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性教学:赋能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实施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课堂教学为例
江苏江阴市北漍中心小学(214414) 丁雪莲
【摘 要】小学数学理解性教学基于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的充分理解,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导向,依据逆向设计理念精心组织教学,以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文章以“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为例,立足“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以终为始,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创设真实情境,关注学习迁移,运用多元评价手段规划单元教学评活动,让学生在理解性教学中逐渐形成核心素养。
【关键词】 理解性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真实情境;学习迁移;多元评价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是小学阶段立体图形教学的起始课,也是学习立体图形的种子课,知识点多,不易被学生理解与掌握,因此需要梳理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再以具体案例阐述具体实施的路径,以期形成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解性教学策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活动品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一、问题审视: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自然呈现
近年来学业评价愈加趋向于考察学生的理解力水平,而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却还停留在原有的评价标准上,以“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的教学为例,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1.浮光掠影——理解不透彻
学生对长、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及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比较熟练,但是遇到选材料拼搭长、正方体框架或制作盒子、观察平面展开图想立体图形、求一张纸的体积等实际问题时,学生则表现出无能为力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平时的教学重书本知识讲解、轻动手操作,重经验教学、轻评价导向教学,只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匆匆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学习不深刻,理解不透彻。
2.高深莫测——课堂低效能
学生对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规律很难掌握,表现出机械接受的状态,一段时间后就全部遗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割裂,教师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问题情境应在学生逐步掌握的基础上认真探究而得,而不是毫无准备地解决一道道高深莫测的问题,导致课堂活力不足,甚至是低效能状态。
3.走马观花——素养难培育
本单元有不少数学实践活动,有些教师虽然设计了很多实践活动,但这些活动思维含量低,学生只是听令而行、低阶思维下的被动操作,他们不明白操作的理由、方法,只是走马观花式地经历了一番“赶场操作”,导致体验不深刻,思考浅表化,这种泛化式的活动是无效的学习活动,极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显而易见,上述三种问题背离了课标的评价标准,“教学”与“评价”呈现出“两张皮”现象,“教、学、评不一致”严重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意蕴解读:“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理解性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崔允漷教授曾言:要让教学“回家”,必须基于课程标准,追求“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理解性教学,旨在通过真实、丰厚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
1. 教:情境真实性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逐渐倾向于情境性的真实问题解决,因为“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能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供真实的表现机会。本单元有关长、正方体的特征、平面展开图、表面积、体积等知识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要点获得,而是在单元整体视域下开展真实问题情境教学的整合,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究,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在亲身经历中深化学习体验,在知识联系中走向深度学习。在理解性教学中,情境真实性目的是以评促教,以学定教、寓评于学,能更好地促使教师教得丰厚而深远。
2. 学:应用迁移性
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围绕某个主题进行创造性的、有效的思维和行动,意味着学习的真正发生,而学会学习是深度学习视域下学生理解力提升的良好表现。当学生离开教师的引导,独立运用所知所学完成挑战性任务时,就是学习方法、思想应用迁移的过程,从而促进对数学的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平面展开图的想像、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后,宜让学生将所学应用迁移到解决正方体的实际问题中去,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发现两个问题看似相同其实又不同,在迁移的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生成新的知识、思想与方法,从而培育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
3. 评:评价多元性
教学评价事关课堂教学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导向。教师在设计每个问题情境前理应认真梳理评价维度,根据每个任务预期的不同结果表现设计对应的教学评价内容与方式,做到尊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全力探索有趣又有料的多元评价路径,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等综合评价方式丰富学生的体验经历,鼓励学生在自主、开放、创意的评价中展示个性、增强自信、汲取持续向上的生长力量,更好赋能生命的拔节,让学生的成长由表及里。
教、学、评三个维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三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改,以评提质。
三、实践滋养:“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理解性教学的实施路径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理解性教学情境真实性、应用迁移性、评价多元性的特征,教师理应精心做好教学规划与设计。下面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为例,具体阐述理解性教学赋能“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的有效路径。
1.以终为始,逆向规划教学评活动
学生核心培养的培育是逐步形成的,应以“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顺序进行规划,以终为始,逆向规划教学活动和评估任务。
