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探析 2022-04-11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探析

——以小学科学为例

●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高级教师  冯毅

【摘要】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准确把握此项工程建构的逻辑起点至关重要。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要以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小小劳动者”为逻辑起点,不忘作为劳动主体的儿童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把握小学生参与的劳动的特点,精准发力明确学科在劳动教育上的培育功能,彰显学科特点。

【关键词】

科学教育学科渗透  劳动教育  逻辑起点  学科中的劳动教育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全面强调和部署新时代劳动教育,意义重大,指导明确。从课程和教学的视角来看,加强劳动教育除必须开发专设性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也要从自身学科特点出发,有机渗透和融人劳动教育的内容。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数学、科学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1],这为学科如何渗透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但学科教师必须明确的是,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必须建立在结构化思考和系统化设计的基础上,否则就只能拿出一些简单化、碎片化的操作内容和方法,很容易流干形式,不但影响学科教学既定目标的完成,而且达不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诉求。笔者认为。确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有的逻辑起点至关重要。一系列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的务实举措当以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小小劳动者”为逻辑起点。这就要求我们对儿童的特点。劳动的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准确的研判。首先不能忘记作为劳动主体的儿童的特点。要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把握小学生参与的劳动的特点,精准发力。最后要明确学科在劳动教育上的培育功能,彰显学科特点。

 

一、基于作为劳动主体的儿童的特点

当前,一些小学生中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作为每天都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一线教师,我们对此有切身感受。作为劳动主体的儿童既缺少劳动的意识,又缺少劳动的能力,更缺乏劳动的体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务必要“看到”儿童的特点。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为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就能促进其向好的方而转变。看到儿童的特点,还意味着要落实一个“小”字,有的放矢,培养小小的劳动者。在这方面,学科应有学科的方式,不同学科的教师也有各自的优势。应当充分发挥。

(一)唤醒劳动意识:我想去做

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劳动,是因为压根儿没有想过劳动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他们的“每日事件清单”中,就没有“劳动"这一项。有的学生把参加劳动当玩耍,一开始挺起劲,但是兴趣一过,或者有更好玩的事情时,他们对手上的劳动就没有兴趣了。这时候如果强行把他们拉回到劳动中来,他们就会出现抵触情绪。上述现象表明,学生缺乏劳动的意识,甚至可以说没有建立关干劳动的概念认知。意识的增强不是靠简单的说教,而要让学生在劳动情境的濡染中。在劳动的实践体验中唤醒“我很需要劳动”的主体意识。以小学科学为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利用科学史里的小故事,让学生齐到劳动对人的生存发展,对人奥文明的传承接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的过程中有很多创造发明,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些东西到现在还在发挥重要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学生就能够感受到劳动真的很重要,同时增强民族自信,体会到劳动的崇高、伟大与美丽之处。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必要性。例如研究土壤的课上完了,课桌上一片狼籍,收拾桌子和打扫实验室这些“脏活累活”决不能让学生错过,因为这不仅是在劳动,也是增加学生与土壤亲密接触的机会。教室打扫干净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新的发现和新的问题随之产生。这样的经历,有利干学生更新对劳动的认识。珍惜劳动的机会,愿意參加劳动。

(二)提高劳动本领:我能做好

有的学生不愿参加劳动,不是因为没有意愿,而是缺乏能力。对不会不擅长的事情,很多学生都选择回避,因为不会做会导致失败,错误,会招致批评,让他们产生挫败感。科学学科注重引导学生研究身边的问强调科学探究、动手动胸、积极体验,这些方面能力的提高构成了学生参与劳动的必备能力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动手能力强并不等于劳动能力强,有很多擅长动手的学生劳动能力却很弱。在心理学上,能力和智力不同,智力主要解决知道不知道的问题,而能力是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2]能说出“劳动很重要”还不够,还不是能力。且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不能靠灌输,而要靠在情境中有目的地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认识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将教学与劳动实我建立更多的联系,开发出更多真实的劳动场景,让学生亲历劳动,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在劳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帮助学生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劳动能力。这是科学教学对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贡献。

