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中职生因为学习压力而产生心理疾病,自伤行为即其中一种。青少年自伤行为危险性极大,它不仅给青少年的身体带来伤害,还直接影响家庭氛围,甚至给周围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我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做好基本的心理测评,制定详细、递进的矫正计划,按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矫正训练。
关键词:自伤 逃避 认知行为疗法
一、个案问题介绍
小曹(化名)为2017级学生,在高中新生军训期间为逃避军训拿圆规针尖划伤手臂,企图用伤逃避军训。在了解该生基本情况时发现,该生情绪低落,不能积极面对问题,抗挫能力差。初中曾多次发生类似事件:为逃避作业而威胁老师家长跳楼、碰瓷校门口的汽车讹诈零花钱等,中职阶段也再次发生因上课玩手机被任课老师发现突然用头撞墙的事件。之前每次发生自伤事件家长通常都只会事后处理,从未提前开展预防措施。
面对小曹的这些自伤行为,家长会直接将小曹接回家中开展家庭教育,后来经学校介绍到医院精神科进行治疗后,情况才有所改观。但随着中考的临近,小曹情绪逐渐反复暴躁,药物也无法完全抑制其低落、躁狂的情绪。
这次到医院治疗后医生建议小曹继续服药,医院的诊断和治疗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曹的病症。事后处理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伤行为带来的伤害,却未能了解自伤行为的功能,此类自伤事件只会反复出现,始终治标不治本。
二、矫正方案
通过与家长、医生、及小曹个人多方讨论和协商,确定目前的被动治疗无法有效帮助小曹,鉴于在军训事件处理中小曹对行为认知疗法的接受度非常高,我和家长一致同意在医生的帮助下通过行为认知疗法来减少小曹的自伤行为。
(一)评估的过程
高一新生开学初每位学生都做过新生心理测试,每个量表小曹得分都表现正常,询问中发现小曹能明确知道如何规避所谓的错误答案,选择正常答案。通过和原来初中班主任和家长的调查,结合重新测验的结果,得出小曹的自伤行为动机主要为:懒惰、逃避责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逼迫他人。
通过事件调查,得出小曹自伤行为发生的背景因素分别为以下几种:
生理:小曹喜欢懒洋洋地,舒适的地方最好,没有任何压力的地方最好,一旦有压力就容易皱眉抵触狂躁。
情绪:平时都能控制好情绪,一旦遇到烦心事或压力足够大,就容易烦躁,能辨别情绪好坏,但抗挫能力差,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情绪波动大。
能力:脑子转得活络,却不用在正途上,遇到学习、生活压力就退缩,逃避成为第一选择,家长曾言其自理能力差,周末躺床上一天吃喝在床上,懒,几乎成了他的代名词。
学习环境:小曹学习能力并不差,只是学习动力不足,做事没有积极性,学校活动基本不参加,除非班主任亲自点名帮助着才勉强能上。
家庭环境:家长对小曹初中行为深恶痛绝,因为工作繁忙已不愿多花时间在其身上,已经放弃对他说教,放任自由多余管教。
导致小曹情绪低落,遇事烦躁、逃避的前提事件基本上都与压力有关,其中学习压力为主,与父母交流相处的压力,来自同学不友好相处的压力,等等。
(二)功能评估结论
通过询问同学、访谈小曹身边常接触的人,以及小曹在中职阶段的表现,我们认为小曹的狂躁情绪及自伤行为主要出现的功能为逃避对他来说压力过大的事件及得不到的需求。
(三)行为认知疗法的矫正计划
1.日常事件再认知策略
(1)改变认知“定势:制定新认知表
根据小曹平时表现,介绍ABC理论,指出其受困扰的原因不是因为身边环境的影响,而是因为自身信念导致,自己该为此负责。帮助其摘取相关事件和诱导因素,根据编制“诱发性事件”-“问题症状”-“信念之困难原因”-“困难星级程度”-”情绪或行为后果“表格,对逃避事件进行正确认知,从坦诚认知情况开始,帮助其认清自身信念合理之处,促成认知的改变。
