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视文化滋养学生心灵
——浅谈初中班级文化建设
敔山湾实验学校 周莉萍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很容易因为学生的个性、个案,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个别现象或者个别的学生身上。个体的独特性确实需要我们班主任因材施教,投入关注,但是如果用个别取代对整个班集体的关注和投入,从而左右或者影响整个班级的发展的做法,是不可取也是不明智的。有人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班主任应加强班级集体文化的研究,强化集体文化功能,通过集体文化建设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影视文化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初中生的生活,日益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影视文化能给人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能够培养人的良好道德情感,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能够起到辅助和强化的作用。笔者从影视文化中得到启发,期望借此走近学生,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打造一个与时俱进、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班级。
一、用细节唤醒心灵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教授者,更应该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影视作品,不仅具有审美、娱乐价值,同时它可以作为一种思想内容的载体。它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因此,影视作品可以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媒介。
1、还原情节,让语言细节在情节中引领价值观
《哈利·波特》系列,是初中生津津乐道的一部作品,里边大难不死的男孩哈利·波特身上的勇气、智慧给人震撼,哈利·波特与他的朋友们罗恩、赫敏等一起直面遭遇的各种挑战也让我们始终难以忘怀。还有那个和蔼、可敬的老头儿邓布利多,也总让人泛起阵阵温暖。里边有一个情节,哈利·波特一直因为自己和伏地魔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联系而苦恼。
邓布利多:为什么分院帽会把你分到格兰芬多?
哈利:那是因为我的要求。
邓布利多:这就对了。这就是你跟伏地魔不同的地方。
让我们成为哪种人的并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于是,笔者在班级还原了伏地魔的成长经历,让学生讨论“正义与邪恶”。伏地魔的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太多的变故和伤害。他的父亲老汤姆里德尔是在迷情剂的作用下爱上了他的母亲,生下了他。当药效失效后,他父亲就立刻抛弃了母子俩。伏地魔的母亲也不爱他,一出生就将他扔在了孤儿院的门口。因此他从小不懂得爱,为了实现所谓的理想,用一种极端的方式不择手段。而哈利,在母亲莉莉宁可放弃自己生命也要保护着他,他的周围有一群爱他的朋友,罗恩、赫敏、斯内普、海格……所以,尽管哈利在童年时,在寄养的姨妈家遭受了冷漠对待,但他心中仍然充满正义、勇气和爱。笔者趁机告诉学生,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好人和坏人,伏地魔和哈利其实就像人内心中都有光明和阴暗的两面一样,重要的是我们选择哪一面。只要心中存有善念,能够感到到爱,并用善良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世界也会对你温柔以待。正义和邪恶,其实就在一念之中。
“让我们成为哪种人的并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让这句话通过影视作品的情节根植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不管是学习还生活,学会选择是成长的必备素养。
2、定格画面,让感人画面勾起对生活的感动
《银河补习班》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是箭靶子。如果箭靶子是什么都不知道,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呢?反复蒸过的馒头会比新蒸的馒头好吃吗?”影片中马飞的逆袭背后最大的推手是他的父亲马皓文。笔者重点给学生讲述一个画面,马飞被洪水困在水下,父亲对着滚滚的洪水,拿过喇叭对着官兵说,再让我说最后一句话:儿子,看看你的身边有没有可以用的东西。声嘶力竭的声音在这个暴雨、洪水肆虐的夜晚回荡。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应该均匀地散步在每一分、每一秒。学习不仅是为了知识,必须运用头脑,知道人活着为了什么……
笔者选取画面,是为了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状态,是日复一日地漫无目的地射箭,还是能够站在更广阔的的天地里认清自己的梦想,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踏实地走好现在的每一步,利用好现在的每一秒。同时,更是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让学生感悟到也许父母不能够给予更多的物质资源,可是每一个父母都是在第一次做父母的尝试中竭尽所能地给予孩子一切。笔者通过定格画面,让学生从电影的感动中回忆自己生活中的感动,让学生跳出眼前的小矛盾,放眼大格局的爱,从而逐渐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自主的人生。
画面定格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积极的情绪鼓动机制,只有把学生的激情鼓动起来,才能把它变成一种长期的精神动力。
二、用沟通架构桥梁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现在的初中生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用迷惑性地行为隐藏自己不太成熟的想法。因此,作为班主任,与学生建立信任并保持有效沟通,就显得格外重要。
1、建立信任,让沟通成为精神成长的重要桥梁。
信任是对话的先决条件。建立信任的前提是改变认知。长久以来,教师和学生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难以消除的隔阂。学生如果长期处在“动物园教育学”(以奖励作诱因,以惩罚作威胁来“训练”学生)的桎梏中时,就会对教师产生戒备甚至是抵触的心理。教师长篇大论地说教,反而会招致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期的专制教学,让学生对教师失去信任。影视作品能通过相关情节,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情感体验,能把传统的说教认知内化,通过具体的情境深入到情感世界,从而改变认知,改变行为。
