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桥》是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是“小说”主题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本单元 “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能够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2.《桥》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无私无畏,沉着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自己却英勇献身。从这位老支书身上,折射出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死而后已。
作为一篇小说,本课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尤其是环境描写富有感染力,全文以洪水为线索,不断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特点,将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化为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定格在读者心中。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写9个生字,理解“咆哮”“呻吟”等生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短句。
3.了解小说是虚构的故事。关注情节、环境,品味语言,感受老支书的高风亮节。
4.练习用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形成阅读小说的策略。
教学难点:抓住文中雨、洪水、木桥等环境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情节上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点”,感叹灾情可怕
1.上一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小说——《桥》,在曲折的情节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党员,一位伟大的父亲——(老汉),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学们,《桥》是一篇小小说,因为它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所以曾经被评为“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那么它的表达究竟有哪些特色,让我们走进课文,故事发生在这样一个黎明,(引读)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1)这段话有什么特别之处?(后两句很短)
短到只有两个字,一连用了两个句号,你看到了什么?
(2)你向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画面(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瓢泼一样,像直接从天空中倒下来一般。
此情此景,哪句话更合适?(第一句,用短促的句子更能表现当时情况的紧急)
的确,在紧急情况下,用上这样的短句,能更好地突出紧张的气氛,一起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微型小说,篇幅不长,开篇的短句很有特点,在指导学生联系情境朗读的基础上,感受雨水之大,且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爆发作了铺垫,渲染了故事紧张的气氛,把学生有效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中。】
板块二:细读入“境”,感知洪水“如魔”
1.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上。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作者用那么多笔墨写洪水,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洪水在上涨,灾情在加重,死亡在逼近。)
如果让你来形容此时的洪水,你觉得它像什么?洪水如魔如兽【板书:如魔】
是啊,它是多么疯狂,多么可怕,它张开血盆大口,似乎要把整个村庄毁灭,齐读——
(2)洪水如魔,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这一点?小组里交流交流。
①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洪水比作了野马,写出了洪水来的速度的快)
把的山洪比喻成受惊的野马,让你感受到什么?谁可以读好这个句子?
②作者除了运用比喻的写法,还用到了什么?
哪些动作具有拟人色彩?(跳舞、狞笑、放肆地舔)
拟人的写法使物体赋予了人的感情,而此时,你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什么?
(灾情越来越严重,洪水越来越可怕,死亡在向人们逼近)
(3)一连串描写洪水,描写环境的句子,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板书:烘托)
4.洪水的变化烘托出了灾情的严重,还有什么的变化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点?(桥的变化)
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示)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桥在,就有生的希望,桥断,意味着——
5.雨水、洪水、桥这些环境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一起来读好这些句子,体会作者环境描写的妙处。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赏析水和桥变化的句子,体会课文运用拟人,甚至略带夸张的描写,使物体富有了人的情感,更贴近作者和读者的内心世界,层层深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为情境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板块三:精读入“情”,感受老汉“如山”
1.洪水突如其来,死神步步逼近,村民惊慌失措!山洪突发,方显老汉本色。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老汉的高大形象,谁能找到?(出示:他像一座山。)
几个字?如果说洪水如魔,那么老汉就是(如山)
2.简简单单五个字,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课文至少暗示了五点理由,请你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抓住细节描写,在文中相关地方作好批注。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受到全村人的拥戴,可以说老汉的形象如山。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哪个字最能表现老汉的沉着冷静?
他想用眼神告诉人们什么?
如果你是群众,看到这样的眼神,你会——
这一个神态描写,就让我们感受到老汉的沉着冷静,他——镇定如山
(3)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三句话,三个短句,传递了哪三个信息?(桥很窄,只能一个人通过;千万不能挤,要有秩序才能更快逃出去;党员让群众先走!)这就是老汉的心声:生的希望都让给人民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党员,老汉说出去的话就是命令——
他令出如山◆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老汉威严如山,竟没有人再喊,大家很快依次排好了队。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哪个动作让你最感动?他揪出的是谁?
是儿子吗?此时此刻在老汉眼里,他揪出的是谁?
是党员,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老汉的眼里没有父亲和儿子,只有群众。这一揪,对村民意味着什么?对儿子又意味着什么?老汉揪得毅然决然,他执法如山,读好这句话!
这一“吼” 铁面无私,文中还写了老汉的一吼,谁能找到?(出示)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此时,我们感受到老汉父爱如山。
一个“推”字,让我们感受到老汉此时把生的希望让给儿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怎样深沉的父爱啊。老汉吼道——水已经爬上胸膛了,老汉心急如焚,再读——可是洪水无情——
3. 洪水吞没了一切,无法吞没的是什么?
4.相信,此刻,你一定能读好这句话:他像一座山。
5.同学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努力想在字里行间寻找这位老汉的名字,可是结果连一个姓也没找到,老汉是一个支部书记,更是一个父亲,是无数这样的将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老共产党员的代表,作者就是塑造了这样的一个典型。(板书:典型)
【设计意图:借助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遵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聚焦老汉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等细节描写,通过充分地、有层次地朗读,读出可触可感的具体情感和人物的精神,深入感知其如山般高大的形象。】
板块四:聚焦于“悬”,感悟小说“特色”
1.这是一篇小小说,又称“一分钟小说”,篇幅一般都很短,但在文章最后,作者却用了4个自然段来告诉我们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是不是太啰嗦?(出示四节)
2.为什么不在前面直接告诉我们老汉揪出的就是他自己的儿子?
3.当你读到最后才知道两人关系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设置悬念,让人出乎意料的结尾,这就是小说的结尾艺术。)(板书:悬念)
【设计意图:聚焦小说“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构效果,情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唤起了读者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学习作家高明的表述技巧,感悟小小说结尾悬念设置的妙处。】
板块五:延伸入“心”,升华文本“主旨”
1.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情节、环境对于人物形象描写的作用,还体会了作者表达上的一些特色。
洪水退后,人们要重新建一座桥,如果让你给这座桥起个有意义的名字,你会取什么呢?
2.五天以后,当人们来到桥边祭奠老汉和他儿子时,会想什么呢?请你选择一个角色写具体。(1)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2)具体地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交流,小结:在一篇文章中,心理活动是人物吐露心声,表现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也为表现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下一堂课,我们将进一步赏析《穷人》中精彩的心理活动描写。
【设计意图:小小说结尾简短却意味深长,如何让学生以文本故事的“小”感悟主题的“大”呢?“给桥起个有意义的名字环节”的设计直击文章主旨,从有声有形的形象渐次深入思考,而“书写心声”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从低层次的提取信息、整合判断到批判性思考、审辩式思维等高层次水平,在思考中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体现了阅读的价值。】
附板书设计:
12.桥
环境(烘托) 洪水 如魔
稳如泰山
令出如山
人物(典型) 老汉 如山 执法如山
父爱如山
群众靠山
……
情节(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