(2)建立新的同辈群体
为帮助小曹成功完成学业,老师、家长以及同学都积极帮助小曹。小曹不愿接受新的挑战,不是因为其能力不够,更多的动力不足,所以人为增加其身边同伴的数量,号召同伴与其一起参加活动,增加同辈群体的影响力,调动参与实践的内驱力,尽力消除懒惰的逃避行为。
(3)制定新的达成目标
因为对压力的排斥,导致小曹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通过随时随地对小曹进行不合理信念的纠正,让其随时准备接受难度等级较低的任务-如参加常规劳动教室拖地、由组长负责盯着准时上交功课等。当发生上课打瞌睡的情况时,也不再一昧地责怪,而是采用要求“再坚持1分钟”到“再坚持10分钟”这种逐步递进的要求慢慢增强其客服困难的信心。
(4)预见困难提前克服焦虑障碍
对于小曹遇事先躲的惯例、防止出现自伤的后果,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预见其是否会遇到压力事件,今早避开压力事件,或帮助小曹正确认知该事件,并改变事件困难程度的信念,做好情绪疏导工作,客服心理障碍,便于小曹顺利完成任务。
2.矫正策略
针对小曹功能性评估结果,对其开展日常矫正。根据梅肯保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通过小曹重新认知“定势”,获得新的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
3.后期训练策略
在军训事件顺利解决后,小曹曾因上课睡觉问题再次出现躁狂情绪。藉由此次事件,对小曹开展了长期的学习行为认知矫正。
(1)重新归因法
小曹曾因过度自卑而一直自暴自弃,衣衫不整,容面不洁,做事敷衍,充满内疚感。比如家里父母的关系不和,他就归结到自己身上,通过他和小曹父母的深入交流,我帮助小曹重新认识到他父母关系及家庭氛围沉重的原因,与小曹父母一起为这件压力源事件分配责任,减轻小曹对父母关系恶劣承担的责任,不让小曹把他父母关系不和的责任归于自己身上,进而自责,感到内疚和心情躁狂。
(2)积极提问法
当小曹遇到困难需要求助时,我都积极回应。我鼓励他积极提问,促进他主动思维,防止其停留在自暴自弃的境地。肯定他的努力,强调他的积极行为,看重他的改变,让他原先否定的问题慢慢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肯定的回答,从否定自我中解脱出来。
(3)行为纠正
在矫正过程的前期,小曹配合度极高,在做家庭作业表格的时候特别积极,但临到表格中的事件发生需要面对时,又临阵退缩耍赖,无法将认知与行为有效结合实践衔接起来。在我的坚持不妥协下,小曹只能尝试面对事件,努力克服困难,我将事件分解成多个难易不同的动作,如作业,将不同科目组偶也进行划分,语文、英语抄写累作业难度最低,语文作文难度高,英语作文难度更高。那就从抄写的作业开始,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完成。
三、实施效果及总结
质疑式疗法、夸张式疗法、厌恶性干预疗法都曾被用于自伤行为的矫正,单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专家都认为好的干预治疗方法应该没有或很少对个体造成伤害或侵犯,所以采用行为认识疗法与合理情绪治疗相结合手段,是现下比较常用的方法。通过这三年的尝试干预,小曹顺利拿到了中职高中毕业证书,并在学校期间顺利完成学业考试和技能考试,虽然不能根除其自伤行为,但在毕业前一年,小曹的思想明显乐观很多,对待学业也不带退缩,没有发生自伤事件,遇事也会主动寻求帮助。
关于自伤行为的疗法国内外有很多研究,但究于自伤行为个体上的差异性,对个别个体有效的干预和矫正方法不能一概而论适用于其他个体。再者,自伤行为引发的诱因有很多,也不能说那种治疗方法是万能的。因此,目前国内外研究统一认为治疗自伤行为的方法尚无规律可循,各个研究都偏向于个案分析。
参考文献:
[1]认知行为心理咨询实务[M].重庆大学出版社,彼得·特洛威尔,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