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厌学时 2021-07-30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国家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 执教时间:2021-06-08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当孩子厌学时

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总是期望和要求没有用,而是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蓝颜给李玫打来电话,电话里蓝颜直奔主题:“孩子又不行了,又厌学了!整天抱着个手机,坚决不学习,不写作业。”“看到他不思进取的样子,我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指责抱怨起孩子来,‘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一点都不上进。隔壁小伟的学习成绩比你好多了,我的命怎么这么不好’。。。。。。”蓝颜的这个“又”,是因为两年前,小学二年级时孩子就爆发过一次,当时找过李玫“话疗”过,好转后去城里念初中。两年过去了,孩子怎么“又”爆发了。

厌学是孩子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按道理学习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婴儿出生以后,对周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与探索欲,有了一定行动力和表达能力之后,家里所有的角落基本上都会被翻个千百遍,每天无数个“为什么”难倒了每一个父母。这个每天不停学习进步、眼中闪烁着无限光芒的好奇宝宝,为什么会变成只会抱着手机葛优瘫的厌学少年呢?

孩子厌学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孩子厌学并不真的讨厌学习,只是讨厌以被安排或者被规定的方式,按照被安排或者被规定的节奏,去学习被安排或者被规定的内容。简而言之,“厌上学”但不是 “厌学习”。“这是周末的作息时间表,上午是奥数培训班,下午是英语口语训练,晚上是写作辅导。”“吃完晚饭后,6点到7点练琴,7点到9点做作业,九点到九点半洗涮,九点半准时上床睡觉。”如果一天16个小时的清醒时间,几乎全部被这样安排好,一年365天天天被这样安排,并且持续很多年,即使是我们大人也会厌恶的,何况是小孩子;有的孩子厌学是家长的教育目的出现了问题。上下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爷爷奶奶或是爸爸妈妈背着孩子的书包早晚接送、风尘仆仆;饭盛好了,菜夹好了,衣服洗好了,孩子什么都不要做,只要认真学习就行了;家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也不和孩子商量,因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孩子,只要你学习成绩好,爸爸妈妈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情”“孩子,赶快去写作业,你的袜子妈妈来洗”。。。。。。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并没有错,但是如果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就片面了。孩子的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回到家里,孩子需要丰富的家庭生活,需要有回家的感觉。如果孩子回到家里后,父母还是一味地让孩子学习,其他的什么都不管,孩子就会慢慢地习惯这种家庭生活模式,即使妈妈下班回家做家务累得腰酸背痛,孩子也无动于衷,视而不见。瑞典心理学家亚斯伯教授曾提出一个“耗竭漏斗”的理论:情绪持续走下坡的人,通常也是那些最认真负责的工作者,他们会过滤生活中看似可有可无、滋养身心的活动,就像一个往下漂流的漏斗,不断流失可以储备能量的休闲娱乐,让生活圈变得愈来愈小。但更多的负担与压力导致心力耗损的情况更严重,当漏斗愈来愈狭窄,一个人就愈有可能崩溃或耗竭。现在,孩子不愿上学或者抑郁的个案越来越多,与能量的耗竭不无关系;还有的孩子厌学是因为学习任务重,作业多。“整天都是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当学习的压力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孩子就不会去专心学习了,不专心学习的结果是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渐渐地,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针对孩子出现的厌学情绪,有些家长不去寻找自身原因,而是喜欢习惯性地批评和指责孩子。“我怎么养了这么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一点都不上进。”在爸爸妈妈的批评和指责下,有的孩子开始回避现实,出现自卑心理;有的孩子则对父母充满了仇恨,性格变得暴躁、易怒,出现攻击行为。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就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难管,厌学心理愈加严重。有些家长喜欢拿自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希望通过比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此激励孩子的成长。“隔壁小伟的学习成绩比你好多了。”这种比较和语言刺激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会起反作用,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让孩子敌视优秀生,倍感压力,厌恶学习。在这种比较和语言刺激下长大的孩子没有勇气去面对困难或挑战。即使将来踏上社会之后,也会因为小时候没获得肯定或鼓励,导致一遇见困境自尊心就受挫,甚至会造成伴随孩子一生的心理障碍。有的家长喜欢抱怨自己和孩子“我的命怎么这么不好。”家长的抱怨是自身爱的能力不足的表现,是孩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容易将孩子的内心封闭起来,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而且传染了负面情绪,使家庭笼罩在雾霾之中。

家长的这些期望、要求和批评表面上是在爱孩子,但是这份包裹了各种条件的爱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让孩子去做让父母满意的事,另一方面当孩子总是做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持续的内疚感和挫败感,从而让孩子失去积极的内在学习动力,进而开始不断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值得别人爱、自己笨、自己没有能力,甚至自己不是学习的料。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内在不断否定自我的声音会转化成孩子长期低落的情绪、越来越糟糕的成绩、越来越疏离的同学关系、越来越多的掩饰和情感隔离。在巨大压力面前,孩子被击垮了,他不愿再去学校,用‘不愿学习’来挽回自己的尊严。

