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效应,心灵的艺术
——读《做个好老师并不难》有感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读了李镇西主编的《做个好老师并不难》,被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的确,打开了孩子的心扉,那就能成为一名好教师。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让它在雨水和甘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开出绚烂的花朵——这就是爱的效应,心灵的艺术。
一、师爱效应,爱中成长。
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至少具备三种心。童心、爱心、责任心。”
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我会关心他们,体贴他们,耐心的辅导他们,使他们逐渐消除对学习的害怕心理,主动学习。对于学习跟不上全班的进度,常常不完成作业的孩子,我并没有严厉的责备他们,而是每天放学后帮他们辅导作业。慢慢地他们能及时完成作业了,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很多。这样的事例还很多。由于我事事关心学生,乐于和学生在一起,家长也放心了,孩子们也愿学了。我想,什么是爱,这就是爱。而且这是更有价值的爱,这是社会的嘱托,事业的期望,这种爱,正是我们教师责任心的源泉。
而作为班主任光有爱还不行,他还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在刚刚接触拼音时,我要求每位学生回家都要读熟一页拼音,第二天进校要进行抽读。对于读的熟练的学生我会在他的书上盖一个卡通的印章,学生很喜欢,所以每次回家都读得很认真。在接触汉字教学后,我鼓励学生要把字写得横平竖直,每一个汉字都要认认真真地写,并评选出小小书法家,把他写的字帖在教室后面的展示栏里。而那些写的不好的学生的字我会把它都擦掉要求他们重新书写。这样孩子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了,会认真对待写字了。 当然,这种引导既是积极的也是具体细致的。教师的功夫贵在循循善诱,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低年级的小朋友,上进心是特别强烈的,只要我们引导得当,他们就会沿着老师指引的方向去获取新知识,增长才干,不断进步!
二、巧施小计,动之以情。
在孩子们叽叽喳喳跟我打小报告的时候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听到小烨的名字:小烨和小高打架啦;小烨在厕所玩不回教室;小烨刚才吃饭的时候跑步被大姐姐抓到扣分了;小烨把老师的尺弄断了......诸如此类的话总是萦绕在我耳边。在孩子心中他是干坏事的“头号种子”,而小烨面对孩子们的指控,总是挤出招牌式的笑容,摸摸自己的脑袋结结巴巴地解释道“就是那个他先.......”总是有一大堆的理由来搪塞。
一天吃过午饭,我打开讲台下的抽屉,准备拿出里面的橡皮奖给班中一位表现特别好学生。刚打开抽屉就发现情况不对,明明放进去一排整齐的橡皮,一下子只可怜兮兮地剩了几块。没等我开口询问,只听一个清脆悦耳的童音在我耳边响起“老师,小烨偷了你抽屉里的橡皮。”我顿时火冒三丈,一把拽起坐在位置上的小烨,“你不得了了,老师的东西你也敢拿,什么时候拿的?拿了几块?把拿的橡皮放哪儿了?下次还敢不敢拿了?”一番“狂轰乱炸”后小烨委屈地低下头流出了眼泪。那忏悔、委屈、可怜巴巴的样子足以让我能原谅他的这次“顺手牵羊”。他也乖乖地把橡皮全都还给了我。 “
没过多久,那是一堂语文课。孩子们都拿出了田格本练写今天学的生字。唯独小烨的桌子上空空的,只是低头像在寻找什么。我欲走去帮他寻找,却发现他低头捣鼓着一个放糖果的铁盒子。被我抓了个现形,他只得恋恋不舍地交出铁盒。我打开铁盒,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形状各异、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橡皮。整整塞满了一盒。有些看上去是新的,有些看上去已经用了很久了。我立刻想到了什么,忙问“这些橡皮从哪儿来的?”孩子们的声音似潮水般一波随着一波涌来,“那块红色的是我的。”“绿色那块是我的”......这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橡皮爱好者,我们班的“橡皮收集家”啊!“赶紧把这些橡皮全都还给同学。别人的东西是不是你的啊?乱拿别人的东西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小烨又露出了他的招牌表情,仿佛不原谅他就是我的罪过。我心里盘算着,上一次就是被他的表面功夫所蒙蔽,这次再不能当愚昧的“农夫”了。
就在那节课课后,我趁小烨去上厕所的时候,把小烨自己最心爱的橡皮藏了起来。课上我看到他眉头紧锁、万分着急地低头在课桌里寻找橡皮。越找越急,小脸蛋憋得通红。终于还是忍不住说“老师,我的橡皮被人偷了,我没有橡皮擦写错的字了。”于是,我马上抓住了这个机会问“小烨,你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橡皮心情怎样?”“很着急,很生气”他脱口而出。“那些以前被你拿掉橡皮的小朋友当时的心情和你现在的心情一样。他们也会着急、生气。对不对?”他难过地低下了头。我递给他一块橡皮说“老师的橡皮借给你,等你改掉了拿其他小朋友橡皮的坏习惯,你自己的那块漂亮的橡皮一定会回到你的文具盒里!”第二天的晨会课,我教育孩子们别人的东西是人家的,不能乱拿,乱拿别人的东西是非常不文明的一种表现。并让小烨作为“受害者代表”说说被人偷拿了东西是怎样一种心情。
经过第二次的“橡皮风波”后,很少再听到孩子们说自己的橡皮不见了。我们班的“小小橡皮控”总算“改邪归正了。”
正如文中结尾所说:“作为老师,面对孩子的困惑,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他们,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这样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好的效果。”愿与大家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