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教师》读后感 2022-04-11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德育 资源类别:读书笔记 资源年级:七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天上的“星星”亮晶晶

——《过去的教师》读后感      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学校郝瑜

阅读“过去的教师”,用编者商友敬先生的一句话来说,就如同用一架望远镜,看天上的星星,明亮而透彻,闪闪发光。

编者搜寻了半个世纪以前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师之事迹,有着那个时代教师的共同特征,呈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人风貌。读来就像在历史的大树下纳凉,有一点领悟,有一点警策,有一点会心,有一点激励,更多的还是对太老师们的敬佩,一种向往。

一、领悟或警策

书中让人有所领悟的地方有很多,似乎每一位老师都在给你传授秘籍,这里摭拾一二。

1、教育理念

①爱的教育

翻译并实践“爱的教育”的夏丏尊先生曾毛遂自荐,兼任舍监一职。每天清晨,起床铃一响,他就到学生宿舍,把睡懒觉的一一叫起。晚上熄灯后,他再到学生宿舍一一查看。遇私点蜡烛的,他熄灭蜡烛后予以没收;和衣而眠的,他捉起脱衣盖被。有学生在点名、熄灯后溜出校门玩耍,他知道后也不加责罚,只是恳切地劝导。如果一次两次不见效,他就会待在宿舍守候这个学生,无论多晚都守着。等见到了学生,他仍不加以任何责罚,只是更加苦口婆心地劝导,直到这个学生心悦诚服,真心悔过。他当舍监七八年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他高兴地看到,“几乎可以无为而卧治了”。

这可以说是爱的教育的典范了。

在教育艺术上,我们常常寻觅各种教育方法,想方设法使学生诚服、听话,不惜威逼利诱,甚至咆哮、恐吓、变相的体罚。以前听做班主任的同事引用毛主席的话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学生斗其乐无穷也”。当时便心存疑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怎么就成了敌我关系呢?而这位老师似乎对此还很陶醉。

夏丏尊在《爱的教育》序言中说:教育“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对于池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这样说来,教育的艺术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即爱。用真情、真爱去感化,才能收到实效。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而爱又是可以传递的,也许它不仅仅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能影响更多的人,解决更大的社会问题。

②活的教育

杨乃济在回忆语文老师的影响时说道:中学语文的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师傅领进门”,需要向学生传授古今中外的广博的外围知识。语文教学切忌照本宣科,有了老师的活教活讲,才能有学生的活学活用。既然语文是基础的基础,既然教学的结果在致用,那就特别要突出一个“活”字。

谢冕在其回忆语文老师的《无尽的感激》一文中说道:小学的语文教育是识字,中学的语文教育是引领,后者的意义不单在于知识的传授,它的意义更在于启发。这种启发是通过一篇篇典型的文章的讲授和欣赏,从知识的、文化的、智育的、也从审美的层面,全方位地诱导中学生对语文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启发青少年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学生和语文课以及语文老师的关系,最初是接受引导,再后来则是逐渐脱离这种引导,这种过程与人的成长十分相似。明白了这一点再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我想最起码会有一个明确方向——教会学生独立学习、思考,也即活。反观现在的教学,这点似乎做的很不够,看看身边的老师和自己,总是辛辛苦苦把学生 “抱着走”,力气花得不少,而效果却不大。

2、教学方法

启功先生怀念陈垣老师时,写到了陈老先生告诫他的几点上课须知,我读了感觉很受用,商友敬先生也认为这九点是语文教师的“守则”,我们应该抄下来,贴在墙上,时时提醒自己。

① 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② 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③ 以鼓励夸奖为主。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点好处,加以夸奖。

④ 不要发脾气。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件发生,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怎么收场?你还年轻,但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佩服。

⑤ 教一课书要把这一课的方方面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陈老师还多次说过,自己研究几个月的一项结果,有时并不够一堂时间讲的。

⑥ 批改作文,不要多改,改多了他们也不多看。要改重要的关键处。

⑦ 要有教课日记。自己和学生有某些优缺点,都记下来,包括作文中的问题,记下以备比较。

⑧ 发作文时,要举例讲解。缺点尽力在堂下个别谈;缺点改好了,有所进步的,尽力在堂上表扬。

⑨ 要疏通课堂空气,你总在台上坐着,学生总在台下听着,成了套子。学生打哈欠,或者在抄作业,或看小说,你讲得多么用力也是白费。不但作文课要在学生座位间走走,讲课时,写了板书之后,也可下台看看。也方便给学生做指导,对于被指点的人会有较深的印象,旁边的人也会感觉兴趣,不怕来问了。

关于第⑥点作文的批改问题,书中还介绍了几位大师的做法。

如夏丏尊先生批改作文轻松自如,他眼光犀利,一眼就能看出主要毛病所在,批改作文只是对用词不当的地方加以修改。这样既避免了将批改着自己的意思强加于写作者的错误做法,且使写作者懂得毛病之所在,逐步由“不通”转为“通顺”。这比偏重修改要高明的多了。

