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必须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促进学习效率提升;作业必须从简单的重复做题、机械训练,转变为更加注重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业还应成为师生双方沟通交流的载体,通过作业实现心灵与思维的互通与共鸣。—《人民教育》“谈高质量作业管理”(2021(3-4))
2022年1月25日,农历小年。晚8:00,江苏省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贲友林)和毛新薇名师工作室的老师相聚“腾讯会议”,开展线上研修活动。本次活动,贲友林老师作主题为《“双减”背景下练习和作业的思与行》讲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贲特的讲座从对练习与作业的五个追问开始。问题之一:为什么要练习与作业?问题之二:练习怎样的内容与题目?问题之三: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练习,是否是“傻瓜式操作”?问题之四:练习与作业,为什么会“多一些”?问题之五:学生,能否也做“布题者”?五个问题,或指向练习与作业的目的意义,或指向练习与作业的内容形式,或指向练习与作业的设计主体,或指向练习与作业的师者期待,个个都问在我们司空见惯处,恰恰又都问在至关重要处。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些问题,既是有疑,更是贲特指导日常实践的方向标。接下来,贲特分享了五点关于练习和作业的行动。
行动之一:练习与作业,不应成为“傻瓜式操作”。怎样避免练习与作业,成为傻瓜式操作呢?贲特借用《认知天性》中的观点为老师们推荐有效做法。如,间隔练习使知识从存储更牢固,,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了解这之后,老师们可对照着先自查自纠再整改调整。
行动之二:练习过程的控制权,悄悄向学生转移。如何悄悄向学生转移呢?贲特从让学生选题、让学生改题、让学生编题、让学生荐题几个方面举例说明,在让老师们学到具体做法的同时,也悄然回应了前面“学生,能否也做布题者?”的发问。
行动之三:练习与作业,要“表现”,还要“实现”。“表现”指向过程,“实现”指向结果。学习既要关注过程,也要关注结果。贲特以此提醒老师们在关注作业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切忌舍本逐末,忽略甚至遗弃了对作业内容以及作业目标的追求。贲特指出可通过作业的“另一种”分层设计,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现,收获有深度的“实现”。
行动之四:练习与作业,比“层次性”更重要的是“针对性”。从层次性到针对性,放大的是对学生学情的关注与研究。贲特以“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三重境界来引导老师们对待练习与作业,也需努力做到从“对症下药”到“对人下药”的进阶。
行动之五:学生的作业,是“作品”,非“产品”。当“作业”改成“作品”,一字之差,带来的会是什么?贲特指出,会是因为对学生尊重而带来学生全力以赴的投入和产出。“作业”改为“作品”,改变的不仅是认识,更有学与教过程中的体验,让老师、学生都有对此美丽的期待。贲特以自己班级学生为例,展示了一幅幅有生命力的学生作品。贲特和大家分享的每一点行动,站在学生立场,充分关注和彰显练习与作业的育人功能,处处契合“高质量作业管理”的要求。
练习与作业的思与行,早已有之,“双减”背景之下,又催生出更多思考。再思之一:我们要看到完成作业的学生,而不仅是看到学生完成的作业。再思之二:作业的减负,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再思之三:作业负担,不仅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再思之四:练习与作业问题,是一场“持久战”。再思之五:练习与作业“做什么”,需要探索的问题很多……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贲特从“想”出发,提出问题,再由“做”,寻找答案,最后,又回到“想”,在思考中再出发……两个小时的讲座,贲特在谈练习与作业,大家更深的感受与认识是借练习与作业谈如何研究与育人。“练习与作业”是载体,“思考与行动”是路径、方法。让我们一起用思考指导行动,用行动丰富思考,知行合一,努力育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