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纯粹的教育
——《文心》读后感
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学校 沈瑶
初次读到叶圣陶、夏丐尊两位大师合作的《文心》,是在我的学生时代,当时我的老师并不喜欢管理当时还是“差生”的我,我也因此一度自卑。到现在身为老师的我,因为自己的回忆并不美好,励志管理好每一名学生的我,越发现学生并不心甘情愿,致使我有心无力。慢慢也被现实磨平了棱角。
说到教育,之前在看有关书籍的时候也讲到教育的一些问题。其中说到教育甚至可以分为有偿和无私的,但是有时候无私之中也带有一丝戒备。从此书中可知民国的教育方式并不落后,甚至在有些方式优于现在,但是时代总是会促使很多东西的本质改变,比如教育。本来教育就是为了让受教育者的生活变得更好,更甚为家国付出一丝贡献。
我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中最为神圣的职业。如今工作在教育一线,每天面对的就是现代中国敏感又脆弱的师生关系,或者说是学校与家庭的关系。
我作为一个小学生班级管理者和组织者,一方面,现代中国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还残留有以前野蛮教育的糟粕。家长会对我说,老师,我家孩子要是犯错你尽管教育,要打要骂都随意,另一方面,我会默认,家长所谓“尽管教育”的话听听就好,家长会紧紧的盯着学校,一有觉得委屈了自己孩子的地方,便会大闹特闹。当然,其中各种因素很是复杂,不过也可以看到现在学校中师生关系处理起来的复杂性。作为局中人的我们,或许没有资格单纯责备家长或者学生中的任何一方。学生难管,家长担心,但是老师亦难做。
所以,再次读到《文心》的时候,我既感觉到心酸也颇觉欣慰。书中的教育、师生关系、家庭与学校间的关系原来可以这样和谐美好,这在今天困境中的我看来是多么难能可贵。
《文心》中的教育,目的很简单:传授知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也很单纯:学习知识。就如我授课的语文学科,如何遣词造句、如何默读朗诵、如何鉴赏评价、如何学习应用,这便是师生交流的日常,并无其他杂质,而在家庭教育中,书柜中应该摆放哪些书才更有益于一个中年级学生的学习,今天学校学习了什么宝贵的知识,是家长与孩子认真探讨的问题。当然,这可能是属于民国那个娴静时代特有的缓慢与文雅。但对今天的教育来说,不无借鉴作用。
我曾在教育书籍中之读到,现代教育需要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来理解:
社会需要人才,人才需要生存和生活,在彼此的需要中。学校便是两者的中介。学校为社会培养人才,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同时社会也为学校教育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家庭便是为其提供人才的“源工厂”。
社会与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今天也依旧是很多家庭教育的目标,并且,国家教育大纲里面一直是把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放在首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情怀可能从来只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当然,这里面有社会原因、有文化原因,更有历史遗留原因各种因素。
中国的教育自古是没有家庭社会之分的,古代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近代有了教育学,加上西方的教育观点的渗入,教育才出现在人的主体意识中。就像《文心》里学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体现出的是纯粹地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生的领悟。
不管学习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教书育人最重要的是人格品性的培养,各种能力、知识与技巧是其次。所以现代教育的目的,追求的不应该仅仅是给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
有人道:《文心》这本书中描写的是民国时期的教育情况了,甚至还是教育家写给孩子看的教育模本,不可以之为参考。但是正因为现代人对教育的期许更多了,所以才更加应该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人格和传授知识。
书中老师们反复强调:“读书是为了养成各种身心能力,并非为了研究古籍”“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缺少不来的事情”“读书当先涉原书,再了解总论、概述”等等,在我看来这在教授语文的知识,更是在传授育人的意义。
在我为人师这些年,越发觉得教育越来越不纯粹,家长试图做个甩手掌柜,而教师也不能越来越不能全心全意去传授学业。纵然如此,家长并不满足,只要学生有一点差错便冲老师要解释。如此便深陷死循环无法走出。《文心》这本书使我顿悟:所谓的文心,就是以一颗真挚的心让教育事业变得更美好,只有注重了对学生的教育,才能够改变未来的社会,社会改变了方向也就会随之改变,以这种方向将会得到顺风的力量。
现代社会为教育披上了功利的外衣,但是作为教师的本能,教育的纯粹,才是我们应该要思考和追求的东西,这大概也是《文心》唤醒我的最宝贵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