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前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象征人类最高智慧的阿拉伯神谕:认识你自己。在很多时候,人其实最难做到的便是认识自己。“每日三省”,“反求诸己”对一些人来说,早已成为一种“境界”,在随波逐流的现代社会里“可遇而不可求之”。但人生也早晚会有一些时刻、人物、事情会触发你对“自我”的思考与审视。对我来说:2017年7月27日,无锡市第二届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启动仪式上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言便是触发我“审视自我之旅”的“又一拐点”。
一、审视自我,做永远的学习者。在无锡市第二届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启动仪式上,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严华银老师的报告《互联网+:优秀教师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时而“如一阵凉风”在夏日里吹动老师们的“思绪”,时而“如一声惊雷”在暗夜里唤醒沉睡的“自我”。在报告中,严老师强调教师要“关注时代特征,关注教育转型”;要不断“厚实学科的底子”,“修炼道德和人文素养”,“提升思维和理性高度”;更要树立“教师永远是学习者和学习研究者”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而他对于“翻转课堂”的思考,犀利如刀,使我猛然间意识到:互联网+教育时代,自己在很多地方已经“Out”了!要使自己不被淘汰,做真正的传道受业解惑者,那么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学习!唯有不断“海纳百川”,才能不断“源远流长”,唯有不断“吐故如新”,才能真正“与时俱进”!
二、审视自我,做思考的实践者。来自江阴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王丽华老师的“每一位学员必须修炼三气”的发言,点燃了我内心的火焰,激起我内在的冲动。马斯洛认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一种改进自己的冲动,一种更多地实现我们的潜力,一种朝向自我实现或人性充分发展的冲动”。当我们如此幸运地在培育站学习,和一群优秀的导师、学员结伴前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向“更美好的自己”去前进?王老师的“学习三结合”和“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去学习”,“带着学习后的感受去实践”,“带着实践中的体验再学习”,让“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观点,也给我们的前进提供了方法,使我深受启发。我想,我们每一位学员如能直面自我,改善自我,努力做“思考的实践者、实践的思考者”,定能在未来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更美好的自我”。
三、审视自我,做思辨的批判者。严华银主任和王丽华老师在讲话中都提到了教师要做“理性思辨的批判者”。或许正如王老师所说: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哲学的头脑,不断提高理性思辨的能力。要能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本质;要能由此及彼,洞察问题多面性。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凡事能多思考,多审视,在洞察中洞见,在神入中自知。我想,或许这样我们的思想就会得到进一步“孵化”,灵魂得到进一步“组建”,最终我们也能拥有那些“智慧的灵光”!
四、审视自我,做敞亮的教育者。做教育,需要情怀。无锡市新安中学金军华校长代表导师的发言中,讲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心系国家命运,献身乡村教育,一生用他的知识、情怀温润中华的乡村教育。他认为:做培育站导师,要有情怀,要有责任和担当,要不忘初心;在江阴培育站开班仪式上,我们的导师包静娟老师也曾谆谆教诲:培育站的研修之路……是一条“理论改装,科研下嫁”的探索之路,是一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自度度人之路……。正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想,在探索科研下嫁、专业成长、素养提升的同时,我们始终要同时修炼的是:蹲下身来,敞亮精神,德正身范,努力向严华银老师所说的“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的教师去靠近!哪怕我们永远不能企及,但永远在心向往之,行靠近之!
教师的事业是“迷恋人成长的事业”。我们常常迷恋学生的成长,或许,我们也应迷恋自己的成长。从技艺、到思想、到人格魅力。 (江阴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