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尊重,安放心灵
——例谈特殊家庭学生心理舒适区的建立
江苏省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学校 张海蓉
【内容摘要】
特殊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社会性;典型特点是自信又自卑,敏感而自私,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信息、知识来源丰富,内心空虚等。尽管他们的积极因素非常突出,但消极因素也非常明显:比如常常以自我中心,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如何在特殊学生的心理上寻求平衡点,需要我们研究并解决。
【关键词】
特殊学生 心理舒适区
【正文】
美国心理治疗师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曾说:“责备和愤怒与仇恨一样,都会给人带来痛快的感觉。”这类人先让自己处于“道德制高点”,然后居高临下去指责他人,而且总能找出别人的缺点。用得其所,他们会成为啄木鸟,防患未然;使用不当,对学生的伤害会同他们的能力一样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心理舒适区,是指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驾轻就熟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当我们面对新工作、接受新挑战时,内心会从原本熟悉、舒适的区域进入到紧张、担忧甚至恐惧的压力区。跟心理舒适区相对应的区域是心理恐慌区,在这个区域中,我们会会感到忧虑,恐惧,不堪重负。作为老师,应该在孩子舒适区与孩子恐慌区中间找到平衡点,做一个真正懂孩子的人。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领域,尝试认识充满新颖的事物,才可以让学生充分地锻炼自我,挑战自我。
【案例展示】
小贝,住在镇区。前任班主任介绍,他出自单亲家庭,父母离婚,孩子随父亲,但爸爸又没有正当职业,经常不在家,跟爷爷生活在一起,爷爷脾气暴躁,打骂孩子是经常事。所以,他的表现可以概括为:身世可怜,行为可恨;言语可爱,面目可憎;德性可塑,知性可为。
据说,小贝性情大变是从三年级开始的。临开学,他坚持要留在妈妈身边,不愿回到爷爷身边生活。其实,孩子的这个愿望原本就是一厢情愿,凡是大人都认为那是不可能的。可是他想不明白。于是,在开学初的几周,上演逃课、半夜离家打的找妈妈,110送回来再去,再送回来的反反复复的一幕又一幕。最后,他干脆赖在家看电视不上学了。老师上门劝说,闹了几天后,终于勉强静下来坐到了教室。以后,妈妈玩起了失踪,谁也联系不到了。爷爷呢,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打骂式管教。经历了那段时间,小贝终于明白心中那个最美好的念想是永远不可能实现了。于是,他开始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所有的劣性都在一天天的生活中暴露出来了。不做家作是家常便饭,在课上公然和老师唱对台戏也时有发生,老师管一下,居然就能把教科书撕了……课后的状况更是不断,欺负弱小,开口就是脏话,抬腿就踢东西,厕所的门,吃饭的盆子都曾在他脚下遭过殃。很多次都能看到,天都黑了,小贝还骑着自行车在街上闲逛;好几次都了解到,他每天看电视到半夜才睡,每天早晨总是要在铃声过后才睡眼惺忪地赶来。
一个缺乏父爱和母爱的孩子,一个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从活泼开朗到自由散漫成习惯,真的不需要多久。但是,谁能为他的今天和明天买单呢?家长无监管,往往是星期一到星期五学校进行正向教育,周六和周日家庭进行反向教育。老师呢,极容易在与这类孩子进行“拉锯战”时心力憔悴。持续的徒劳无功,让每一个接触小贝的老师都感到深深的挫败。
真正认识小贝,是从他不做作业开始的。认识他快一个学期了,但这一个学期内,基本不做家庭作业。看着他“拖欠”得越来越多的作业,我再也沉不住气了,想着有点时间就去家访。刚和他商量,他就痛哭流涕,一边哭一边说:“老师,今天晚上我一定做,明天早上一定交作业。你再给我一次机会吧!”
