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菘舟|谈诗意语文新境界
2024-09-10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县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4-09-10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讲座实录
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个话题,诗意让语文如此美丽。诗意是什么?也许在1000个语文老师的心目当中,就有一千种关于诗意的解读。那么在我的心目当中,诗意的语文是什么?语文的诗意又是什么呢?请看第一条。我以为诗意的语文首先在那不朽的文字当中,这就要求我们将自己的语文教学锁定在文本的美妙。锁定在不朽文字背后的那个秘密当中。第一、锁定文本的美妙
文本美妙是什么?文本秘妙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不朽的文字。也许这样的思想你也有,也许这样的情感也有,但是这样的文字你却无论如何写不下来。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不朽的文字,那是因为文字的背后有秘密。我们看。这是梁晓声先生的作品《慈母情深》当中的一段话。大家看看这段话。这里面就有巨大的文本的秘密所在。文字这样的文字本身就极富诗意,因为文字的背后有秘密,就是文字最大的美。“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一段文字,写他的母亲。秘妙在哪儿呢?我们会发现,第一,在这段文字当中,我的母亲连续出现,而且出现了三次之多,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一次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两次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连续出现了三次之多,是不是美妙?是秘密,因为按照常理,他不需要出现三次,他只要出现几次,一次就够。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是吗?一次就够了,他却连续出现三次,这是为什么?这是第一个秘密。第二个秘密你还会发现。按照日常的写法和说法,我的母亲不应该放在后面。我的母亲应该放在哪儿?应该放在前面,只要出现一次,而且应该前置趋势。文本当中的文字,我们可以把它改成“我的母亲被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是吗?这样写可以吗?可以,但是很显然味儿不一样了。什么味儿?第一,你能够非常明显发现,当文字变成我的母亲被举起来了的时候,语言的节奏加快了。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节奏非常之快。很显然这样的节奏不符合当时母亲在极其劳累和憔悴的情况下面转过身来的那个动作。于是由这一段文字当中,我们首先体会到的是一种慢节奏,就像电影上面出现的那种什么镜头慢镜头。没错,那是一个慢镜头。慢镜头的好处是让我们能够充分的感受到母亲的每一个动作,以及每一个动作的呈现过程。于是闭上眼睛我们将会看到什么呢?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很慢,节奏非常慢。第二。当我的母亲放在后面,我们又能够感受到作者的那种惊讶,那种不敢相信。如果我的母亲是在最前面的,就意味着他老早就知道那个就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她就知道那是我的母亲。然而背直起来了。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背?是一个佝偻着的美。是一个瘦骨嶙峋的美。于是你突然发现。那是我的母亲吗?那是我母亲的背吗?好像不是的。然而他的的确确就是我母亲的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于是你就会想想什么?我母亲的背不是这样的,他曾经是那样的健壮,那样的笔挺,他用他他的肩膀扛起了一家人的生活,这怎么会是我母亲的背呢?我简直不敢相信我母亲的背已经瘦成这个样子。你看这就是语言的味道。再看第二句。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他看到什么?他一定会看到我母亲的那张脸。尽管戴着口罩,但是眼睛、额头、皮肤他一样一样的可以看的清清楚楚。于是他看到的是母亲一张怎样的脸?那是一张憔悴的脸,一张枯黄的脸,一张布满了皱纹的脸。我的母亲,这是我的母亲吗?不对的呀。在我的记忆当中,我的母亲不是这样的。我的母亲拥有一张红润的脸,一张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活力的脸,那才是我母亲的脸。然而如今我的母亲的脸居然变成这样呀,我的母亲。第三处。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目光相遇的时候,儿子又一次惊讶了,母亲的眼睛布满了血丝,母亲的眼神是那样的浑浊不堪。这分明已经是一个憔悴的母亲,一个劳作的已经没有好好的精神去看他儿子的母亲。母亲吧,母亲,我的母亲,你怎么会这样憔悴?你怎么会这样瘦弱?读到这样的文字,我们自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老师们,这就是文本的诗意,不是外加的,外加的诗意,那叫刻意,那不叫诗意。诗意是自然而然的。诗意来自哪里?诗意来自文字本身。只要我们细细的去阅读,细细的去咀嚼和品味,我们就能够发现,其实每一个文本都是美的存在,每一个文本都有它的诗意。我们去开掘它,我们自然能够找到它,我们找到了这样的诗意,于是我们的语文课将因此而充满着魅力、充满着吸引力、充满着感染力、充满着震撼力。这就是我们要追寻的诗意的语感,这是第一。
第二、营造气场
诗意的濡染与教化老师如何把自己对文本解读当中体悟到的诗意,巧妙的智慧的传递和传染给你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面营造一个浓浓的的诗意的气场。我认为好的课,理想的课、诗意的课,一定是有气场的课。这个气场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这个气场我们就像对待空气那样,能够感受到他的存在。以纳兰性德写的《长相思》为例第三、抵达心灵,滋养学生的诗意生命。
如果说文本的失意是出发点,教师的诗意是关键,那么最后的落脚点显然不是文本,也不是教师,而是孩子。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打动学生的心灵,进而感染和滋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协同发展,那么诗意的语文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也才是真正有境界的语文。第四,超越风格、诗意基本色。
有我从来没有把诗意语文看作是一种风格,因为在我看来,唯美是一种诗意的语文,精致是一种诗意的语文,质朴是一种诗意的语文,亲切是一种诗意的语文,儒雅淡定是一种诗意的语文,激情澎湃是一种诗意的语文,温婉细腻是一种诗意的语文,幽默睿智是一种诗意的语文。第一,我们上最适合自己的语文课。
今天你们听我上课,千万不要学我,千万不要模仿我,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齐白石老先生对于他的爱徒新凤霞说的话,因为你是你我是我,因为王崧舟只有一个,你也只有一个。每一位老师都是天地之间最伟大的礼物和最精妙的创造。相信自己,你能行,上最适合自己的课。按美的规律上语文课。语文是功利的,需要有效果和效率。语文是科学的,需要遵循课程的逻辑、学生心理的逻辑和教师自身的逻辑。但是在我看来,语文更是审美的,语文课是美的,语文是美的,师生共同在语文上的一种生活也是美的。所以我希望我们的课既能是功利的,又能是科学的,更能是审美的,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去上我们的语文课。本色的语文课最富诗意。
就是你的个性,就是你的人格。所以我觉得一堂好课有三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人在客中,客在人中。第二重境界是人如其客,客如其人。第三重境界是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课的境界越高,课的痕迹就越淡,所以语文课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课。追求人课合一
也许这样的画境是一种非常高的追求。在人课合一当中,老师和学生都活在语文课的每一个当下,都享受语文课的每一个当下。于是你在成有了诗意语文的同时,诗意语文也成就了你失意的人生。这样的境界,我们虽不能至,但可以心向往之。正如潘新和先生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未来的语文教师要是都能充满诗意情怀,都能用自己的诗意感悟去唤醒孩子心灵中的诗人,未来的孩子如果都能拥有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我们正在创造这样一个未来,我们正在书写这样一个未来。因为我相信,没有诗意的课不值得一上,没有诗意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谢谢。收获
无论是薛老师还是王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的功力是非常深的。《长相思》非常值得一听。我们要学的是名师的思维方式、精益求精的学术探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