(三)强化劳动体验:我愿坚持

有些学生不愿意在劳动上投入时间和精力,是由于缺乏劳动所带来的成功体验和满足感。很多时候成人觉得孩子在一些劳动项目上做不好。与其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做。久而久之,就强化了学生“做不好”的负面体验,他们也就不愿意去做了。殊不知,儿童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得到及时的鼓励,这种鼓励不仅来自他人的表扬,还来自劳动过程中的成就感对自己的激励。换句话说,儿童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需要获得正向的体验,而且体验越多越好。体验的累积有助于学生建立对劳动的积极情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劳动的环境。杜威强调,环境包括促成或阻碍、刺激或抑制生物的特有的话动的各种条件。[3]例如,科学教材中有很多种植和养殖的活动,涉及很多劳动的成分。教师要养于对这些活动进行设计和组织,不是强制学生去劳动,而是说在这种被设计的环境中,劳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必须的,这就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在劳动上做得越好,对知识的领悟就越好,学习的效果就越好。时间长了,他们就能够对自己的能力有所确认,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有所确证,慢慢地爱上劳动。

二、基于劳动教育之劳动的特点

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必须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在国家层面加强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设计框架中,劳动并不是一个泛化的概念。有学者指出,劳动教育之劳动是指体力劳动[4],这是有指导性的。事实上,当前儿童最缺乏的正是体力劳动。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最需加强的不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而是学生身边的、体力的、简单的劳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正是植根于令天作为小小劳动者的学习、体验和积累的基础上的。

(一)立足身边的劳动:脚踏实地

所谓身边的劳动,是指发生在学生身体的近旁,周边的劳动,例如旺级、校园的日常劳动,家里的劳动,社区的各种服务性劳动等。身边的劳动是离学生最近的,最接近“自己”的,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对身边的劳动,身边劳动者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价值选择,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小学科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和研究身边常见现象中的科学问题,答疑解惑,而这些现象有很多都是与劳动有关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物学生的视线拉回到身边的劳动上,引导学生参加班级。家庭、小区的劳动,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的劳动实践,研究这些劳动出的学问,增强对这些劳动本身的体认。教师还可以请身边的劳动模范、劳动达人现身说法,讲述劳动中的科学知识,技能技巧展现绝活儿,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劳动真的有很多学问,真的不简单,对劳动成果心怀感恩。对劳动实践心存向往。

(二)立足体力的劳动:身体力行

体力的劳动相对于脑力的劳动而言,是以运动系统为主要运动器官的劳动。之所以要强调体力的劳动,是因为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是在进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日渐式微。英国研究者的研究表明,长时间不从事体力劳动,缺乏动手劳动,会影响儿童大脑发育。早在十几年前,他们就发出警告称,英国正在变成一个“软件型”社会,而不是“螺丝刀型”社会。[5]强调体力劳动,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体力劳动的认同,形成体力劳动不容小觑、体力劳动者很光荣的价值判断。

学科教学中强调体力的劳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力量,也是学科教学的需要,因为学科教学依赖干学生身体的参与。按照具身学习的理论,认知和思维都基于身体,离不开身体的体验。杜成指出,感官和肌肉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人口和通道,而且是获得有教育作用的经验的有机参与者。[6]学生在参与体力劳动的过程中,注意到他的力量和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的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能白然地学到东西。譬如在教授小学科学《排和拉》一课时,教师需要把桌椅都清空,这时候不妨让学生来完成这一劳动,当学生通过推和拉的方式费力地将桌椅移出教室,身体其实已经充分参与和感受到了力的作用,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

(三)立足简单的劳动:创新求精

很多儿童喜欢挑战一些难度很高的劳动项目,对一些最简单的劳动,比如扫地、拖地等日常家务和班级劳动反倒不感兴趣,因为这些劳动项目简单,普通、平凡,有的每天都在重复,学生觉得没意思,甚至有厌烦情绪。对于这些错误的认识,要引导学生换种眼光重新审视简单劳动,教师则是这种审视的促成者。

首先,可以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发现简单劳动的意义,发现自己未曾关注的价值,将原先错误的观念调动出来,进行加工转变。其次,教导学生把一些简单的劳动做得更好,通过科学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操练,创造性地开展劳动,帮助学生积累劳动的成就体验。教师还可以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引进一些把简单劳动做到极致的事例作为教学素材。

三、基于学科自身的特点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要基于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在劳动素养上的培育功能。科学学科强调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方法(思维)的习得,科学态度的养成等。这些都是一个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也是构成劳动素养的要素。换句话说,科学素养和劳动素养是相辅相成的,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其实是在学生劳动素养中注入学精神,这也是培养学生做“有科学素养的小小劳动者”的立意所在。