《心灵捕手》是一部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建立信任的绝好作品。主人公威尔是一个有着惊人的数学天赋的问题少年,他桀骜不驯,攻击性强。尚恩,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当尚恩和威尔一次次慢慢建立信任关系后,威尔终于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开始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开始建立各种连接,构建自己的生活。最好的治疗从来不是那些所谓的道理或者技术,而是真诚地心与心的沟通。
笔者通过影片,让学生明白,只有建立信任,真诚的沟通,才能真正地走出困惑。让学生能够通过主人公威尔的经历,改变对老师种种不信任的想法,从而慢慢尝试沟通,尝试让自己的思想通过沟通显露出来,进而能够让家长或者教师介入,走入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行有效的思想引领和行为指导。
2、改变方式,让沟通成为互惠共赢的必要技能
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心有灵犀,唯有沟通才能化解矛盾。沟通的方式也可以有很多种,不仅是通过言语,也可以通过某种行为表达进行沟通。
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讲述一个少年和一只老虎在海上漂流,人和虎从开始的对峙、不信任到最后的互助、达成默契的故事。老虎先后吃掉了幸存下来的猩猩、斑马和豺狗,少年派将成为老虎饱腹的下一个目标。为了生存,少年派开始自制鱼竿钓鱼,开始用钓来的鱼喂饱老虎,开始学着跟老虎划分领地。在航行途中,他们遇到了巨大的海浪、飞鱼群、鲸鱼,甚至还碰到了一个可以腐蚀任何事物的岛屿。少年派曾有过可以杀掉老虎的机会,但他没有,凶残的老虎,是他活下的基石,也是困境时期的唯一陪伴。老虎,看似不能沟通,却可以使用科学的方法和平共处。
教师引导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像老虎那样无法用言语沟通的对象。用恰当的方式,和我们不愿意交流的人和平相处、同舟共济,是一种更高妙的沟通方式。少年派用喂养猛虎的方式,让自己和老虎共存。在生活中,当你面对唠叨的父母、不理解你的同学,误会你的老师,甚至是喜怒不定或烦恼纠结的自己,你将以怎样的沟通方式让自己和他人和平共处?人和动物无法用语言交流,有时人和人沟通也未必一定通过言语,有时可以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一张纸条,甚至可以是一个微笑……学会沟通,尝试多种方式的沟通技能,才能够在自己人生的星辰大海上完成一次奇幻的漂流。
三、用反思促进成长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过:“行成于思,毁于随”,大教育家孔子也主张“三思而后行”。反思有助于一个人对之前行为进行修正、优化、改变行为,从而使之走向更好的结果。反思的前提是认识到不足。通过影片,有助于学生反观自身行为,促进反思,进而促进成长。学生日复一日地学习很容易陷入机械运动,没有热情、没有目的,麻木而失去动力。如何使学生特别是常常感到挫败感的学生依然拥有努力的动力和学习的热情,需要教师去点燃火把,照亮他们的反思之路。《绝杀慕尼黑》和《波西米亚狂想曲》就是两部很好的帮助学生形成反思行为的助推器。
1、最后的3秒是坚持更是信念
《绝杀慕尼黑》是一部关于最后3秒创造奇迹的故事。3秒能做什么,可能就是普通人眨一眨眼的功夫。而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的全胜记录的美国队。过了45年后,在2017年,这个传奇故事被俄罗斯拍成电影搬上了大银幕。影片中教练坚定的眼神和沉着冷静的气度都在诠释什么是坚持。“用尽全力是最后一张底牌,我打给我的热爱”。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热爱更燃?笔者让学生问一问自己,愿意放弃最后3秒可能创造的希望吗?如果不愿意,那就反思自我逃避或自甘堕落的行为,继续热爱,继续坚持。
2、认识错误是改正错误的前提
《波西米亚狂想曲》,讲述的是皇后乐队主唱弗莱迪喷薄的灵感背后,是酗酒成瘾的恶习以及无法安放的孤独。弗莱迪的父亲告诉儿子要善言、善行、善思。就是一个人应该拥有崇高的思想、美好的语言和有意义的作为,这才是一个人该去渴望的东西。在父亲、队友、爱人玛丽的提醒下,弗莱迪告别糜烂的生活,重新回归舞台,为自己的内心而战,参加了在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拯救生命”大型摇滚乐演唱会。如果说《绝杀慕尼黑》给我们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篮球赛,那么《波西米亚狂想曲》是用最后20分钟在温布利大球场十万人为之欢呼的演唱会上,弥补曾经的过错,救赎了自己的心灵。
笔者发现,现在很多学生面对错误,不敢承认,企图隐藏或者逃避。通过电影,可以更正学生们的观念,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有过则改,起起伏伏、跌跌撞撞的人生才更精彩,更值得一过。只有通过反思,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是让自己更优秀的重要路径,也是让自己走出迷茫的唯一路径。
影视作品可以最大限度地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唤起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深层反思。反思需要勇气,反思更需要教师提供触发器。笔者利用影视作品带给学生的冲击,触动学生的反思,帮助学生走出迷途,迎来发生奇迹的可能。
红薯,从地里挖出来,得在地窖里放一段时间才甜,才软,才意味着彻底的成熟。对学生的教育,如何创造“地窖”环境,让学生在里边变甜变软,获得精神成长,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提出了道德修炼的六重境界,最高境界就是“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当一个学生的行为不是取决于恐惧、取悦他人或是规则,而是已经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时,他就是一个非常强大、完全能够自制、有自己心灵追求的人了。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营造一种班级文化,让文化去熏陶、影响学生的心灵。用影视文化滋养学生心灵,笔者通过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从作品的细微处感受到一点成长的力量,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对集体的影响,感觉到集体对自己的影响,形成一种班级文化,那么集体自主教育管理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迟毓凯.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郑英.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李卉.试论影视文化教育对青少年德育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J].教师通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