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少年的你远离校园欺凌
——防欺凌班会设计
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学校 吴丹蕾
【教学目标】
1.识别校园欺凌行为,认识欺凌行为带来的危害,了解欺凌行为的法律后果。
2.正确判断欺凌行为,掌握预防欺凌的方法,能够保护自己免受欺凌伤害,不参与校园欺凌。
3.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学会多角度看待人和事;相信每个人有力量为世界带来改变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
1.识别校园欺凌行为,认识欺凌行为带来的危害,了解欺凌行为的法律后果。
2.正确判断欺凌行为,掌握预防欺凌的方法,能够保护自己免受欺凌伤害,不参与校园欺凌。
3.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学会多角度看待人和事;相信每个人有力量为世界带来改变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游戏热身
1.在这节课正式上课之前,想跟大家来一个互动的小游戏,用我们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表达下列关键词。(鼓励、轻蔑、嫌弃、满意)
2.学生活动。
3.看到了刚刚几位同学的表现,哪些表现是能让你心情愉悦的?哪些又会让你心里有些不舒服呢?
4.表情、动作、语言都能表达你的想法,别人看了听了,一下子就明白了。所以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别人造成一定的影响。
5.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也会让我们感受到不舒服呢?那这些行为是不是就是一种校园欺凌呢?今天,老师就想跟大家聊一聊校园欺凌,希望上完这节课后能让少年的你远离校园欺凌。(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暖身活动,一方面在小组内活跃气氛,增进团体成员之间的了解;另一方面,引入主题,为接下来的环节作铺垫。)
二、原来这就是欺凌
1.首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短片。从短片中你看到了哪些校园欺凌的现象?(播放短片)
2.学生交流。
3.你们刚刚说的都是校园欺凌的不同表现。
出示定义。
校园欺凌: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受到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事件。
从这段文字中,你关注到了哪些关键信息?
预设:(1)蓄意或恶意(动机不纯)
(2)肢体、语言、网络等手段(手段恶劣)
(3)身体伤害、财产损失、精神损害等(后果严重)
4.那大家判断以下行为是否属于校园欺凌。
例1:小明总是打小晨。
例2:小明不小心在体育课上撞倒小晨。
例3:小明总是骂小晨“白痴”“笨蛋”。
例4:小明经常在“吐槽墙”上说小晨的坏话。
例5:小明看见小晨有漂亮的文具,总是把它们毁坏。
例6:小明总是让小晨帮他打午餐,并说不帮他就要打他。
例7:小晨因为身体原因无法遵守课堂纪律,班内同学都认为他是祸害,不和他一起玩。
5.小结:这就是校园欺凌的五种主要行为表现——打、骂、传、毁、吓。
6.那么在你之前的校园经历过程中,你有没有遭遇或者有没有看到过一些欺凌的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定义,认识校园欺凌的五种行为表现,并能正确辨别校园欺凌。)
三、欺凌伤害大
1.接下来我们来看一起典型的校园语言欺凌,这个片段是来自电影《少年的你》。
请大家边看边注意观察视频里哪一个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交流。(板书:欺凌者、被欺凌者)
3.老师发现除了主角和事件的始作俑者,影片中的一些一闪而过的角色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这些人我们可以把他统称为——旁观者。(板书)
那么旁观者在欺凌过程中有没有对陈念起到什么帮助呢?所以这就导致了我们欺凌事件的发酵。如果你是其中一个旁观者,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又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大家和同桌讨论讨论。
追问:你的这种行为会给欺凌者带来什么影响?给被欺凌者呢?所以你觉得应该要怎么样?
4.在这整个事件中,大家发现看似不起眼的旁观者有没有起到作用?
5.这样的行为不仅会让被欺凌者当时很无助很绝望,对被欺凌者后来的生活也会有一系列影响。(出示资料)
根据数据显示,每年在65000名儿童中,至少会有一个10~14岁的孩子因校园霸凌而自杀。
2022年中国校园欺凌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2000人因校园欺凌伤亡。
研究表示,霸凌受害者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是普通学生的4.8倍,自杀的可能性比起普通学生更是18.5倍。
小结:对于被欺凌者而言,本该快乐阳光的校园生活成为了他们的噩梦。
6.被欺凌者的悲惨结果令人同情,那欺凌者呢?(出示案例)
南京的未成年学生王某、张某曾和同学冯某因琐事发生过矛盾。几天后,王某、张某等4人在校园内强行向冯某索要1500元,但因冯某说要报警作罢。不久后,王某纠集多人强迫冯某鞠躬道歉,并将其殴打至昏迷造成多处受伤,还拿走其手机和现金。法院审理认为,不能因为被告是未成年人而一味从宽,否则无法真正体现刑法的惩罚性,最终,法院判决王某、张某有期徒刑6个月,对其他4人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的处罚。
小结:对于欺凌者而言容易使其形成恃强凌弱的暴力意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他们最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可能会付出前途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7.校园欺凌无论是对被欺凌者还是欺凌者都是有着极大的危害的。
(设计意图:了解各个角色的感受,多个角度认识欺凌事件,认识到欺凌危害大,激发他们改变的意愿。)
四、遇到欺凌怎么办
(一)重构电影片段(转变)
1.既然伤害这么严重,那我们该怎样来面对呢?我想问一下各位,在这次欺凌事件中,你最想要改变的角色是谁?为什么?
2.交流。
(二)重构电影片段(结局)
1.大家刚刚提到了很多,我们就按照同学们的建议来改变一下这些角色,看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有请我们的几位同学带来表演。
2.你们发现有哪些转变?
3.采访表演者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改变来实现心中理想的故事结局;让学生认识到每个角色行为的重要影响,产生改变自身行为的动机。)
五、改变从自己开始
1.刚才我问大家你最想改变的人是谁?大家提了很多,提到了欺凌者,提到了被欺凌者,也提到了旁观者。
但是我想问一下大家,实际上我们最能够改变的人是谁?(自己)改变自己成为怎样的人?
预设:(1)成为不去欺凌别人的人。(板书:拒绝参与)
(2)成为不像影片中的陈念一样默默承受的被欺凌者,而是要勇于抵制欺凌。(板书:勇于抵制)
(3)成为敢于发声的旁观者,不在旁边火上浇油、冷眼旁观、置身事外。(板书:敢于发声)
2.我们不去期待别人改变,但是我们自己的改变是可以做到的。在未来校园生活中你们也许还会遭遇或者看到一些欺凌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或许你扮演欺凌者,或许扮演被欺凌者,或许扮演旁观者,但是我希望大家记住今天,这就是你改变的开始,让我们的改变从自己开始,让少年的我们远离校园欺凌。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认识到在改变自身行为后对欺凌事件的影响,强化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让少年的你远离校园欺凌
欺凌者 拒绝参与
被欺凌者 勇于抵制
旁观者 敢于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