(一)掌握劳动的科学知识:懂劳动

一个人只有掌握科学知识井加以运用,才能更好地从事劳动。从劳动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科学和技术的更新,工程和技术产品的发明,改变着劳动的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学生在科学课上能够学到很多科学知识,这些科学知识都是作为一个普通费动者必备的知识。是在从事很多日常劳动、体力劳动时经常用到的。只不过学生并不知道这些知识可以用于劳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科学知识的掌握这一目标同时置于培养劳动素养这一价值目标之下,围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各领域知识的学习设计劳动任务,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知识。如借助物质的溶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知识,可以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做好简单的家务和校园劳动。借助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等知识,可以让学生增强节约资源的意识,还能在处理垃圾等劳动上得心应手,关于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生长不同植物的知识,可以更好地支持学生从事种植劳动。

(二)习得劳动的科学方法:善劳动

在劳动电掌握科学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科学的方法可以提高劳动的精度和效率,减少劳动过程中的人员伤害。很多学生在劳动上做不好。缺少方法是重要的原因。劳动的方法是可以学习的,但是要真正变成自己的方法,必领经过实际的运用,并且要在运用的过程中反复琢磨才能得心应手。如科学教师可以直接教给学生一些劳动的方法,应该发挥科学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引导学生对一些劳动活动进行分析,讨论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从而形成自已独特的劳动方法。与此同时,还可以重点在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知识与劳动教育的衔接渗透上做文章。如,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锤子、刀具、温度计等常见的简单工具的使用,对身边的物品进行简单的加工、测量等,通过使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的机械,体会机械能够省力,并在生活中寻找应用实例,学以致用,学习使用电饭煲、洗衣机、空气净化器等常见的科技产品,体会发明创造给劳动带来的便利性。

(三)养成劳动的科学态度:爱劳动

在普通劳动岗位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除了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善于琢磨劳动的方法之外,都有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在科学家、工程师身上表现出来的创新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持续的努力,其实也是每一个合格的曾通劳动者的共同特质。在养成劳动的科学态度上,科学教师可以将其与科学学科中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一是培养学生对劳动本身的兴趣。劳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做好,就要开展探究活动。劳动活动中蕴含着各种科学现象,自然现象,对这些东西把握得越好,劳动的成效就越好。二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习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劳动上遇到困难不要着急,不能半途而废,劳动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能掌控的劳动技能才是真本领,要反复操练,反思评价,勇于改进。三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虽然从事的是简单的、体力的劳动,但是也可以有所创新,大胆运用新的材料。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完成劳动任务。在简单中见智慧,在平凡中见不凡。四是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意识。除了给学生亲历劳动的机会外,还要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劳动,乐于倾听他人的想法,分享彼此的心得,形成最佳的劳动方案,提高劳动的效益。

总之,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应当立足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小小劳动者”,激发学生参加劳动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想劳动,能做好,愿坚持,在劳动实践上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创新求精;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懂劳动,普劳动,爱劳动。这才是一名“有科学素养的小小劳动者”应有的精神面貌,核心能力和必备品格。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 -03-30 (012).

[2]林崇德.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刘次林.劳动作为一种素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9,38(10) : 3

[5]刘秀英,新闻月[J].少年儿童研究,2008(12): 4-5.


【推荐理由】

劳动教育作为当下的热点之一,确实值得思考。它的内容覆盖面及广,作为科学学科,有一定的
实践优势。
       笔者以”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小小劳动者“为逻辑起点,全文以此为中心,从三大点9小点详细阐述了中心论点。
       第一,分析儿童现状:不珍惜——不愿意——不会。针对问题提出方法:我想9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 ——我能——我愿意。

第二,劳动教育之劳动的特色。
       身边的:脚踏实地
       体力的:身体力行
       简单的:创新求精(善于发现简单劳动的意义,帮助积累成就)

第三,学科特点
       知识:懂劳动——学
       方法:善劳动——用
       态度:爱劳动——兴趣,持之以恒,勇于创新,合作分享
       整篇论文结构完整脉络清晰,文章有很多可作为引用,借鉴到实践中。


(推荐者: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学校  张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