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卷入,自主建构 ——观黄晓璐老师《角的度量》有感 (徐霞客实验小学 张岳松) 2018-01-15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17-09-26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情境卷入,自主建构

——观黄晓璐老师《角的度量》有感

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  张岳松

 

今天有幸到无锡荡口古镇参加了“江阴锡山两地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联合活动”,感叹于每一位上课老师对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听完后我的感受也颇多,下面就《角的度量》一课谈一些感受:

一、情境导入,创设任务

东亭实验小学的黄晓璐老师创设了“谁放的风筝高”这一情境,牢牢地吸引了学生,顺理成章的引出“角”这一概念,并抛出了本堂课的任务:哪个风筝飞的高?让学生明白量角是因为有需要,掌握这个技能能解决很多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层层突破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黄老师在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介绍量角器时,黄老师并非采用常规的给量角器让同学去观察,讨论。而是先利用已有工具三角板来量角,从而让学生了解量角器产生的必要性。介绍量角器时,黄老师又是从1°角开始,让学生明白量角器的产生过程。同时通过让学生找量角器上的刻度突破了内圈刻度与外圈刻度这一难点。有了前面的铺垫,量角的方法孩子自然不成问题了,在量角练习时,黄老师设计由浅入深,通过变化多个方向,角度与边的关系等方法突破了难点。

三、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黄老师课始的“谁放的风筝高”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学生一定的问题和悬念,而在学完本课内容之后再回顾比角的正确方法,首位相呼应,不仅显得结构完整,更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今天所学知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