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位幸福的老师
----读《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有感
江阴市城中教育集团 吴洁敏
这个寒假特地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感受颇深。现在来看,李老师是大师级别的,但他也是从年轻教师一路走来的,全书中的讲述方式我很是赞同,语言直白,而又贴切我作为一位新教师的真实生活。让我愿意去了解、去探究。当我读完时,体会最深的是要想教好数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数学也不仅仅就是教孩子加减乘除,要想教好数学,我要思考得实在太多了,以下仅是我看完此书后的一点点体会。
任何时候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正如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回想到我的数学课堂,其实每一节数学课,在备课时我都会去想办法“创设情境”,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记得在备课六上《利息》这一节新课时,我通过“帮小明存压岁钱”这一真实的情境导入新课,从出示的支票中带孩子认识了“本金”“利率”“利息”这些专业名词。一节课下来基本达到我的预期,学生参与率较高,但是感觉课堂上仍少了些数学思维碰撞的火花。现在的我如果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为它设计一个更为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把银行“搬”到课堂上来,让孩子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利息”中的数学问题,结合学生自身对存钱的了解,解释“利率”的含义,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发现利息的多少与哪些量有关,其实,利息的计算公式如果是由孩子们讨论发现的话更有意义。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很有多,只有让孩子们来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孩子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更能让孩子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在探究新知时,要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在练习环节时,要设计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练习形式。
想尽一切办法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我知道好的教学情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好的情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我带着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累素材,正如李老师提到的阅读,这确实是一条很好的建议。
以前的我也确实不太喜欢阅读,总觉得数学不需要大量的阅读,会做题,会上课就行了,绝大部分空闲时间都是浪费掉的,现在想来实属不该啊。直至在一节数学课上碰到了哥德巴赫猜想,我想如果没此时给孩子讲讲哥德巴赫的一些趣事,肯定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但我脑海里啥都没有,深深受到了刺激。一位数学老师连一些数学家的小故事都不能信手拈来,多少有点不称职吧!现在身边多了一些爱读书爱学习的同事,大环境下我也有了更高一点的追求,利用空闲时间不断充实自己,真正阅读起来,发现阅读会让人上瘾,一旦开始读起来就停不下来,每每被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故事深深吸引,每当不得已放下书本时,顿时体会到孩子每天缠着我,让我读绘本是怎样的一份心情,渐渐地发现书柜里不只有孩子的绘本、画画书了,我的书也越来越多,有关教学的,有关家庭教育的,有关经济学的,甚至还有一两本小说。阅读不能改变我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我人生的高度;阅读不能改变我的长相,但是可以改变我的气质。以前的我总是说:“已经晚了”,实际上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
跟着李镇西老师学当老师,想办法把数学变成简单的而又让学生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是我今后不断追求的目标,也希望自己在教学的这条道路上能越走越远,越走越有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