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项目5:擦亮每个日子:班级“静文化”建设 2022-04-11
网站类目:在研项目

擦亮每个日子:班级“静文化”建设

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 周盼盼

何为“静”?静是一种处事方法,是一种气质心态,静能修身养性。静,也是一种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喜欢静、追求静成为了中国人的普遍心态,由此便构成了我们所说的中国“静文化”。所谓“静文化”,就是一种能使在这个组织环境中的人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思考的组织氛围。教室里也需要一种“静文化”,因为只有静才能使人的心绪安静下来,才能真正培养好习惯,并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如何让自己的班级文化中蕴含“静文化”,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上半学期的班级工作,我从学生与老师两个层面推进班级静文化建设,在实践中内化,在内化中积淀。

一、把握学生动态,多层次管理,推进学生自我教育

上学期班级试行“一人一岗”的精细化管理,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分析原因,低年级的小学生还不具备独当一面的管理及劳动能力。另一方面,长期单一的活动内容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难以保持长久的动力和兴趣。于是开学初我就变这种散打式的管理为定期集中的综合管理,即小组管理员竞争上岗制度,恢复常规功能职位,文中有竞。实施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的常规表现有进步,做管理员的积极性较高。一段时间里全班有95%的学生当选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这样的参与也使各项生活常规得到很好的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自己外显的行为。

小组管理员竞争上岗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可有以这样一部分不合群的调皮孩子始终游离在外。他们也曾努力,但终究比不过组内优秀的同伴而一再落选。他们的游离状态扰乱了班级的整体环境,影响很不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越是落下的学生越是需要关注与鼓励。这些学生虽外在顽皮,内心一样渴望关爱,渴望成长。我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用一个策略去提高所有的孩子。因材施教,随机应变,把握机会给他们一个平台,让他们一样走得欢快。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有了思考和方向,接下来我就根据他们的特长专为他们单设指定的管理员职位,为期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然后带着所有的学生去发现他们的进步,他们的优点,陪伴他们共同进步。

老师的关注与信任让他们很激动,坐在管理员的位置上,他们倍加珍惜、努力。尽管有时会有坏习惯的反复,却依然遮掩不住他们明显的进步。

班级管理员制度实施一个多月以来,学生们对各项常规要求都已熟练掌握。课在做管理员和不做管理员期间,他们还是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这自律和放纵的强烈反差背后有孩子复杂的心理变化。仔细分析,一直实行的他治,不管是管理员还是被管理人,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在他人身上,为了表现而表现。而一旦学生产生了表现疲惫或失去吸引他人注意力的动力,自己的行为就会随心而欲。另一方面,被管理的孩子本能地会有一种反抗,挣脱管理,不服从。

从他治转向自我教育,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自我评价制度在这样的思考中诞生了。自我评价制度,即学生在常规的各个方面结合自己的行为表现给自己打分,并说明被扣分的行为。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整,我想这应该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和策略。自我评价制度执行以来,班级常规又有了质的提升。自我评价优秀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们积极的状态能够常态化稳定表现。

二、身正为范,静己之心,推进班级静文化建设

如何让学生言行文明、安静守礼是班级常规管理的重头戏。说实话,第一学期我没有在这方面去动脑筋。前期的静文化建设主要停留在说教上,随着问题的产生即时巩固练习。学生的静总是一时的,比较浮躁。主要原因在我个人。一方面是个人开始不太认可这种“静”,太多的束缚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低年级学生活泼、话多,我想一个积极活跃的环境和情感基础会更有利于他们适应和喜欢班级的生活。这样做的结果自然也是很明了的,我们班的孩子适应很快,个个都喜欢璜小,喜欢小学的生活。可他们的课堂却成了学科老师最头疼的问题,相比较其他班级,我们班娃娃过于自由顽皮。

这个学期初,我用心去揣摩静文化的内涵,这才发现自己的认识是肤浅的。静,说深了去,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绝不仅仅是外显在行为上的安静,更多的是趋向于内心的平静从容。细细感觉,这不也是我个人向往的一种心境吗?恍然之间,我也发现了最影响静文化发展的关键人——说教的老师。当老师面对学生呱呱不停地说教时,传递的不是静,而是一种功利的躁动。己之不欲勿施于人。让孩子静,老师首先必须是静的典范。静己之言,静己之行,以静心之态去面对孩子,接纳孩子,帮助孩子。这样的静才是有深度,有精神,有生命,有人的文化。

在实践操作中,我首先要求自己静待花开。倾心接纳和帮助每一个孩子,这样的静里需要气度,需要智慧,需要敏锐地捕捉孩子主动成长的每一次小动作,再趁机而入陪伴孩子快乐前行。这样的静需要老师用心跟孩子交流,但是却不烦不累,反而会收获满满的幸福感。这样的静里不会把学生的闯祸设为禁区,因为接纳他们的天性,我们才是真的静。其次在班级管理中我开始减少自己的说教频率,尽可能多的用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不尽兴时再借助手势来辅助。当老师静下来了,学生也在悄悄地改变着。那是一种主动的,发自内心的静。记得那天午餐,全班静悄悄的,所有人吃好饭都陆续整理好餐具笔直静坐等待,而我没有一个人发出一句指令。我好感动,这样的静不正是我心中渴望的理想状态吗?只是没想到这一切来的这么突然这么静悄悄。在以后的生活中,这样感动我的画面每天都会温馨地出现。

最后,我想说,静与动是对立统一体,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需要空间来释放满满的动能量。为此,聊天、特长展示、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动感时刻。现在孩子们手里有好几套玩具绳、棋、棒,静心游戏也成了我们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