梁实秋的老师“徐老虎” ——徐锦澄很会改文章,而他改文章的本事不在别处,在删,诚如鲁迅所说:“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删去冗文,就留下进一步思考和充实的空间,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促进你去作新的思考与探求。

沈从文批改学生的作品常常把类似风格的好文章拿来比照,学生能从中收获很多,而进步飞快。

在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先生认为,让学生写日记、写读书笔记,一旦形成习惯,比规定作几次文,效果大得多。

二、敬佩与向往

转瞬间半个世纪过去了,师辈们一一做了古人,当年的学子一辈,也都进入了“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的垂暮之年,由于记忆力的衰退,忆及往事也只是一重淡薄的影像了,但俞平伯先生在《忆》自序中说的:

“即使是薄影罢——只要它们在依黯的情怀里,不知怎的历历而可击,我由不得摇动这没奈何的眷念。”

汪曾祺晚年拜见幼儿园的王文英老师时,送上了一篇韵文。

“小羊儿乖乖,

把门儿开开”,

歌声犹在,耳畔徘徊。

念平生美育,

从此栽培。

我今亦老矣,

白髭盈腮,

但施恩母爱,

岂能忘怀。

愿吾师康健,

长寿无灾。”

这首诗使王老师哭了整整一个晚上。

演员被观众记住,要靠形象、演技;作家被读者记住,要靠笔下的人物、作品;父母被儿女记住,那是因为生我养我爱我;而教师被学生记住,靠的又是什么呢?俞平伯、汪曾祺他们何以在晚年头发花白之时仍不忘当年小学时候的老师呢?而老师仅仅是每一个人生命中短暂的一瞬啊!书里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才华、人格。

就才华而言,师辈们几乎人人学贯中西,一人可以教数门功课:国文、音乐、美术、体操、外语样样精通。尤其如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不但能作曲,能作歌,又能作画、作文、吟诗、填词、写字、治金石、演剧。他对于艺术,差不多全班皆能,而且每种都很出色。专门一种的艺术家都不及他,要向他学习。艺术之外,他又曾研究理学(阳明、程、朱之学,他都做过功夫。此后转入道教、佛教),研究外国文学……

沈从文上课,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非常有逻辑性,如果把他的课记录下来就是很好的一篇文章。

陈寅恪先生上课,夹一个包进来,然后打开书,可是他基本不看,因为他对那些材料都历历如数家珍,张口就是引什么古书中的哪一段,原话是什么什么。

……

才华背后更耀眼的光芒是人格。

丰子恺在回忆自己老师李叔同时说,他对音乐老师李叔同先生要比对其他老师更敬仰。原因除了李叔同的才华外,更重要的便是李先生的人格。

夏丏尊称赞李叔同说:他做教师,有人格作背景,好比佛菩萨有“后光”。所以他从不威胁学生,而学生见他自生敬畏。从不严责学生,学生自会用功。他是人格感化的一位大教育家。

李叔同的人格——凡事认真。

他对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当初,他立意要做个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个翩翩公子。后来,他到日本,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对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创办春柳剧社,组织共演《茶花女》并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百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名薄的神情。可以想见,先生在日本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后来,李先生又转而信道,他自己就关起门来学研究道学,并入大慈山断食17天。之后为了人生根本问题又转而学佛、做和尚。他是真正的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愚迷,要彻底解决人生根本问题,而行大丈夫事。李叔同先生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

模仿这种认真的精神去做事业,何事不成,何功不就?

李叔同的挚友、同事夏丏尊先生精通日语,学贯中西,但他非常谦虚,从不“强不知为知”,对某事物或问题不能确定时,往往直截了当地说:“我不知道”,甚至有时询问学生。他还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学校有什么问题,别人都当做例行公事处理,他却当做自家的事情。

选文的最后的一篇是赵瑞蕻的《我是吴宓教授,给我开灯!》。吴先生在文革中遭到七斗八斗,被打坏了腿,双目失明,最后由他年迈的妹妹护送回到陕西照料,痛苦含冤在老家养病,身体越来越衰弱,在极端痛苦中,眼睛看不见,终日卧床,向着生命旅程最后的终点挨近。在生命垂危时,神志不清,吴先生还不断低低地呼唤:“我是吴宓教授,给我水喝!……我是吴宓教授,给我饭吃!……我是吴宓教授,给我开灯!……”

我们常用“晚景凄凉”这四个字来形容一个人不幸的残年,而对于吴宓先生,这四个字怎么能概括得了他晚年身心所遭受的痛苦,他的悲惨,他临终时的境况!他离世前用最后一丝微弱的声音发出的呼喊,包含了多少意蕴,多少血泪,多少生命的挣扎?这也是对那个时代提出的最强烈的控诉!同时也表达他的自尊和自豪。教书先生应该是有骨气的,有尊严,并未这个职业而自豪!

先辈已逝矣!高山无语,流水不回,但那厚德载物的灵魂,像天上的星星将永远闪耀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