就这样,小贝站在我面前伤心地嚎啕大哭,反复地保证“下不为例”。可想到他以前的保证都是“空口白话”,还是决定走一趟,但答应不是去“告状”,只是了解下情况。他无奈,只好哭哭涕涕地带着我回了家。
小贝爷爷客气地接待了我,不断地告诉我,自己天天像念紧箍咒一样叮嘱小贝认真读书,但始终没有效果。说着,又当着我的面恶狠狠地要求小贝好好做作业。小贝像小鸡啄米一样点着头,答应了爷爷。
回去的路上,我有些内疚:今天帮着一个爱撒谎的孩子“撒谎”了,真希望我这个善意的谎言能一直延续,永远没有拆穿的那一天。果然,小贝接连几天都为我“圆了谎”。只要他圆一次谎,我就在他的作业本上给予一定的鼓励。“坚持了一天,真棒!”“继续加油!”……一个笑脸,一个在拇指……都在悄悄地告诉他:他不是“弃儿”,只要战胜内心的恐惧,就一定能有与付出相对应的收获。
【案例分析】
小贝的这个案例,也许只是一个个例,但似乎是比电视剧还“精彩”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看到,孩子的内心感受是不可多得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三年级时的“判逃”,是他作为一个孩子在成长道路上极痛的深刻的记忆。从心理学角度讲,它是人的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能引起防御性反应,起到自我保护作用。他的“逆袭”就是自我保护机制在起作用,表现在小贝身上的就是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不善于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事不认真、懒散、缺少责任性、任性、焦虑、情绪不稳定,容易自我失控。这些问题的出现虽说是孩子的家庭因素造成的,但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曾触动孩子成长的逆鳞呢?要不然他课堂上的反映为何会如此强烈?实际上他的内心是恐惧的,外在表现则是强硬的。若长此以往,在小贝身上极容易出现自伤或伤人事件。因此,这个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他的心理舒适区。
如何给他一个舒适的心理区?若把小贝当作一个水池,不妨试试如下做法。
1.了解水情:给予应有尊重
特殊家庭的孩子一般都特别敏感,每天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喜恶,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作为老师不能因为他们不如人意的表现而流露出对他们的鄙视。就如每天的午餐,一般这类学生都是大胃王,会瞄上老师分剩下来的菜肴。此时老师如果是“看脸给菜”,甚至这类专给老师找麻烦的学生不但不给,还送上一句“你就只会吃”,哪怕是你常说的戏言,这孩子也会觉得老师在嘲笑他,,觉得自己抬不起头,还会记恨老师。而如果老师是一视同仁的给予,甚至看他们饭量大,菜也相应地多给点,那孩子就会对你老师另眼相看,这就在无形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觉得老师是真心实意地对自己好。以后老师再和这个学生沟通教育时,就有了感情的铺垫,建立了相互的信任,处理问题就会容易一些。
老师要善于为这类学生搭建表现的舞台,寻找孩子心理的舒适区,让他们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找到自我的尊严。小贝是个勤快的孩子,对于班级的劳动总是抢在前面,乐意为大家服务。为了让他感受到为人服务后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种心理体验,我安排他每天帮助我为同学分菜。每次他都积极主动地做好,同学们每次都对他说:“谢谢宝贝!”这样他做得也更好了,那份劳动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2.摸清水深:事后适时教育
孩子一旦犯错,其实就已经全副武装做好了应对老师的准备。老师如果不了解清楚情况就凭直觉处理,即使当时孩子迫于压力遵守了老师给予的规范,但他的内心却从来没有改变过。还有很多的时候,老师在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想要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到底是怎么想的,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根据心理学原理,我们知道,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单靠事前说教是没有用的,或者说意义不大。因为学生每一次的犯错依据的都是直觉,缺少价值判断。只有在学生犯错后进行教育,才会促进他们的反思,而只有反思才会让孩子下一次的直觉判断更正确。这告诉我们,在遇到这类情况的时候,老师要抓住学生犯错后的时机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反思,从而提高认知判断。同时,老师还要善于将自己的贬褒化为集体的舆论,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形成良好的班风
3.熟悉水性:选对池塘钓鱼
有一种教育叫同伴教育,在管理这些孩子时,除了要对他个体教育外,班主任工作最难的还是如何处理好他的行为对整个班级的影响。每个班级中都有那么一些蠢蠢欲动的活跃分子,特别到学习紧张阶段更是活跃,他们就是等着看老师如何处理,以此为他们以后的言行“指明方向”。如果不问不管,他们随后即将仿效,并会自觉地向那位同学靠拢,以他为榜样;如果是简单粗暴,不但那位同学内心不服,容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班级中的其他孩子也会产生同情心,产生共同抵触老师的情绪。关键的是班主任在处理此类问题学生时,达到的效果不但要让该学生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有改正的意愿,并付之行动,还要让班级中的其他学生在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的同时,形成“我要用我的力量帮助他,而不是不管或者嫌弃他,因为这也是我的责任”这样的思想。
4.谁为了谁:找准自我定位
作为老师,面对这样特殊家庭的学生必须学会自我调节。教育不是万能的,做到问心无愧即可,不必伤害了自己来换取暂时的成绩,也不要以师道尊严来规范不同特性的学生。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生理和心理问题共存的学生,行为习惯差、陋习多的学生,喜欢挑战规则的学生……都需要我们心平气和地教育。换一种眼光看孩子,你就会豁然开朗。
听过杨坚校长谈到所谓的“坏孩子”具有的独特优点有:耐挫能力、有正义感、重感情、社交能力强等,而这些都是未来人才所需要的优秀品格。作为老师,千万不能低估了那些孩子的未来。他们的未来有很多种,以后对你最亲的或许就是今天你讨厌的“坏孩子”。
孩子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生活,不知道能不能回到应有的生活惯性上。在他未来的学校生活中,我不知道他还会有怎样的状况出现,但我丝毫不惊讶,不急躁。我告诉自己:我要做的只能是接纳这样的一个学生,寻找孩子内心的舒适区域,身体力行地帮助他,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发自内心想去改变自身的陋习。我想这也是我跟小贝这一类家庭特殊学生的接触过程中的一种自我觉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