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数学本质,促进概念理解 2022-04-11
网站类目:研究成果获奖 姓名:赵静亚 所在单位:江阴市实验小学 获奖类别: 获奖级别:省级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2022-04-11 评比部门: 发表刊物: 刊物级别:国家级 发表时间:2022-04-11

把握数学本质,促进概念理解

——例谈《认识周长》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把握数学本质,创设生活化情境,设计有效的教学路径,紧紧围绕概念教学的基本过程,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理解数学概念,并进而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数学本质、情境、概念理解

 

关注数学本质就应该准确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理解概念意义,需要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把握数学本质,从而促进概念理解。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为例,谈谈实践与思考。

一、学前调查,暴露理解误区

 2011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应该重视学生已有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认识周长》时,为了了解学生对周长有哪些经验和认识基础,随机对本校三年级某班(42人)进行了调查,设计如下问题:①你听说过周长吗?②你认为什么是周长,可以画一画、写一写。

调查发现:29.3%的学生从没听过周长,70.7%的学生在不同场合听说过周长。65.9%的学生都是通过画一个图形(长方形居多)来表示个人对周长的理解,还有部分学生用语言描述:“周长就是边边上”“周长就是边”“周长就是一个物体边上的一圈” “周长就是一个物体的长度”等等。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周长已有所耳闻,他们认为“周长就是图形的一周”,但是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回答到概念的本质。如何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本质,周长不是指图形一周的形状,而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可以量化的。因此,寻找周长的本位概念,发现周长的本质概念是“长度”,这是教学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二、创设情境,匡正认知偏差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作为教师,要具有生活意识,通过创设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概念教学绝不是生搬硬套,更不能死记硬背,因此,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应该以整体感悟为主。可以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

第一层次进行语言描述。理解“一周”与“边线”是“认识周长”的基础,怎样把学生生活中所接触的 “一圈”与此沟通联系?于是在《认识周长》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改编。创设了学生习以为常的跑步情境。出示问题:“红红每天围着操场跑一圈”,你觉得她跑得对吗?设计三次跑步:第一次没有沿边线跑,第二次沿边线但没跑完整,第三次是沿着边线完整跑一圈。从围着操场跑一圈的情境中,揭示“一圈”也就是数学中的“一周”,将学生的生活原型(一圈)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周)。情境化的设计,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

第二层次进行量化表达。知道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周长,这只是浅层次的语言描述上的理解,那么操场的一周到底有多长呢?结合图出示数据:直道100米,弯道100米,学生通过计算得出400米,这个400米也就是操场的周长,学生在情境中初步感悟到操场的周长是操场一周边线的长度,这个长度可以用一个量来表达。

周长作为一维度量概念的本质,建立周长的概念,首先要明确度量的对象,即图形的边线,然后再度量边线的长度。生活经验是学生理解的基础,设计情境和活动时,应该突出数学中最本质的东西,紧紧抓住概念的核心,学生在情境中初步构建周长概念。

三、动手操作,助推认知提升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在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为了让学生体会周长的本质,教学中采用了三个环节。环节1:同桌互指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等的一周,学生在充分感知中,清晰建立一周的表象,理解一周是理解周长的前提。环节2:师生合作从三角形、圆形、爱心等的边线中剥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度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自然地引出了“长度”的问题,长度需要测量,测量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周长指的是线,感受周长是一个长度的“量”,只有这个长度才是真正的周长。环节3:学生同桌合作测量四边形、水滴形的周长,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曲边图形的周长不能用直尺直接测量,于是想到了借助线,用线绕水滴图形一周,通过测量绕线的长度得出图形的周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不仅激发了兴趣,而且知识理解深刻。在体验了关键词“一周”和“长度”后,周长的概念的建立就水到渠成了。

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学生经过多个测量周长的活动后,教师的适时总结让学生体会周长的本质,并且让学生初步地感知和体验到认识周长的过程中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动手操作,丰富对周长的概念认识。在测量中进一步建立、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运用多种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上述教学中,紧扣周长概念的本质,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操作活动,体验感知充分,通过观察活动,在头脑中想象并建立表象。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动手操作,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并通过语言表述,从而体会周长概念的本质。

学以致用,深化概念理解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只有在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中,在心理上组织起适当的有效的认知结构,并且成为个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学生从而能够阐释说明理由,这意味着,学生已经把生活与数学概念彼此沟通,能够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将本质属性抽象出来。 

《认识周长》的练习中设计了三个活动:①变一变,用10根小棒围成一个五角星,再变成五边形、小草等,在变化过程中了解,不管图形怎么变,周长不变,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形变质不变”。②比一比,在长方形中对角线画一条曲线(图1),辨别两块图形谁的周长长?学生在交流中辨析,两块图形的周长是一样长的,理解“形分根不分”。学生在进一步交流中明白,在判断此类题目时,可以先找出共用的部分,然后再独有部分进行比较,接着让学生思考,要使两部分周长相等,还可以怎么分,拓展学生的思维。③移一移,格子图上出示三个图形(图2),判断谁的周长长一些? 学生在移边中体会变与不变的思想。

 

 

 

周长是属于一维空间的测量,但是周长却用在二维图形上,有面的地方肯定有周长,有周长也有面积,它们存在一个面内,这是周长和面积混淆的原因。在学生学习周长概念时,就要强化周长的本质化面为线,凸显周长的本质,使学生体会周长关注的是边线,而不是整个面。上面三个练习,通过运用图形面积对周长的干扰,训练学生的辨析能力,抗干扰能力,使学生对周长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

基于学生学情,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追寻概念的本质。将知识与情境相匹配,将相应的概念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应用知识是检验真正理解的根本标准。

 


参考文献

[1]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刘加霞等,小学数学典型内容教学设计与评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 阅读(105)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