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需要有好的导读活动
蔡成德
20190604
整本书导读,一定是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高品质学习活动中阅读,也就是整本书导读,是用“活动”进行导读。
一、好的导读活动,来自于教师有思考有发现的阅读。
名著导读,不仅离不开教师亲自阅读文本,而且还要能有发现地读,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堂课上,大家应该像我一样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程老师有很多自己的阅读发现。例如,他发现《骆驼祥子》这部小说,每一个人物的人生信仰,在小说中都是明示给读者的,有的是人物自己的语言,有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还有的是叙事者的议论。不管方式有何不同,作者对人物的分类是很清醒的。这也可以算是作者在写作这部小说在表达上的一点小小的心思,程老师凭借他敏锐地阅读力,发现并捕捉到了作者这小小的匠心。
再如,程老师不仅仅发现这种表达上的小小匠心,还发现这种表达与小说主人公祥子的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周围这些人物的各自人生信仰,最终与祥子内心追求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最终决定了祥子的人生归宿。
有了这样两大发现,教师就相当于找到了一条可以带领学生快速切入并最终抵达小说内核的通道。有了这样两大发现,一堂名著阅读提升课,已经具备了“导”的可能,因为教师已经自己找到路了。
二、好的导读活动,需要借助于有特色有价值的凭借。
读出了自己的发现,找到了路,如何让学生也能按照这样的路径前进。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告知,像专家讲座一样,老师说,学生听。听过了,就算是提升课。这种方式对于高中以上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也许作用更明显。他们对于阅读已经有了丰富的体验和积累,教师的讲座,就可以很好地启发他们的思维,打开他们的视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的路径。但是对于刚刚具备低阶思维的初中生,这种方式很明显不适合,对学生要求太高。
对初中生来说,最佳的方式,是活动,是他们自己亲自在活动。教师的名著导读,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能将自己的阅读发现、阅读体验转化学习活动,让学生能真正参与到阅读之中,最终也能获得类似发现和体验。
所谓有特色,就是指活动凭借与文本特色高度契合。
标签化的人物,有标签。
程老师很明显,是这方面的高手。他设计的抽书签活动就极富匠心。首先是书签这种方式的选择,就很有整本书阅读的特色;其次是书签上内容的安排,更是需要有对学情的了解,又要有对学生学习规律的把握。
所谓有价值,就是指活动凭借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高度的契合。
学生手头有了书签,教学内容就相对聚焦了,可以共同研讨,进行细细地咬文嚼字。学生手头有了书签,语言学习就有了示范,学生可以借此,去发现这一类的语句。这是简单的一问一答的课堂教学活动所无法达到的。学生手头有了书签,为了能解释书签上的内容,学生需要进行小说的细节勾连,也就是借助书签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的细部,从而推进对人物的理解由性格走向思想。
学生在抽书签活动,读出作者对每一个人物都明示了其人生信仰,其人生追求。但是凭借学生的阅读积累,是很难明白作者这样写的匠心,很难想到这样写是在为揭示祥子悲剧命运服务的。
于是程老师有设计了一个板书,让学生将这些人物与祥子进行连线,静下心思考每一个人物对祥子命运的思考,最终板书上的线条,像绳索一样缠绕在祥子周围,将祥子牢牢困住,动弹不得,并且形成一种漩涡性特征,将其牢牢吸附于其中。周围人物的人生追求对祥子命运的影响,就这样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了学生眼里,定格在学生的心理。
三、好的导读活动,还要具有层次性和成长性的特点。
性格——思想——社会本质(人生悲剧根源)
成长性,来自于对已有基础的挖掘与捕捉。
“祥子与小福子生活在一起,是不会幸福的,因为这个社会是一个黑暗的社会。”
祥子周围的人物强大的负能量,黑色追求,就像一个漩涡,将祥子牢牢的吸附进去,无法脱逃,最终走向生命的堕落。
前者是学生在解读书签时,面对老师“小福子如何和祥子生活在一起是否会幸福”的追问,学生做出的回答。
后者是教师借助板书努力想要让学生抵达的目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脱节?
其实,就是教师没有真正地有效地捕捉住学生回答之中已经蕴含着自己接下来的教学目标追求。
如果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适当地补充关于“社会”这个词语的基本意思,就会容易很多。
“社会,即是由人与人形成的关系总和。你说的祥子所处的社会黑暗,请问,这个黑暗的社会是由祥子周围哪些人与人之间的黑暗关系构成的?”
这样“黑暗”这个词,就顺理成章的继续生长,有抽象走向具体。
学生的思维,也就在成长,原来任何的一句套话背后,都是有具体内容在支撑的。
于是,
祥子与虎妞之间,不正常的扭曲的夫妻关系;
祥子与刘四爷之间,不存在的翁婿关系;
祥子与曹先生之间,不可长久维系的主仆关系;
祥子与小福子之间,不可能真正走到一起的爱恋关系。
祥子与阮明之间,不可信任的合作关系。
……
一切关系,都会逐渐浮出水面。
在这样一系列不正常关系的支配下,祥子的人生轨迹,不可避免走向堕落,走向末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