如教学“长、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前,教师在详细了解与本课时内容相关的教学基础、后续延伸及单元目标后,首先要精准确定学习目标,其次是理清结果表现,再次是做好评估任务设计,以实实在在的表现性评估活动检验教和学的活动是否落到实处,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表1 “长、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评活动逆向规划表
学习目标 |
结果表现 |
评估任务 |
认识长、正方体,知道各部分名称及含义。 |
能借助整理知识脉络图,准确说出长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并解释。 |
课前观察实物,尝试用线条绘画,标注各部分名称,说出含义。 |
掌握长、正方体特征。 |
能对长、正方体棱的特征作出清晰的解释说明。 |
选择合适的小棒材料袋搭出长、正方体框架。 |
能对长、正方体面的特征作出清晰的解释说明。 |
选择合适的长、正方形面拼成长、正方体。 |
|
掌握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能用多元表征方式准确表示出长、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和区别。 |
知道长、正方体和面、棱之间的联系。 |
能应用长、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体会棱、面、体之间的联系,感受一维、二维、三维的变幻。 |
破坏长、正方体纸盒,思考:最少留下哪些面能还原。 |
破坏长、正方体框架,思考:最少留下哪几根能还原。 |
在逆向规划“长、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评活动时,教师要保持望远镜思维向外看,在教学中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总体框架,促进学生对表1中四个学习目标的层层落实;其次教师还要运用放大镜思维向内深挖帮助学生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及其之间的联系,促进他们学深悟透实现有效迁移。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课时学习目标,教师应通过观察学生在解决这6个评估任务中的真实表现来进行客观评估,从而根据学生真实的理解水平作出及时的教学调整和改进,有效提升学生对长、正方体特征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以评促学,巧妙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
余文森说过,情境是“汤”,知识是“盐”,“盐”只有溶于汤才好入口,知识只有融入情境才好理解和消化。可见学习情境的创设宜立足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核心本质。
如教学“长、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一课,学生需要经历从“立体——平面——立体”的空间观念建构过程,教师创设巧妙的真实性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形成空间观念。
表2 “长、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学习活动情境创设
学习目标 |
结果表现 |
情境创设 |
知道长、正方体的不同平面展开图。 |
小组合作找到长、正方体的不同平面展开图。 观察发现: 1.长、正方体相对的面不相邻,如果在同一行(排),相对的面隔一个面。 2.长、正方体每个面都有4个相邻面。 |
将长方体和正方体沿棱剪开(不能剪散),结果可能是怎样的平面展开图? 长、正方体相对的面有什么规律?相邻的呢? |
初步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
通过丰富的操作经验进行充分的全班交流,形成一般判断方法:可以先确定一个面为前面或下面,再找相对面、相邻面,辅以手势帮助想象与判断。 通过比较发现,得到规律:141型、132型、222型、33型的平面展开图可以折成正方体。 |
怎样判断一幅平面展开图是否能折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可以分为哪几类? |
在“长、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情境创设下,学习是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建构的。在解决“长、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是怎样的?”“怎样判断平面展开图能否折成长、正方体”这两个真实性问题时,学生充分运用长、正方体的特征去操作、想象、推理,甚至借助手势帮助思考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身“做”,发现真困惑,激发主动寻找方法的兴趣,进而学会运用所学进行解释、判断,促进了他们对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学”得更通透、更持久,很好地培育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以评促教,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非依靠碎片化、惰性知识的积累,而是追求活性知识的习得;也并非是冰冷的分数、孤立的知识掌握程度评价,而是为了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而多元化的评价能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活动。
表3 “长、正方体的体积”学习活动评价量表
评价内容 |
评价标准 |
评价主体 |
|||
自己评价 |
同桌评价 |
教师评价 |
家长评价 |
||
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体积”学习活动 |
组长、组员根据分工各自做好相应工作。 |
|
|
|
/ |
能独立用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正确计算和填表。 |
|
|
|
/ |
|
在小组交流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
|
|
|
/ |
|
全班交流“长方体体积推导”学习活动 |
围绕问题“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可以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思考回答。 |
|
|
|
/ |
独立“推导正方体体积”学习活动 |
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
|
|
|
/ |
“实际应用”学习活动 |
课堂上、生活中能认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完成度好、正确率高。 |
|
|
|
|
课后认真寻找家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盒子进行测量,并正确计算它们的体积。 |
|
|
|
|
|
评价方式:星级评定(最少1★,最高5★),并可适当用语言描述具体表现。 |
学生在“长、正方体的体积”学习活动中各个阶段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根据评价多元性的特征,教师通过制定具体、公平的评价标准,选择多样化的评价主体,对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中反映出的学习水平、过程性表现等作出全面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在探究与推导长、正方体体积的活动中有效提升小组协作能力,提高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培养他们良好的自省意识,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理解性教学,源于教师对教材个性化的理解,立足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单元整体教学,锚定学习目标,根据预期的学习结果表现,以逆向设计理念规划教学评活动、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不断深化感知、明晰数学本质,在新的挑战任务中积极探究、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对数学的深刻理解。
【参考文献】
[1]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吕林海.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0.
[3] 徐洁.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优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1.
[4] 吴正宪,陈凤伟,周卫红.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贲友林.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