进来时——进来后”三个时段,“走廊上响起低沉的脚步声,一个灰色的身影从后窗终于还是移动到了前窗”,这是“进来前”;“随着吱呀的声音,门被不情愿的推开,一只脚先从门外跨了进来,脚上的皮鞋反射着暗红色的光”这是“进来时”,“进来后”,“咚的一声钝响,一叠试卷被狠狠砸在讲台上,一张满是怒火的脸出现在黑板前”,这样写就具体很多,如果再加上适当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那么“生动”就自然而然出现了。然而我们的写作课,往往是“多知识,少方法;多要求,缺过程”。

 

以上就是我读《写作教学教什么》的一些感受,因为我平时写作教学开展的较少,对写作教学的学习和研究也是一片空白,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有茅塞顿开、感同身受的感觉,所以在上述表述中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 阅读(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