其实,教育孩子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总是期望、要求和批评没有用,而是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前一阵,依琳妈妈发现依琳越来越不爱学习了,不是作业不做,就是考试不及格。于是,批评责骂成了依琳妈妈每日的必修功课。有时说着说着,依琳妈妈就开始数落起女儿来,动不动就找依琳的碴。这一阵,整个家里都鸡犬不宁,依琳和妈妈说话不是特别低沉,就是大声在吼。

眼看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依琳妈妈只能去找心理老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的?”“记得一个月前的一个晚上,依琳依琳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着电脑,看到女儿学习时这么不专注,当时我的火气就上来了,撕了她的作业本。”“撕了女儿作业本以后,你有没有做过安抚工作?”“我也找过女儿谈心,问了她原因,她说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所以就抄了小猿搜题里面的答案。于是我就和她讲道理,告诉她抄作业只会使成绩越来越差,离班级前列只会越来越远。可她不但不听,反而抄的更厉害了。。。。。。”

“依琳妈妈,刚刚听到你为了提高女儿学习的积极性做了许多努力。我想了解一下,这学期依琳有没有哪一段时间表现比较好?”“这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她表现还不错,作业能独立完成,考试成绩也还可以。”“开学第一个月你都做了什么,居然可以让她认真学习。”“好像也没有做什么。只不过就是像平常一样,放学回家就叫她吃饭,然后让她做作业。噢,要说有什么不一样的,或许就是那个时候她表现也还好,还告诉我考试成绩要进入班级前列。我也看她比较顺眼,那个月我没骂过她,反倒还带她到公园玩过一次。”“你的意思是你没有骂她还陪她玩的时候,她的表现会比较好,是这样吗?”“哎!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看来我得改一改对待她的教育方式了。”“回去以后,不仅要改变教育方式,还要想办法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老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教教我?”“方法有很多,像刚才一样放大以往的成功之处,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噢,老师,我明白了。”

半个月后,依琳妈妈再次找到心理老师,“老师,谢谢你。回去用了你教的方法,孩子还真的变认真了,学习积极性上来啦。”说完,依琳妈妈向心理老师竖起了大拇指。

依琳本身基础一般,但是爸爸妈妈对她有着很高的期望,她也给自己设置了力所不能及的目标,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当孩子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落差太大,自我认识和自我期待强烈冲突和矛盾时,就会产生挫败感,陷入自卑和焦虑之中。这时孩子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合理化”,通过采用否定学习价值和否定教育制度的方式来保全自我,用“不想学”来掩盖“学不好”。这时候家长帮助孩子了解事情也有运作良好的时刻,指导孩子与以往的小小成功和自身的力量进行对话,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勇气,克服厌学情绪,还可以引导孩子发现周边有许多资源可以用来塑造好学习生活,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应该如何运用以往的小小成功和自身的力量来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呢?

第一步,倾听孩子声音,了解厌学原因。“孩子,学习有困难可以和爸爸妈妈讲,爸爸妈妈很乐意帮助你。”“孩子,最近的学习有没有遇到过问题?”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利,孩子才会相信父母,才愿意把真心话掏出来。

第二步,澄清现实状态,建构合理目标。“如果一个人的学习状态分数可以用110分来表示,1表示状态最差,完全无法看书,10表示状态最佳,书本的内容看完之后仍能记得。你感觉你现在处于哪个分数,你期待的理想状态是哪个分数?”将学习状态刻度化,有利于建构一个具体、清晰、针对性强的目标。  

第三步,描述成功前景,想象理想状态。“想象一下,假如真的达到了刚才选定的理想状态,你觉得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描述成功场景,可以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第四步,寻找学习障碍,尝试解决问题。“现状与理想状态之间相差了大约5分,你觉得要缩短两者的距离需要做些什么?或者,你觉得是什么阻碍了你从现状向理想状态迈进?”寻找问题是行动的开始,解决问题是行动的目标。

第五步,发现例外,建构新的行为模式。“在你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是否曾经出现过你所描绘的理想状态,当时发生了什么?或者是什么激发了你保持这种状态?你有什么感受?”充分利用小小成功,可以引导孩子作出一些改变。

第六步,正向回馈,强化新的行为模式。“我相信你能行,期待你给我们带来惊喜。”“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成功。”家长认可孩子所做的努力,理解孩子当下的困难,可以激励和鼓舞孩子进一步做出改变。

细心的家长,一定会留意孩子学习中每次小小的成功,发现它的作用;自信的家长,一定会发现孩子自身成长的力量和资源并加以利用;明智的家长,是在孩子需要起飞时,放一放手中的线,让他飞得更高,在孩子将要滑落时,收一收手中的线,让他飞得更稳,待孩子羽翼丰满时,放开手中的线,让他翱翔在天空中。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在知识的苍穹中孜孜以求。

  • 阅读(110)